APP下载

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模式探析

2016-03-01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22期
关键词:编导专业课程广播电视

马 兢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模式探析

马 兢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业界所需人才的要求出现一定偏差。本文拟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现有课程模块、实践教学方面分析目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问题,并针对此问题,从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指定、捆绑式课程设置、实验室构建、校园实践平台构建、校媒合作等方面提出教学改革创新模式,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与融媒背景下媒体人才需求寻找适合的契合点,在课程设置上寻求创新,突出人才培养特色,为传媒业界提供更好的人才输送服务。

媒介融合;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广播电视编导

近年来,伴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认识到了新媒体的强大影响力,许多媒体开始走上一条整合各种媒介资源的媒介融合的道路。在此影响下,为传媒行业培养、输送人才的高校传媒专业需要更改人才培养方案,与时俱进,将教学与行业变化相融合,培养更多高精尖的新型人才。作为媒体后续储备力量的各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更是需要在新形势下抓准机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便未来适应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

1 传统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现状

1.1 现有的课程模块难以适应融媒时代的要求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一般都是以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大学等高校的课程为模块,但课程模块设置比较模糊,专业课程都分布在专业基础、专业必修、专业选修模块中,这些课程又多集中为广播电视概论、摄影、电视摄像、电视新闻采编、视听语言、电视艺术学、非线性编辑与数字特技等。从课程设置来看,多是按照广播电视媒体的人才需求类型来设置,这种课程培养出的人才,在今后的从业中需要再次学习才能满足媒介融合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

1.2 传统的实践教学难以满足业界发展需求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高校大都按照理论基础、广播电视采编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几个环节进行。主要实践的课程有: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摄影、电视节目采编与纪录片创作实践等。理想的传统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基本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2.1 校内实践平台

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高校都专门设有实践性课程,为配合实践,都建立相应的实验室,例如非编实验室、CG实验室等。还有的学校建立了校园广播电台、电视台、校园报刊等实践平台。

1.2.2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高校除了在校内搭建实践平台,也多与所在区域的电台、电视台、报社、杂志社等平台建立合作关系,旨在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加强媒体人才输送。

1.3 现有专业学科授课内容未能整合贯通

目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中,很多课程内容出现重叠部分,比如:电视新闻采编课程中会涉及电视新闻专题片采编的讲授与实践,在部分高校开设的电视专题片创作课程中仍会有此专题的讲授。在学科内容的交叉、重叠中能够取得突破性的成绩的高校寥寥无几,却消耗了不少资源。笔者认为针对专业课程中有交叉部分的知识结构或内容,如能把几门课程整合,由一门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讲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模式

“简单地说,媒介融合就是将报纸、电视台、电台和互联网站的采编作业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观众(读者、观众、听众、网民、手机用户等)”。[1]在当前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要求复合型人才不仅能够满足广播电视的观众的需求,还需要适应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观众的需求,这是行业发展对新进行业人才的要求,与此相对应的是,高校传媒人才培养也必须进行调整和改革。

2.1 重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为适应媒介融合时代对媒体从业人才的要求,在制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不应局限于广播电视行业的人才需求,更需要关注业界的真正需求,由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向培养复合型人才模式转变。这不仅要求此专业学生掌握广播电视节目制采编的流程,具备制作能力,同样还应该具有了解新媒体的特性、关注新媒体受众的需求,以便未来在工作中更有效地处理问题。这就要求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考虑到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同时增设相应的课程,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2.2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不同于其他师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要有计划地引进业界专业人才作为教师为学生授课,同时也要选派专职教师到其他高校进修学习,选派青年专职教师到媒体中去实践工作,增强其对行业的认识,不断提升师资队伍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真正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还可以请广播电视台或传媒行业内的专家做专题类讲座,不断开阔师生视野,帮助其认识行业发展及行业需求,真正做到为行业培养专门复合型人才。

2.3 设置捆绑式课程

目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大多采用传统方式设置,各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比如:在摄影课程中讲解照相机的种类、照相机的构造、镜头及其特点、照相机的使用,以及摄影构图、摄影技法等内容,使学生掌握摄影基本理论,注重学生对于摄影基本技能的练习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与此同时,直接开设图片处理技术等相相关课程,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拍摄图片后进一步学习如何处理图片,如何运用软件弥补拍摄中的不足和缺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学习理清思路,帮助他们更好地达到课程要求。

将电视摄像艺术、电视摄像技术与非线性编辑课程进行捆绑,电视摄像艺术从理论层面讲解电视摄像的基本知识,而电视摄像技术课程则着重学生对摄像机使用的掌握,锻炼学生运用摄像机拍摄、创作的能力,非线性编辑课程则是完成后期视频的剪辑处理工作。这三门课程属于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关系,学生由理论到实践,再到非线性编辑,从前期准备拍摄到拍摄再到后期视频的剪辑,一气呵成,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能够得到及时纠正,有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

在做好捆绑课程之外,还要做好相关课程内容的延伸,在学生掌握课程内容之后进行新课程的延伸。教师在教授新课程前对原有知识体系进行梳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温故知新,也有利于达到专业培养目标。

2.4 构建开放实验室

构建开放实验室是在完成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之上的。普通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验室正逐步形成规模,这不仅是适应行业发展需要,也是为了培养合格人才的专业技能。开放实验室是相对传统封闭式教学而言的,其核心思想是把学生从封闭式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够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的学习环境。[2]

开放实验室不是简单地把实验室打开方便学生使用,而是把它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系统化地实施下去,鼓励学生利用实验室开放的便利更多地进行设计性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能动性、积极性,使其在更充裕的时间里完成实验教学内容的学习。

2.5 开展“校媒”合作

高校与其所在地的电台、电视台、报社、杂志社及传媒公司等形成良性互利合作,向用人单位推荐或输送优秀学生实习或就业,加强“校媒”合作,增加互动,让学生在业余生活中更多地参与到未来工作环境中,有利于学生增强学习主动性,同时也为媒体增强创新能力,借助学生的活跃思维打造更多更优秀的节目。如条件允许甚至可以开设实践性课程,要求所有学生按照规定到媒体进行观摩、学习,回校后交流心得体会,更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2.6 构建校园实践平台

除依靠“校媒”合作增强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外,还可以在校园内构建实践平台,允许学生建立工作室、成立编辑部等,在校园内为学生创造与行业内相似的实践环境,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行业环境的变化。除此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运用以互联网社交平台帮助学习,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建立微信个人公众平台或在论坛、网站上与网友交流互动,促进学习。

2.7 以赛促学

为了鼓励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业,国家及各省市、各高校都开展了一些大型比赛,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正视比赛,积极参与比赛,使其在比赛中成长,这不仅仅是对学生的锻炼,同时也是对各高校教学的检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参加比赛可以更直观地看到各高校之间的技术差距,同时也是向其他高校展示自己的一种方式,教师应该在鼓励学生的基础上给予指导,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可以选择比赛中的经典案例、经典作品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比赛,更好地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2.8 改革专业考核方式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许多课程不像传统师范类专业的课程,有更多的理论性知识适合传统的卷面考试方式,相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许多课程实践性更强,仅凭卷面无法完全公允地体现学生的水平,比如:电视摄像技术这门课程,授课内容是集中教授学生如何利用摄像机拍摄作品,卷面考试也只是对学科中部分内容进行考核,而学生是否掌握摄像机的使用,是否掌握摄像机拍摄的技巧则无法通过卷面体现。因此,将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根据课时的安排和要求推出多种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包括平时作业、创造性作品、创作心得等,按照相应的百分比合理安排[3],更能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

3 结语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新兴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能否适应媒介融合大趋势的发展需求,仍需要进一步验证。只有不断地探索新教法、教学新途径才能独辟蹊径,真正地培养一批批适合行业需求、专业技能突出、创新意识明确、理论知识扎实的复合型人才。

[1]徐颖.媒介融合的轨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6.

[2]胡泊.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验课教学改革的研究[J].新闻天地,2009(10).

[3]左雪梅.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模式探索[J].新闻世界,2011(8).

此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民办高校教学改革职业化方向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ZD15178。

马兢(1987-),女,汉族,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电视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编导专业课程广播电视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