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人文关怀
——以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评选入围纪录片《中国傈僳族》为例

2016-03-01李福才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2期
关键词:傈僳族人文关怀纪录片

李福才

(作者单位:攀枝花广播电视台)



论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人文关怀
——以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评选入围纪录片《中国傈僳族》为例

李福才

(作者单位:攀枝花广播电视台)

摘 要:各种题材的纪录片一般都具有人文关怀,少数民族题材的纪录片也同样如此。《中国傈僳族》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作品,这部纪录片体现了四种人文关怀:追溯族群起源;展现文化遗产;关注生存现状;报道族群名流。这些人文关怀不仅对该民族而且对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当下中国电视节目需要有类似的创作理念,以便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广大的观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关键词:纪录片;《中国傈僳族》;人文关怀;傈僳族;

纪录片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影视机构非常重视的节目,丰富多彩的纪录片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在国外,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就有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开始使用摄影机在田野调查中记录各种族群的生活,同时在国内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的纪录片也并不在少数。1956年前后,随着民族地区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到来,少数民族的原有面貌发生了变化,及时完成少数民族的历史调查成为当务之急。所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的牵头下,组织了一批有经验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展开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用电影手法实拍少数民族生活,先后拍摄完成了纪录片《佤族》《黎族》《彝族》等一批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通过这些纪录片,人们真切地了解到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社会习俗和生存现状。

这些少数民族题材的纪录片包含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等等,它关注人的命运、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不同的感受、关注人的深层的心理状态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背景的变迁。为了阐述本文的主题以及推进前人的研究,本文所选取《中国傈僳族》来进行详细地分析和阐述,此作品是典型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而且内容充实,信息量大,结构完整,就我们的研究主题而言是非常适合于分析和解读的。通过对其研究,对于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中的人文关怀有一个较为系统和深刻的阐述。

1 追溯族群起源

对于人类中的每个族群而言,最重要而且最难回答的三个问题就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因此,任何一种对这三个问题给予真诚关注和解答的行为都必然包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中国傈僳族》的第一部分就详细地交代了傈僳族的起源问题,所以该作品所表现出的第一种人文关怀就是:追溯族群的起源。

首先,本片以庞大的专家学者群作为各种观点的阐述者,其次,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对每个结论、观点和假说都力求引经据典。能够在一个纪录片中为了明确一个族群的起源而花费如此大的精力,这在中国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中或许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开创性的贡献。它将族群的寻根行为进行规范化和科学化。寻根本身就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因此对寻根行为的关注和肯定无疑包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

人文精神外化于行为就是一种人文关怀,它是对人类个体、族群命运境况及发展、出路与终极指向的关照。族群的起源在族群的命运中当然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因为它是开端,是该民族一切存在状态的根源。《中国傈僳族》的第一部分花费很大的笔墨来为傈僳族寻根,其实是对傈僳族过去的命运所给予的一种关注。

纪录片《中国傈僳族》的第一部分对以往傈僳族起源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整合。虽然在片中并没有给出一种颠覆性的结论,但是,该纪录片使关于傈僳族起源问题的答案变得更加的清晰:“在公元前20世纪左右, 傈僳族从黄河流域的青海湖、甘肃湟水、洮水、大通河一带迁徙到今天四川省的攀枝花 、西昌地区和云南省的华坪、永胜、姚安等金沙江流域,他们逐水草而居,牧牛羊而食。”纪录片的这一工作使得傈僳人内心的那种关于寻根的共同期许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实现。而对国内的纪录片发展而言,《中国傈僳族》有可能会影响更多的少数民族去实现寻根的任务。因此,此片不仅具有人文关怀,而且将会对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2 展现文化遗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文化的兴衰关乎民族的存亡,傈僳族在历史上创造了丰富而又独特的文化,对傈僳族文化的关注和呈现是《中国傈僳族》所表现出来第二种人文关怀。每个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能产生、发展,其背后必然有深刻的根源。傈僳族的宗教信仰同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和生存的经历、经验是分不开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同乐村寨的典型建筑——木楞房,也是与当地的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等密切相关,其它的艺术类型如民歌、舞蹈也是同样如此。该纪录片是以一种包容和欣赏的态度来记录傈僳族的这些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讲,该片的视角具有多元文化主义的成分。

多元文化主义尊重和肯定各种族群文化存在的合理性,面对更小的弱势文化更是如此。它用现代的民主思想、解构主义和公平理念去批判文化霸权主义。所以它的进步性和积极性是很明显的。《中国傈僳族》对傈僳族的各种文化都保持着亲近和尊重。在讲述傈僳族的各种宗教信仰时,并没有加以否定和批判,并不认为这些宗教行为是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也并不认为是原始、野蛮的生存方式。至少在很多时候保持了一种不加评论的描述性叙事手法。而在介绍木楞房时,则是尽量展示出其功能和优点,并且用带有文学性的语言将其存在状态加以诗意化:“全寨清一色的木楞房顺陡坡而建,错落有致,远处望去,整个村寨就像一群展翅飞翔的鸟群掠过山坡。木楞房具有通风、防潮、保暖的功能…”。当镜头聚焦各种音乐,镜头对准舞蹈等艺术时,把傈僳族艺术的审美元素以鲜活的形式呈现出来,使生活于主流文化之中的那些浮躁的人们在看到这些族群艺术,心灵或许能得到某种程度的抚慰和憩息。

中国有众多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电视媒体还是没有把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充分地加以关注和呈现。所以,今后的电视纪录片可以在这方面大有作为。首先,因为在数字媒体时代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还没有像《中国傈僳族》这样系统、完整的加以呈现,因此,可以挖掘的空间非常大;其次,许多都市里的人或许已经对主流文化中的很多节目产生了审美疲劳,当他们看到未曾接触过的那些少数民族的文化时,很有可能从中获得新的审美感受和乐趣。因此,不管是拍摄对象的资源的丰富性还是观众群(商业效益)对电视机构来说都有很好的机遇,今后许多少数民族文化将会被大家所熟知。当一个节目以真诚的态度,开放的眼光来捕捉一个民族的文化并且加以呈现时,它无疑包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中国傈僳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 关注生存现状

对人类的生存现状的关注是最为重要的一种人文关怀。人类的每个个体和族群其生命从开始到终点都会展现出不同的生存状态。对于傈僳族而言,他们中的大部分都生存于高山峡谷地带,那里丛林密布,其气候在某些季节相对恶劣;傈僳族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以传统的人工和畜力农业为主,狩猎、采集为辅,社会分工不明显,有些地区手工业和商业还没有完全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他们面临的生存困境,主要是自然环境中不利因素带来的限制性以及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压力。对这些傈僳族的生存现状加以关注,是《中国傈僳族》这部纪录片所表现出来的第三种人文关怀。人们可以从镜头里观看傈僳族人的那种不同于都市群体的生存现状。

傈僳族人与他们所生活的自然环境保持着最亲密的关系,大地就是他们的母亲,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从大地上获得最主要的生活资料。“除了各种猎物之外,在万物复苏的春天是采集的好时节,傈僳族妇女到山上采集各种蕨类、山药、百合、竹笋、等上百种野菜及数十种菌类作为生活的补充,这样的采集从阳春三月一直要持续到十月份才结束”。当然,因为是在大自然中生活,所以恶劣的气候以及各种自然灾害有时是难以避免的,而且他们的饮食起居等方面的条件也是比较的简陋。在片中介绍到:“傈僳族居住的三江流域山高谷深,江流湍急,出行交往十分不便。傈僳人凭借长年积累的智慧,就地取材,在高山大川间修栈道,拉“娄很”,搭“郭追”,构建起高山峡谷道路奇观,“娄很”即溜索、“郭追”即木桥,它们是傈僳族人民飞越天堑、通达两岸的交通工具”。由于条件的限制,傈僳族人的生活要经历更多的艰辛,但无论如何他们以歌舞为伴、以美酒为友,面对生活他们所表现出的这种安然若素的态度,给观看纪录片的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国内的很多纪录片在关注人们的生存现状时,镜头一般是对准那些汉文化中的底层社会,比如平凡岗位上的人、失业者、打工者、求职者、乞讨者等等。这些纪录片,展现的是另外一种文化中不同人群的生存状况。他们中的大多数生活在城市,有着便捷的关于衣食住行方面的条件,但他们也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被污染的城市环境、让人喘不过气的各种就业压力和工作压力以及高楼大厦和各种钢筋混泥土的建筑给人们带来的隔膜等等。这样的纪录片,当然也充满着深厚的人文关怀。而当纪录片《中国傈僳族》以丰富的电视语言来呈现傈僳族的生存现状时,无疑是扩大了当下纪录片的拍摄视野,使更多的观众能够从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人身上看到各种不一样的生存现状,最后的结果是,使观众对生活、人生和世界产生新的感悟和体会。而这正是纪录片所能够体现出的最重要的人文关怀,因为,“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对人类发展前景和历史命运的思考,具体说,也即是对人的现实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

4 报道族群名流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名人和英雄。《中国傈僳族》向观众展现了傈僳族历史上的英雄和著名人物:“汪忍波,被尊称为“傈僳族的仓颉”,是傈僳族音节文字的创造者;勒墨夺扒,当英国殖民主义者悍然出兵侵占了云南省泸水县片马的时候,傈僳族头人勒墨夺扒振臂一呼,一支身披蓑衣,手持弓弩、大刀的“蓑衣兵”给英军以重创,使其龟缩在据点不敢妄动;曹保祥,日本侵略军大举入侵中国滇西地区,在国家民族危亡时刻,在他的带领下……傈僳族人用原始狩猎的弓弩击毙装备精良的日军250余人”。一个民族的著名人物对该民族的影响不容小觑,他们可以使族群产生自豪感,因此,对一个民族的名人给予关注和报道自然也包含着人

文精神。这也正是纪录片《中国傈僳族》所体现出的第四种人文关怀。

纪录片《中国傈僳族》报道这些傈僳族的真正名人,不但能给傈僳族人带来一种精神上的鼓舞和自豪感,而且也能增强傈僳族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5 结语

纪录片的历史,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时间,即使在中国也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它的题材不断地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尤其到了今天的数字媒体时代,它的类型以及各种相关理论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但不管怎样变化和发展,纪录片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功能应该是不能变的,也是更不应该摒弃的,这种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承担社会教化和传播人文精神。本文以《中国傈僳族》为例,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少数民族纪录片的人文关怀。目前国内的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相关的学者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在这方面给予关注。不但要弥补和填充这方面的研究,而且要为类似的纪录片提供有价值的创作理论,使中国的电视工作者们能够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为广大的观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周兰.纪录片:影像对历史的传播[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2]范文德.电视纪实美学[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

[3]俞吾金.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一个维度[N].光明日报,2001-2-6.

[4]彭焕萍.中国电视新闻的平民化进程[J].当代传播,2005.

[5]李劲松.电视纪录片如何体现人文关怀[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4).

[6]叶育登.试论电视纪录片的“人文关怀”及其表现形态[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7]时宇石.电视纪录片的人文精神[J].新闻知识,2005(9).

[8]陈国钦.电视纪录片:娱乐化追求中的迷失与反思[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9(4).

[9]高端泉,袁进,张汝伦,李天纲.人文精神寻踪[J],读书,1994(4).

猜你喜欢

傈僳族人文关怀纪录片
樱花浪漫迎阔时,刀山火海任尔闯 怒江傈僳族阔时节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咱们村来了傈僳族宣讲员”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