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书信在新媒体情境下的价值和意义

2016-02-28史小妮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情感交流文化

史小妮 梁 妍

(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浅析书信在新媒体情境下的价值和意义

史小妮梁妍

(兰州大学,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在新媒体情境下,实时通讯技术使人与人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书信作为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逐渐被新媒体所取代,但书信这种传播方式是不会消亡的,因为它所带来的“仪式”感和所传达的真实情感,都是实时通讯技术所不具备的。本文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阐释书信区别于其他传播手段的特点和优势,从书信的有些看似不足的缺点正是对快速世界中“慢文化”的一种追求谈起,进而全面挖掘书信这种传播方式存在的价值,更好地阐释书信在新媒体情境下的意义。

关键词:书信传;情感交流;传播的“仪式观”;“慢”文化

书信作为传统的通讯方式,自古就有“家书抵万金”的传播信息和表达情感的特有价值。传统的书信是以文字为表现形式,以纸为载体,通过专人传递才能达到最终目的的传播媒介。相比其他的传播媒介,写信的过程费时、费力,时效性也远远落后于实时通讯设备,书信呈现内容的方式只有单一的文字,但这些“劣势”却在人们追求“慢”文化过程中成为优势,因为写信过程中仪式感的融入,信件传输的过程使情感趋于集中、真挚,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给予人们沉淀生活的一种很好的表现方式。

自从书信成为传播信息的方式开始,就需要一个书写的过程来完成精神意义的寄托。随着邮政邮寄系统的完善,一封信完整的交流过程包括信前准备、信中写作、信后邮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写信人投入感情、时间、精力、金钱等,可谓费时、费力,但恰是这一过程,体现了传播的“仪式观”,这种写信过程中的“仪式感”会在无形中融入情感,增加书信的精神意义。美国传播学者罗森布尔在其著作《Rirual Communication》中认为“仪式”是适当的规范行为的自愿表演,以象征性的影响和参与严肃生活。那么书信作为传播符号系统,强化对共享文化的确定,拥有一整套体系化、程序化的东西,具备一般仪式化的特征。随着其他传播方式的不断更新,书信传播信息的功能虽有所下降,但交流感情的功能占据了主要地位。

人们在传统书信的这一写作过程中,包括信前准备阶段、信中写作阶段和信后等待阶段,体验着一种传播的仪式感、参入感和存在感。例如,在信前写作准备阶段,需要写信人准备信封、邮票、信纸等基本写信工具,头脑中要提前预想写信的对象,这一系列准备使写信这件事具有了浓郁的个性色彩;信中写信阶段,就是一支笔、一张纸进行的文学创作,主要的内容及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形式和功能明显区别于实时通信工具所传达的碎片化的信息,传统书信写作的整个过程就像参与了一场宗教的洗礼,庄重的仪式感也是新媒体情境下的传播系统所不具备的。所以,书信这种传播媒介从古延续至今,成为人们传统书信的人际交往方式,说明传统书信已经以一种“仪式文化”的方式积淀下来,每进行一次书信的交往,就会拥有一种仪式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由于信的邮递过程需要跨越空间维度,必定就需要花费时间,短则一两天,多则十天半个月都有可能,相比新媒体情境下的信息的即时性来说,传统书信的速度慢是其在“快速世界”中的一大劣势,但由于现代化节奏过快、人们渴望放慢生活节奏的“慢文化”追求中,传统书信的慢恰恰成为其的一大优势。而所谓“慢文化”就是给人们当下的快餐化生活“降速”,追求在放慢的生活节奏中的意义。传统书信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情感的表达与传递要经过时间和空间的酝酿才能到达,而不是几乎同步时间的传递和面对面的反馈。

传统书信的“慢”主要体现在邮寄信件的前期准备、信中的写作和信件投递之后转移地理位置的空间和时间过程。而传统书信具有的时间和空间高度结合的行为仪式,是区别于新媒体情境的新媒体通讯技术的明显特征,实时通讯技术虽然能迅快速的消解情感交流的时间差;但另一方面,也减少了人们对情感时间的投入,呈现出碎片化交流的形式。当人们逐渐成为“手机控”,沦为“低头族”时,会使人的生活产生压抑感和无助感,人与人之间也会出现距离感和陌生感,进而追求一种不同于快速生活节奏的“慢文化”生活。

传统书信的交往性和对话性,使表达者和接受者之间必须要存在一个强大的对话空间,因为对话双方只有在一个话语体系中才能实现情感的无障碍交流,所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书信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在书信这一传播过程还未进行之前就要有很好的人际交流。但这并不是否定了新媒体情境的其他信息传播方式,而是说传统书信中经过时间的积淀所表达的情感相比那碎片化的情感交流更为真挚。

综上所述,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这种通讯方式,从面对面的交往到书信传递,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实时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即时通讯成为人们交流和情感沟通的主流工具。那么,传统的书信是否在新媒体情境下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事实证明不是这样的,传统书信依靠邮政邮递系统依然存在,而且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之下,人们开始反思进而向往不同于现在的事物和生活方式,体现出对“慢”文化的追求。

在新媒体情境下,实时通讯技术应主要服务于“工具性”的交流,兼具日常的情感沟通,而传统书信应主要用于情感的交流,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两者的互融互通,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尽管以后的通讯技术会进一步拉近时空的维度,但情感和精神交流的需要是不变的,而传统书信正是承载这一情感交流的很好载体,这便是新媒体情境下传统书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张妙若.明信片:都市“慢”文化的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21.

[2] 杨宁宁.记忆之死;压缩时代的对话转型——从书信到短信的变迁说起[J].济宁学院学报,2010(31):24-27.

[3] 陈力丹.传播是信息的传递,还是一种仪式?——关于传播“传递观”与“仪式观”的讨论[J].国际新闻界,2008(8):44-49.

[4] 李慧娟.论电子信件的表现形式与价值定位[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4):40-43.

[5] 赵宪章.论民间书信及其对话艺术[J].清华大学学报,2008 (4):55-68.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1-0352-01

作者简介:史小妮(1991—),女,安徽人,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传播。梁妍(1990—),女,甘肃人,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舆情监测。

猜你喜欢

情感交流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初中语文课堂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小学美术开放式教学模式之我见
浅论教师课堂管理与调控能力的提升
优化教学互动,激活语文课堂
谈初中生物学习兴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