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

2016-02-29泰勒·考恩

中国经济报告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化

泰勒·考恩

中国文化是被笼罩在西方文化的光辉之下,还是比以前更加繁荣,并且有着大好前景?

2002年,我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了一本书—《创造性毁灭:全球化如何塑造世界各国的文化》。在当时,这本书的主题是非常有争议的。我提出,对于全球新兴经济体而言,它们的文化并不会被西方或者美式文化所吞没。相反,对于新兴经济体尤其是那些较大的国家而言,它们正在步入一个充满成就和创造性的新时代,而西方很有可能从这些文化中汲取良多,当然反之亦然。

这本书的出版遭遇了如潮批判。比如说,人类学家戈尔茨在《新共和》杂志写了一个长篇书评,评语基本上是负面的。戈尔茨曾经在巴厘岛上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他坚信西方文化对于大部分其他文化都具有破坏性。他认为,大多数的非西方文化在本质上都是脆弱的,因此在外部影响的压力下都很容易消亡。

在那个时候,对于文化全球化的主流观点都是极其消极的,当时也很难确认,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是否能持续下去。

目前,中国的确处于某种转折点。在世界舞台上,人们越来越视中国与美国是旗鼓相当的国家,而且是唯一具有如此地位的国家。但是谈到文化和艺术,这方面是怎样的呢?中国文化是被笼罩在西方文化的光辉之下,还是比以前更加繁荣,并且有着大好前景?

你会注意到,这些问题对于评价中国的“软实力”至关重要。这种“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具有吸引力的一种能力。一个国家拥有软实力并非源于其财富,也并非别国畏惧其强大的军事实力,而是源于其文化在全球层面的强大影响力,使得无数才俊会自愿接受这一文化、热爱这一文化,并且愿意传播这一文化。

接下来,我们可以考察一下当代中国所取得的一些创造性成就。

视觉艺术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北京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艺术中心,并且成功培育出了好几个艺术区。现在,中国画家的作品在拍卖会上能以几百万美元一幅的价格成交,优秀的中国画家都有了自己的作品目录;围绕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业已经发展成型,世界各地都有参与其中的大收藏家,这其中并不仅仅限于华人。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一个团体,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在主要的西方艺术博物馆展示,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当然,关于具体哪一位艺术家能够留名艺术史,人们的意见还存在分歧。在西方,艾未未是最知名的中国艺术家,但是对于很多国内圈内人来说,他并非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笔者个人而言,更愿意看好蔡国强,他的作品会更经受得住时间的检验,我很喜欢他的雕塑和装置艺术。纽约的古根汉姆艺术馆曾经给他做了一期个人展。还有一些非常成功,其知名度也迈出国门的艺术家,比如说鸟头、刘迪、马秋莎、崔洁、黄然、仇晓飞、石至莹、徐震、鄢醒、赵赵等,以及其他在视觉艺术领域内的中国创作者。当然,这还不仅仅局限于绘画、雕塑和装置艺术。上面提到的中国艺术家及其作品都表明,中国在摄影和视频艺术方面也很出色。

视觉艺术应该是中国文化取得进展最大的领域。在绘画、雕塑和视觉装置艺术领域,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重要和最具创新性的国家。再到书法方面,中国一直处于全球顶尖水平。你们会留意到,所有这些领域都与中国的经济实力相关,也就是与数量庞大的富裕商业阶层相关。其中很多人都成为收藏家,这既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同时也是为了显示其品味,或者是为了显示其财富和社会关系。中国具备全部的因素,以形成一个高度活跃和成功的艺术品市场,同时也借助这些优势将这些创造性都付诸现实。

文学

在2000年和2012年,高行健和莫言分别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两次获奖都证明了中国在文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还有一大批中国作家取得了海内外的赞誉,这其中包括姜戎、余华、戴思杰、王朔和棉棉。同时,中国的类型小说也开始起步了。很多作者在从事侦探、惊险、恐怖、科幻及各种类型作品的写作,并产出了许多高质量的作品。很多作品都被翻译成英文和其他西方语言,在纽约时报、纽约书评等顶级的西方刊物中得到推介。笔者个人最喜欢的是高行健的小说《灵山》。通常,笔者每一两个月会购买一本新出的中国文学译著,购买的标准则是参考西方重要刊物中所登出的书评。

在图书销售方面,上海和北京有很好的书店。如果你去看看,就会发现其对图书的选择和展示比美国的同类书店还要吸引人。中国图书的封面和策划是更具吸引力的。而且总体来说,在中国“爱读书”的程度要超过许多西方国家,也超过美国的许多地区。在造纸、印刷和文学领域,中国有着远比大多数欧洲更为久远的传统。而美国,其历史上没有太多的阅读文化。这样一种历史情景会再次呈现,从而在世界文学领域给中国带来动力。

电影

目前,中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在2013年,中国的票房增长了27%,达到36亿美元。而在2014年和2015年,即便中国经济减速,其电影市场仍然大幅增长。可以将这一增长数字与国际数据相比较—把全球市场加总,仅仅扣除其中八个国家,所得到的总数还不如中国2013年的增长额。

中国电影市场的主体是国产电影,这些电影在国内融资和制作。中国政府的政策是限制进口片源,因此对国产电影提供了某种程度的保护。今日的中国电影包括历史剧、喜剧、动作片、武侠片、剧情片以及其他各种类型。许多中国导演都已经获得了各类西方奖项,或是已经收获了高度赞誉。这其中包括张艺谋、贾樟柯、陈凯歌、娄烨、冯小刚、何平以及田壮壮等。

大多数海外评论者都认为,中国电影在影响力方面还并不成熟。尽管中国电影在技术层面已经非常出色也很打动人,但是很少有作品能在西方大获成功。如果我们查看一下“世纪最佳电影”的排行榜,你会发现中国电影不多,比法国、西班牙甚至丹麦的上榜电影还少。因此,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中国的电影业在取得全球成就和更具影响力方面仍然潜力巨大。

也许,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作品应该是1990年代中期出品的香港电影,其中包括吴宇森、王家卫、林岭东、徐克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被认为是1990年代的佳作,并且对诸如昆汀·塔兰蒂诺以及黑客帝国系列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这些成功的香港电影主要是动作片,但是在欧洲特别是法国的艺术院线,王家卫的剧情片和爱情片也广受欢迎。香港在那个时候还没有回归中国,以上提到的这些电影也不属于当前中国的电影制作体系。而且,香港在相关领域的创新优势也未能延续。然而,既然现在香港已经回归,那么要对电影业的总体现状和发展进行适当评价,就应该将整体中国的创新能力也考虑在内。

无论如何,中国电影业在基础设施方面毫不逊色。在2007年,全中国有大约3500面电影屏幕,到2014年已经达到23000面。这一增长幅度颇为惊人。中国所上映的大部分电影是国产片,其中很多都能实现盈利。从各方面来讲,中国的电影业都是前景光明的;但要实现大发展也存在一个潜在的障碍,那就是外国人很少能理解中国话。相比而言,大多数欧洲观众都能轻松看明白英语电影。但是,中国有一个很大的国内市场,还有散布在全球的海外华人,况且在艺术电影圈,很多影迷也是愿意接受字幕的。因此对于中国电影业而言,进一步的艺术创造将赢得商业机会,以及赢得海外商业成功,这些都是确定无疑的。

音乐

音乐领域,中国的发展相对较慢。中国流行乐在国内和许多亚洲市场都发展得不错,但仍然不具有全球影响力。如果你去问瑞典、法国或者美国乐迷,他们是否知道中国的流行乐手,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更不用说去问某部音乐作品了。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中文歌词造成的。此外,也可能是中国歌曲的旋律与和弦风格还未能让西方歌迷适应。如果缺乏一定的音乐背景,或者不是经常听亚洲流行乐的话,很多中国歌曲会让西方乐迷听起来有些不舒服、不和谐或是感到烦躁。要填补这一文化距离,是需要一段时间的。韩国流行乐就已经完成了向欧美主流风格的转型,也许中国流行乐也需要经历这一过程。当然,中国的音乐人一直在引入一些西方音乐的艺术因素,这其中就包括说唱、朋克以及重金属等。

无论如何,中国国内的流行乐市场活跃而充满生气。中国在音乐盗版问题上一度名声不佳。但是,伴随着人均收入增加,以及下载和流媒体的便利性提高,中国的音乐市场也在不断成长。中国的乐迷仍然是非常享受的,即便中国的流行乐还没有引发世界性的关注。

我们也可以回到之前提出的问题,就是西方文化的进入是否会压制原生态的本国文化,以及地区性和部族性的文化。在音乐领域,显然没有发生这一情况。在中国可以听到大量的西方音乐,其中包括很多很好听的流行歌曲,比如说阿巴乐队、披头士、斯威夫特以及杰斯的作品。但这些只构成国内音乐市场的一部分,大部分中国乐迷并不偏好一端,他们对国产的和外国的音乐都喜欢。而且,他们也许比过去更加爱听音乐了。因此,如果我们问中国音乐是否由于国外作品的引入而受打击,那答案一定会是否定的。

古典音乐方面,则是另一幅场景。在这个领域,很明显是西方作品大举进入中国,但是以琵琶、古筝和戏曲为代表的中国的古典乐,却并没有能相应地进入西方。这并非是老一套的文化帝国主义。在美国和欧洲大部分地区,西方古典乐的接受程度都大幅下降了,古典乐所承载的文化共鸣度也远不如前;而在东亚地区,尤其是在日本、韩国,古典乐的价值和意义倒是越发增加了。中国也是如此。因此在古典乐方面,中国之所得恰恰是西方之所失。也许在几十年后,西方会迷途知返,并且感谢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感谢他们对古典乐的珍视,使之继续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并激励全世界的听众。在这一意义上,中国的乐迷就不仅是在模仿西方文化;相反,中国保存了西方所不幸忽略的文化类型,这实际上是对西方文化的改进。

烹饪

中国的各类佳肴仍然在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笔者居住在华盛顿特区的郊外,在那里,可以找到很正宗的各类川菜、湖南菜、广东菜、南京菜等,还有小笼包、北京宫廷菜、火锅、西藏菜、新疆菜、西安菜、山西面条等等各类菜品。这些可不是中国菜的美式摹仿品,正宗的中国菜正在赢得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在欧洲,这一趋势也许要稍慢些,但仍然有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同意,亚洲烹饪尤其是中国菜是更受欢迎的。也许在五十年后,中国菜真会成为美国的主流烹饪品。

在中国国内,烹饪方面的进步更加明显。大家都承认,在渡过艰难的困难期之后,中国的餐饮文化已经实现了强势回归。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都是外出用餐的最佳地。很难再有另一个国家,在用餐的品种、味道、质量和多样化方面能够比得上中国。而这些并不受肯德基、哈根达斯和必胜客的影响。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西方快餐其实激发了中国烹饪业的有力回应,而绝不是让中国的各地菜品失去其市场。中餐业的确接受了外国竞争者的有力挑战,但是结果却是非常成功的。

结语

如果我们回顾历史的长期发展趋势,就不难确认中国文化仍然是充满活力的。在好几个世纪内,中国文化吸收了大量的外国因素,其来源包括印度、波斯、阿拉伯世界、蒙古等不同地区。然而,中国的文化精髓始终完好无缺,甚至在中国的领土遭到侵占时也是如此。

对于一个并非经常到访美国的人来说,很难想象当代中国的影响力已经进入到美国日常文化中,但这确实是正在发生的事情。这并非是指在美国的中餐,也不是指苹果产品和沃尔玛的玩具都是在中国生产,而是指中国消费者已经经常能影响到电影和电视作品中的景象。比如说电影《变形金刚4》,这是美国2014年的票房佳作,至少在院线放映方面,这部电影希望赢得更多的中国市场。所以,该片的后半部分是在中国内地和香港拍摄,中国明星的出演,以及对中国领导人和中国的香港政策的正面描绘以期获得市场准入。还有各种中国产品的植入,包括在德州乡村场景所出现的中国啤酒等。以上这些中国元素其实全都绝非偶然。还有另一部好莱坞作品《火星救援》,这是2015年的一部商业大片。在片中,是中国政府扮演救世主,而且中国官员的形象也是既聪明又充满同情心。这些原著小说中的内容被保留到电影中,也是迎合中国观众的喜好,这与早年间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可是千差万别。

中国文化是充满生机活力的。无论是在全球化的环境之中,还是在一个本身已经全球化的中国内部,中国文化都在蓬勃发展之中。如果你打算回顾并且展望人类未来的创造性,那中国会是最佳的考察对象之一。这既归功于中国自身的独创性,也是源于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所带来的力量,它们将始终维系而且时常激励人类的创造天赋。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