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的几点思考

2016-02-28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舆论引导

张 辉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的几点思考

张辉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南京210003)

摘要:舆论新格局的构建,既是时代之需,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下的客观要求。结合相关实际,笔者建议从三条路径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关键词:舆论引导;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路径

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加速融合的时代中,在国际与国内两个舆论场相互叠映的生态环境下,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这一时代命题。其既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时期中国实践的具体结合,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指导纲要。

一、舆论引导新格局是对悄然形成的舆论新格局的正面回应

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媒介融合的加快和媒介形式的更新,对传统舆论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传播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最大程度地赋予了个体传播的自由,民众媒介生活更加畅通便捷,“众声喧哗”成为常见的景观。然而,舆论却常常处于无序、反常的状态,甚至缺少起码的理性。错误言论观点不受唾弃却反遭热捧,敌对势力以“大象无形”之力,从媒体平台入手,逐渐对我国进行渗透。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正在遭受着不断的冲击。与之相形见绌的是,我国的舆论引导力却日益减弱。例如,传统党报党刊的话语方式与时代严重脱节,还采用带有浓厚宣传味道的口号式、八股式文风,让它们渐渐失去了年轻一代的读者。因此,必须遵循新闻的传播规律,提高舆论引导的效率。

随着受众心理和习惯的变化,受众细分化趋势加强,舆论层级分化愈加明显。除了共性之外,每个舆论场都有其独特的话语体系和传播方式,“一招鲜”已成为昨日黄花。只有建立“定位明确、功能互补、全面覆盖”的舆论新格局,才能革故鼎新,充分指导当下的舆论工作,不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画出最大的“同心圆”。

二、舆论引导新格局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时期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认为,“舆论在社会中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1]然而,舆论也有高低好坏之分。高质量的舆论,传递着社会正能量,有利于社会进步;低质量的舆论,则会对时代的进步产生阻碍作用。因此,舆论引导是必然之举。而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则是党的优良传统和看家法宝。党的新闻事业的根本性质和基本职能是,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延安革命时期,党中央毛主席领导《解放日报》的改版工作,1942年4月1日,发表改版社论《致读者》指出:“使《解放日报》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成为一切愿意消灭民族敌人、建立民族国家的人的共同的喉舌。”由此,确立了党报的性质、任务和作用,确保党报党刊在革命战争年代,唤醒群众、带领群众,夺取人民民主专政胜利新中国成立。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党的新闻工作重心转移到“及时准确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担负起党中央指导工作的助手”的层面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建设理论体系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新闻工作的舆论导向尤为重视。江泽民同志提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胡锦涛同志强调“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强国强军的攻坚期,经济体制在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在深刻变动,利益格局在深刻调整,思想观念在深刻变化。舆论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上下是否齐心,官兵是否齐力,强国强军的目标是否能够实现。正因如此,2016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当代实践的紧密结合,更是党的新闻事业的一脉相承与创新发展。

三、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的路径选择

决胜千里之外,离不开运筹帷幄;实现宏伟目标,重在战略谋划。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需要树立战略思维,强化政治意识、阵地意识和看齐意识,才能有效地弥补“三差”: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面貌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

(一)强化政治意识,坚持“政治家办媒体”原则不动摇

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这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政治家办报”思想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时期的发展。意识形态属性,是媒体的首要属性,始终存在着“为谁代言、为谁服务”的问题,有着鲜明的政治倾向、政治立场、政治背景、政治意图。恩格斯曾深刻指出:“绝对放弃政治是不可能的,主张放弃政治的一切报纸都在从事政治。”西方媒体一直鼓吹新闻自由,试图以“客观、公正”来模糊媒体的意识形态属性。但不管承认与否,西方媒体从来都是按资产阶级的政治观、价值观和新闻观进行工作的。全面要求舆论导向,坚持政治家办媒体,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鲜明观点,必须持之以恒。

(二)强化阵地意识,提升全球视野,积极进军国际舆论场

我国传统主流媒体应推行“走出去”战略,积极在海外布局设点,落地发声。近年来,我国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上取得长足发展,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主流媒体在国际社交传媒上仍有待开辟的阵地。与亚洲相邻国家比较,中国主流媒体在twitter上的媒体账号仅有4个,而印度在twitter上的媒体账号多达13个。[2]未来,社会化媒体将是国际间信息释放、舆论传播的集散地,必须再拓展新的阵地。

(三)强化政权意识,积极看齐,以体系集成形成强势舆论效果

维护国家的安全稳定大局,是舆论引导工作的中心任务。有关国家政治、外交和军事斗争的舆论争斗,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媒体应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因势利导,形成舆论合力。中日钓鱼岛争端开展后不久,我方有理、有利、有据,占据了舆论优势。日本政府就此做了深刻的反省,认为要采用官民结合的方式,全面加强领土主权的舆论宣传。除政府之外,学术界、智库机构、国外学者以及海外华侨,必须用“一种声音”对外伸张领土主张。由此看出,在事关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大局的事件上,舆论传媒的政权意识是世界通行法则。

参考文献:

[1] 丁柏铨.当今中国的舆论引导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J].当代传播,2014(06):11-14.

[2] 韦路,丁方舟.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全球传播图景:基于Twitter媒介机构账号的社会网络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6):91-105.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1-0363-01

作者简介:张辉,男,湖南湘人,西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舆论引导
广电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大数据时代社会群体心理行为和舆论引导范式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的我国媒介审判现象
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看记者道德修养的五个层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