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对新闻事业的执着精神永远留在我心中

2016-02-28

西部学刊(新闻与传播) 2016年8期
关键词:新闻事业分社山西

郭 洁

他对新闻事业的执着精神永远留在我心中

郭 洁

今年是何微同志百岁诞辰,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回忆在何老领导下工作的难忘岁月。何老在我心中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是领我们走上新闻事业道路的师长。他对我如慈父般的教诲永远铭记在心。

何老是新闻界的老革命、老前辈,抗日战争初期就在敌后根据地开始作新闻工作。1941年,他在《晋冀豫日报》做宣传科长,也是我们新华社晋冀豫分社的社长,宣传工农抗日救亡活动和军民反击日寇“扫荡”的斗争。何老经常在枪林弹雨中,深入到前沿阵地采访,写了不少战地好新闻,如《阎匪61军勾结日军侵入我太岳区汾河以东地区》《阎匪军在王村接日军防地》《军政民一家亲》《民兵英雄尚清富》《人民在反抢麦斗争中》等。在激战的前沿阵地战壕里,他把战士们贴在枪杆上和木板上的快板、诗歌、顺口溜等采集下来,写入热情歌颂子弟兵的通讯《具有政治军事和文化素养的军队》。1945年1月23日,何老在《新华日报》(太岳版)上发表了当时的代表作《模范中医李克让》。这篇通讯,曾由新华社向全国播发,同年3月17日,新华总社还发出通报表扬记者,介绍了作者的采访经验。

20世纪50年代初,何微同志从《山西日报》副社长调任新组建的新华通讯社山西分社当社长。

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一位精力非常充沛的人。白天和我们一起骑自行车出去采访,晚上他要把记者们交上来的稿子,一篇一篇用毛笔改好,一般要到半夜两三点钟才休息,每天都如此。第二天上班后,把改好的稿子交给记者们誊抄好后,发往总分社。每到星期天,何老还要到社会上去给干部做形势报告。当时,建国初期,形势报告很受干部群众的欢迎。何老很喜欢年轻人,他不摆架子,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我们几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来到新华社山西分社工作的时候,何老给我们谈话,感到非常亲切,他声音朗朗、生动感人地说:“你们现在是党的新闻工作者了,时刻不能忘记的是要实事求是,深入实际,做人民的喉舌。”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老百姓扬眉吐气、兴高采烈,不论开什么座谈会,发言都对比新旧社会的变化,说旧社会不把我们当人看,现在是新中国,我们成了国家的主人了。何老说,我们当记者,就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倾听群众的呼声,宣传党的政策,教育群众热爱新中国,建设新中国。何老这段话深深印在脑子里,至今记忆犹新。

何老还给我们讲过去新闻“客里空”的故事。所谓“客里空”,就是编造假新闻。他教导我们要遵守党的新闻真实性原则,他说真实性是无产阶级新闻的生命。记得1951年我第一次采访山西植棉模范曲耀离时,写他售爱国棉的事迹,为了证实他的棉花产量,我们甚至参加了在地头为他秤棉花的活动。在后来的工作中,始终记住这一原则不能违反。即使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写内部参考反映两派武斗,也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把事实核对清楚,核对准确,不敢马虎。

何老对党的新闻理论坚韧不拔,执着追求,他以毕生精力研究党的新闻理论,做出了很大贡献。记得在五十年代建国之初,新华总社组织新闻代表团去苏联学习塔斯社经验,何老就是代表团的成员。后来他在漫长的岁月里,孜孜不倦,认真研讨,探索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为党的新闻事业做出了新贡献,并培养了一批新人。有一次,何老到石家庄来。我到车站去迎接,见他提个大包袱,我背在肩上觉得沉甸甸的。老何告诉我,这是书稿,是他的研究成果。老何这么高龄出门,还带上书稿进行整理、修改,这种对新闻理论研究的奋斗精神,让我肃然起敬。

何老晚年,几次到石家庄来相聚。在我家里,我请来了在山西时候一起工作过的老朋友们,曾先后任河北省委书记、省政协主席的李文珊,在山西新华分社一起工作过的同事李志远,河北新华分社的副社长刘方辰等。大家一起吃山西的家乡饭,边吃边聊,非常开心。以后几次来石家庄,我还陪他重游山西故乡,去平遥看古城,到祁县逛乔家大院,在一起玩得非常高兴。一次,老何携夫人刘大夫同来,我们一起回山西到五台山游玩。当他以70多岁高龄,登上五台山最高的寺庙台阶时,像小孩一样兴高采烈,我们则一起分享他的欢乐。一路上,刘大夫对何老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或服药,或饮水,照顾的非常细心周到,甚至中午休息时,连脱鞋、穿鞋的小事,也是刘大夫亲力亲为,我们为何老晚年有这么好的老伴感到欣慰。

何老走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他对新闻理论研究的执着精神,永远留在我心中。

(作者系何微先生部属、原新华社河北分社社长)

猜你喜欢

新闻事业分社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中国船级社举办第五届检验业务技能比武大赛
山西叹五更
市场经济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中国记协发布《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7年)》
法新社进入朝鲜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到CCS雅典分社调研指导
我国首发新闻事业整体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