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词类角度浅析《雷雨》语言特点

2016-03-01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第二人称卞之琳雷雨

张 韬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北京 100024)

词类角度浅析《雷雨》语言特点

张 韬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北京 100024)

本文以话剧《雷雨》语言为研究对象,以戴望舒、卞之琳诗歌选集为对比语料,从词类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名词方面,话剧语言多使用普通名词,诗歌语言多使用带有历史色彩、典故色彩的名词,同时名词与量词搭配存在偏离的用法;代词方面,话剧语言中的人称代词均为实指,诗歌语言中的人称代词则以虚指为主,实指为辅;形容词方面,话剧语言单音节、双音节以及多音节形容词均有涉及,存在形容词重叠现象,诗歌语言中鲜有多音节的形容词以及形容词重叠现象,部分形容词为作者自己独创。

话剧《雷雨》;名词;代词;形容词

1 引言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尝试运用计量的方法对语言进行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范晓(1987)、程雨民(1989)、王德春和陈瑞端(2000)等。本文以话剧《雷雨》、戴望舒与卞之琳诗歌选集为语料,从词类角度尝试探讨文学艺术语体中话剧语言与诗歌语言的不同。

2 语料分析

我们将搜集到的语料①运用中国传媒大学在线分词系统进行分词,人工校对后,再统计词类。②经分析话剧《雷雨》中的虚词与诗歌中的虚词在语言特点方面差异不大,所以本文重点分析实词。

我们将话剧《雷雨》语言分为说明性语言和对话语言两部分,分别对其词类进行统计,得到表1。

表1 词类频次表

(注:对话部分说话者人名不作为名词统计在内,对话内提到的人名作为统计人名)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普通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代词占主要部分。

2.1 名词

(1)人名的使用:从表格中,我们发现话剧与诗歌中人名出现次数差异很大,诗歌选集中出现人名仅有四例,分别是“夏娃”“亚当”“萧红”以及“海伦”。

例1:

自从亚当夏娃被逐后

例2:

萧红墓畔口占

在例1中,亚当、夏娃是西方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出自西方伊甸园的传说,在这里作者借用他们的名字代表西方的精神文化。在诗歌前半部分作者提到“饮露”,出自屈原的《离骚》,代表中国的精神文化。全诗表现的是精神上中西方文化传统的融合,同时也表达作者在精神层面的乡愁。作者借助人名蕴含的典故来表现自己的精神困惑。例2中,萧红出现在标题中,是作者为悼念萧红而作。在诗歌中人名不常见,出现人名一般是运用历史人物、历史典故,或借古讽今,或借以表达某种感情;或者用于悼念、怀念某人,从而直接出现某人的人名。

在话剧《雷雨》中,除去说明性语言中需要介绍出场人物必须出现人名外。在对话语言中出现人名共计598次,这与话剧对话口语成分有关。在同别人对话时,我们需要称呼别人,不可避免出现人名。同时话剧中人名均为话剧中出现的人物,或者对话双方都知道的某个人物,不存在借人名表达感情一说。这与诗歌中出现人名不同。

(2)普通名词的使用:诗歌当中出现的普通名词并不“普通”,多数名词是作者表达的意象,赋予名词本身意义之外的意义。比如《尺八》,尺八是我国古代一种管弦乐器,也称为“箫管”。当时作者因客居日本听到尺八的曲调,勾起作者的怀乡之情,有感而发创作《尺八》。在诗歌中尺八不仅仅是一种乐器,也代表着民族文化,更是作者浓浓乡愁的载体。

此外,诗歌中出现的普通名词有些是想象的,生活中并不存在,比如“鲛人”。

诗歌语言中存在用典故现象,这在名词中可以体现出来。在《秋夜思》中有两句诗歌“而断裂的吴丝蜀桐,仅使人从弦柱间思忆华年”。这两句诗中出现“吴丝”“蜀桐”“年华”。这些名词取自两首古诗,一首来自唐代诗人李贺《李凭箜篌引》中一句“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另一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中的一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人将以上两首诗歌中出现的景物化用在自己的诗歌中。话剧中鲜有出现有文化底蕴的名词。

(3)除了诗歌中的名词承载含义不同,诗歌中的普通名词在与量词搭配方面也存在不同。

例3:

昨夜付出一片轻喟,伸向黄昏去的路像一段灰心。

选自卞之琳《归》

幽夜底衣角,那一片清风。

选自戴望舒《夕阳下》

他的话是舒缓的,沉着的像一个叹息。

选自戴望舒《断指》

以上例子中,我们发现作者用量词“片”修饰“轻谓”与“清风”,“段”修饰“灰心”,“个”修饰“叹息”。这与我们普遍认知中“片”“段”等量词修饰的名词有所不同。作者突破常规,看似违反量词与名词搭配,实则创造出诗化效果。

话剧《雷雨》,无论是说明性语言还是对话语言出现的普通名词仅表达名词本身的含义。名词与量词的搭配也符合常理。比如“寻一把芭蕉扇又走回中间的茶几旁听着。”“拿起一只皮鞋不经意地笑着”。从选例当中看出“一把芭蕉扇”“一只皮鞋”等均是量词的正常用法。

2.2 代词

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以及疑问代词。人称代词在诗歌与话剧中的分布情况。

表2 戴望舒、卞之琳诗选与《雷雨》中的人称代词

(1)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第一人称代词“我”在诗歌中出现次数较少,需要指出的是诗歌中“我”通常指作者自己,或者虚指。

例5: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选自《雨巷》

《雨巷》中的“我”虚指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压制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话剧《雷雨》中,第一人称代词在说明性语言中没有,只存在于对话中,并且对话中的“我”均有所指,根据上下文可以找到具体指称。

例6:

鲁贵:我问你听见我刚才说的话了么?

鲁大海:我恨他们。

在例6中,我们可以知道第一人称代词“我”分别指“鲁贵”与“鲁大海”。

(2)第二人称代词“你”,因第二人称代词有“你”与“您”的区别。我们分别统计,在话剧《雷雨》中,说明性语言中第二人称出现16次,对话语言中出现1801次。在诗歌选集中第二人称代词“你”共出现103次,没有出现“您”。

表3 第二人称频次统计表

在诗歌与话剧说明性语言中没有出现第二人称“您”。诗歌中第二人称“你”字所指称的对象部分可以找到,部分找不到。

例7:

萤火,萤火,你来照我。

选自《致萤火》

在例7中,“你”指萤火,是实指。

例8: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选自《断章》

例8是摘自卞之琳著名的诗歌《断章》,在《断章》中可以看出“你”是虚指,作者正是通过虚指营造诗歌的意境,同时也蕴含着“相对并非绝对”的哲学道理。

在话剧的说明性语言中没有出现“你”。在对话中出现“你”,通常实指,指称剧中具体的人物。同时第二人称尊称“您”也在剧中出现。两者的区别在于出现的语境。在《雷雨》中,出现用“您”的语境有以下情形:①四凤与父母之间对话,四凤称父母为“您”。②四凤与哥哥鲁大海之间,四凤称哥哥为“您”。除此之外,在周家,四凤、鲁妈与繁漪、周朴园、周冲之间对话时,均称对方为“您”。这显示了主仆之间的地位差别。③四凤与周冲之间的对话,四凤称周冲“您”。④周冲与四凤对话时,周冲也称四凤为“您”,一方面周冲是个接受新思想的人,另一方面也因为自己爱慕四凤。⑤鲁贵在与周朴园、繁漪、周萍、周冲对话时,均称对方“您”,凸显其性格中谄媚的一面。但鲁大海则不使用“您”,鲁大海在与周朴园对话时,称对方“董事长”或者“你”,不用尊称显示其性格里反抗一面。与鲁贵对话也是如此,不用“您”,表明自己对鲁贵的轻蔑。总之,从第二人称代词可以看出部分人物性格,同时也表明人物的权势等级关系影响人物的语言。

(3)第三人称“他”与“她”。在话剧中第三人称“她”主要指剧中的女性人物,即四凤、鲁妈、繁漪。在不同的语境中“她”代表不同的人物,但均为实指。在诗歌中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我”一样,多数是虚指,少数是实指。第三人称“她”有拟人倾向。

2.3 形容词

在选取的语料当中,形容词是排在名词之后占比较大的一类词。在诗歌中,形容词分布广泛,出现频率很高。在选取的戴望舒诗歌中,除《秋夜思》外,每一行都有形容词。卞之琳诗歌选集也如此。但受到诗歌押韵的影响,诗歌中出现的部分形容词为作者自造,在字典中查不到。如“颓圮”“枯裂”“羡艳”等。在诗歌选集中,单音节、双音节形容词均有,没有三音节及以上的形容词。戴望舒诗歌中双音节词居多,卞之琳诗歌中单音节词居多。这与作者自身写作风格有关。在《雷雨》中形容词呈现则不是。“妈是个本分人。”“房子阴沉沉地。”“您痛痛快快说话好不好”。从中可以看出,话剧语言中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词均有,多数呈现重叠现象,并且呈现口语化倾向。形容词的重叠现象在戴望舒、卞之琳诗歌选集中则没有。

3 结语

本文从词类角度,探讨话剧语言与诗歌语言的区别。在名词方面,我们对比了话剧与诗歌在人名、普通名词、以及名词与量词搭配方面的异同。在代词方面,我们重点对比了第二人称代词在话剧与诗歌语言中的不同,话剧以实指为主,诗歌以虚指为主。在形容词方面,诗歌中的形容词以单音节、双音节为主,较少出现三音节及以上的形容词,鲜有形容词重叠现象;话剧语言则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均有,存在形容词重叠现象。

注释:

① 《雷雨》的语料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曹禺选集》为准,卞之琳与戴望舒诗歌选集的语料以出版的纸质版诗歌选集为准。

② 本文的词类划分均以黄伯荣、廖旭东所著的《现代汉语》(第五版)为准。

[1] 甘玉龙.论话剧说明性语言的语言特征[J].当代修辞学,1996.

[2] 张瑛,赵雪.官方微博与门户网站新闻语体的计量对比分析[J].理论与现代化,2014.

[3] 朱栋霖,丁帆,朱晓进著.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著.中国现代文学史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张韬(1991—)女,汉族,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I2

A

1672-5832(2016)05-0205-02

猜你喜欢

第二人称卞之琳雷雨
卞之琳《断章》
僧院雷雨(一)
《雷雨》中的“雨声”
可怕的雷雨天
卞之琳的苦恋
雷雨
沈从文:帮人无须更多理由
卞之琳苦恋张充和:爱情,是你窗外的风景
汉英第二人称代词对比研究
“您”字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