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公害新闻的功能、困境与出路

2016-02-28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公害专业知识污染

廖 英

(湘潭日报社,湖南 湘潭 411100)

环境公害新闻的功能、困境与出路

廖 英

(湘潭日报社,湖南 湘潭 411100)

我国环境生态形势严峻,环境公害新闻应运而生。环境公害新闻舆论监督环境状况,促进了环境治理,伸张了环境正义。目前,环境公害新闻生产困难重重,有媒体的经济之困、记者专业知识之困、记者收集证据之困等。环境公害新闻摆脱困境的出路在于营造良好的环境文化氛围,政府购买环境新闻服务,记者提升环境科学知识,和环保非政府组织合作等。

环境公害新闻;功能;困境;出路

自1983年《中国环境报》诞生起,中国环境新闻正式登上大众传播舞台,并与时俱进。中国环境新闻经历了环境宣教新闻为基本内容阶段,发展到今天以环境宣教新闻为主并与环境公害新闻相结合的阶段。近年来,环境公害新闻随着国家加强环境治理而得到进一步重视,社会功能十分显著。但是环境公害新闻生产困难重重并陷入了困境。环境公害新闻如何摆脱困境,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环境公害新闻的社会功能

环境公害新闻,又称环境问题新闻,或称环境事件报道。它发挥了环境宣教新闻不一样的社会功能。它主要以批评报道或深度报道来呈现。我国的环境公害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垃圾污染、滥伐森林、破坏植被等。环境公害新闻有如下社会功能:

(一)舆论监督环境状况

近年来,报纸等传统媒体环境宣教新闻成效显著。积极宣传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可持续的科学观,认真宣传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决策;宣传国家环境治理的中、长期规划;宣传党和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正面宣传深入人心,形成了社会共识。

然而,我国环境污染的形势依然严峻,环境污染的状况需要社会和媒体监督。特别是2014年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出台后,媒体舆论监督的责任更重。据中国环保部2015年发布报告称:2014年全年突发环境公害事件471件,绝大多数由报纸等传统媒体报道,有力地监督了环境状况。

环境公害新闻与环境宣教新闻是环境新闻的一体两翼,目标一致,殊途同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所指出的“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

(二)环境公害新闻促进环境治理

2000年以来,报纸等媒体先后报道了松花江水污染、兰州自来水污染、汉江武汉段氨氮超标、湘江流域重污染区砷超标、桃源铅厂污染致居民患癌、多地雾霾围城、腾格里沙漠排污等。这些环境公害新闻,曝光了污染企业或单位破坏环境、危害社会的严重后果,使污染者受到惩处,使污染得到治理,使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并引起整个社会对水、空气、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关注,增强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伸张环境正义

环境正义从宏观上讲,就是经济发展的成果分配和环境代价分布应该是均衡的。就受害者层面来讲,实际上涉及环境权的问题,环境权是“免于环境污染以及受害后得到足够补偿的权利”。[1]许多环境公害新闻为受害者讨回了公道,受害者得到补偿,环境正义得到伸张。2007年,《中国青年报》记者郭建光发表的《沉陷的村庄》,报道了山西一个村庄因采煤塌陷,村民正常生活受到危害。记者为村民主持正义,村民得到补偿。2015年年底,由《财新周刊》《人民日报》以及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常州外国语学校的“毒地”事件,终由环保部的权威检测尘埃落定,环保部从该校污染土壤和填埋的固体废物中,检测出污染物总石油烃和苯类物质超标,为学校学生受空气污染出现的甲状腺结节等疾病找到病因,使学生得到救助治疗。[2]

二、环境公害新闻的困境

环境公害新闻是批评报道,和环境宣教新闻相比,它遇到的困难和阻力要大得多。

(一)媒体的经济之困

首先,环境公害新闻生产周期长,生产成本较高。主要是污染企业或单位对舆论监督的反弹,为自己辩护甚至抵赖,而记者调查时间长,搜集证据费时费力。一个常州外国语学校“毒地”事件先后就搞了4个月,环保部检测报告出来后,校方还组织第三方出具否定的检测报告。可见,解决问题难度大,耗时、耗财、费力。

其次,污染企业往往是广告大户,因为环境公害报道失去广告支持,媒体减少收入,媒体不得不权衡得失。例如,金光集团在云南非法砍伐森林,绿色和平组织予以曝光,金光集团不惜花费重金公关当地媒体。结果,省外媒体批评金光非法毁林,而省内媒体宣传金光在华功劳。[3]

(二)记者专业知识之困

环境公害新闻需要记者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然而,我国目前的环境新闻记者缺乏环境科学素养。这与我国高等教育中环境新闻专业缺位有关。在美国,有近百所大学设有环境新闻专业。环境新闻记者缺乏专业知识,一方面付出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还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例如,在云南个旧锡矿对工人污染的公害报道中,由于记者缺乏专业知识而无法认定污染与工人患癌的直接关系,只能认定为慢性非正常死亡,报道缺乏战斗力。[4]另一方面,记者缺乏专业知识影响与专家的交流与沟通。专家不想和记者打交道,担心自己的见解主张因记者的专业知识缺乏在新闻呈现中走样。曾有记者为报道广州空气中各类物质污染指数问题,请教一位该领域中科学院著名专家,遭到婉言拒绝。[4]

(三)列举证据之困

环境公害新闻涉及搜集和列举证据,被批评企业只有在有力的证据面前才会承认污染事实。有的环境公害新闻因为举证困难或证据不足而难以服人。《南方都市报》深度采访部记者杨传敏反映,她从事多年重金属污染报道,发现此类新闻调查很难展开。例如,“血铅”问题在中国农村的矿产区非常普遍,但是多年以来报道很难深入下去,“血铅”问题还是大量存在。[4]

三、环境公害新闻的解困之道

环境公害新闻应受到政府、社会和媒体的重视,找到突围之路,得到长足发展。

(一)形成良好的环境文化氛围

环境文化是指一切有关人类知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环境的事物和相应的行为、心智状态的总和。[5]只有形成良好的环境文化氛围,环境公害行为才会为全社会特别是网络舆情所关注并受到舆论谴责,才能调动全体公民参与环境运动的积极性,环境记者才会获得更多的环境信息,获得环境正义感和环境道德话语权。

对于有污染的企业来说,在建设环境文化中要树立“波特假设”的理念。“波特假设”的核心思想是:加强环境治理,提高环境标准,不但不会降低企业的盈利水平,相反还会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它们的盈利水平,从而间接地促进社会进步。[6]

(二)政府应当购买环境新闻服务

要解决报纸等媒体环境公害报道经济之困,政府购买服务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当前,环境保护已列入各级政府考核目标并实行问责。如今的环境问题掩盖是掩盖不住的,政府的正确态度是如何及早发现本辖区内的环境污染,及早治理,不致造成大的社会影响。这一点可操控的环境公害报道正适应了政府的想法。所以,明智的政府愿意购买这种服务。

政府购买服务可采取多种形式,如提供资金组织环保巡回检查,曝光排污企业;再如,政府出资与报纸合办栏目,既刊载环境宣教新闻,又进行环境公害报道;还可以对环境新闻进行阶段性评比,特别奖励环境公害新闻,以资鼓励。

(三)提升记者环境科学知识

提升记者的环境科学知识势在必行,其途径有三:一是参加环境科学知识培训班。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应适时邀请高校老师,吸收环保志愿者和媒体记者参加。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就多次开展了“环境记者沙龙”培训。二是向专家学习。环保组织绿家园从2000年起创立“环境记者沙龙”,每月邀请环境科学方面的专家,既解决实际问题,又从中获得知识。三是记者自学,边干边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学习并积累专业知识。

当然,高校开设环境新闻专业,培养环境新闻记者,这是解决环境记者专业知识缺乏的根本途径。

(四)和环保非政府组织合作

我国成立最早的环保非政府组织,即环保志愿者组织(NGO),是1991年成立的辽宁锦黑嘴鸥保护协会。之后,自然之友、绿家园等相继成立,到2004年全国NGO组织已逾3000家。这些志愿者活跃在全国各地,他们对企业排出的污水、排出的废气和对土地的污染进行取样,获得数据。当环境记者取证难时,可求助于相应的环保非政府组织。这些组织也会非常乐意支持。他们也正希望与媒体合作,借助媒体力量以扩大社会影响。

此外,利用数据库整合数据也不失为一个办法。我国2007年公布《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各级环保行政管理部门按要求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全国100多个地市都公布了完整的数据。环保非政府组织IBE整合了这些数据,开发出“中国水污染地图”和“中国空气污染地图”两个数据库,向社会各界开放。环境记者也可将这其中的数据作为环境公害报道的证据。

[1]周海燕,黄佩映.环境新闻如何实现“环境正义”[J].新闻记者,2011(8):71-74.

[2]周海燕.环境公害报道:受害者叙事、议程设置与理性协商[J].新闻记者,2016(5):59-63.

[3]王积农.我国环境传播从业者职业动力、问题及其发展径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163-169.

[4]王积农.环境新闻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新闻记者,2011(6):76-79.

[5]张淑华,员怡寒.新媒体语境下的环境传播与媒体社会责任[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75-180.

[6]胡建兵.经济发展呼唤环保报道向纵深开拓[J].新闻战线,2002(2):27-29.

G212

A

1674-8883(2016)16-0201-02

猜你喜欢

公害专业知识污染
山西省芮城县 畜牧兽医发展中心开展专业知识大实践活动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培训机构成“公害”,真正问题出在哪?
日本公害事件受害者的救济体系及对我国的借鉴
飞机会带来公害吗
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
警惕!动物尸体成社会新“公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