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受众心理视角下的朋友圈点“赞”行为研究

2016-02-28王若璇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受众心理朋友圈人际交往

王若璇

(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学院,北京  100024)



受众心理视角下的朋友圈点“赞”行为研究

王若璇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北京100024)

摘要:移动互联时代,微信对现实人际关系间的互动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评论”和“赞”是朋友圈中人际互动的两个方式。而点“赞”因其便捷性,使用频率高于评论,朋友圈的点“赞”行为正在成为人与人之间一种越来越重要的人际交往方式和重要的社会现象。本文通过资料搜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式,对受众在朋友圈点“赞”的行为特征和心理动因进行探索性研究,尝试探索受众在朋友圈点“赞”的心理动因、积极作用及其与现实人际交往的关系。

关键词:朋友圈;点“赞”;受众心理;人际交往

一、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终端的不断发展,人际交往逐渐打破了时空限制,崭新的人际交往形态正在形成。微信作为以强关系为纽带的社交工具,其人际交往基于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形成了独特的人际交往形态。腾讯发布的《2015年微信平台数据研究报告》显示,微信的月活跃用户数超过4.68亿,55.2%的用户平均每天打开微信10次以上,人际交往方面,57.3%的调查者通过微信认识了新朋友或多年未联系的好友,86.1%的调查者通过微信增加了与好友的互动频率。[1]微信对现实人际关系间的互动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朋友圈是微信的一个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还可通过其他软件分享内容。用户可对好友状态进行好友间才能看见的“评论”或点“赞”。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益派咨询对2356名受访者的调查显示,67.7%的受访者经常使用微信“朋友圈”,26.9%的受访者偶尔使用,[2]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不容小觑。

“评论”和“赞”是朋友圈中人际互动的两个方式,而点“赞”因其便捷性,使用频率高于评论。点“赞”缘起于互联网,最初意味着点击按钮表示认同。而随着该功能的普及,在其使用过程中,意义正在发生着改变。尤其是在朋友圈,点“赞”正在成为一种人际交往手段和社会潮流。同时,随着微信商业化价值的凸显,越来越多的商家选择在朋友圈进行营销,集“赞”送礼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值得关注。

综上所述,朋友圈的点“赞”行为正在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人际交往方式和一类重要的社会现象。所以,研究人们点“赞”的行为特征和心理动因,有助于理解当下人们基于现实人际关系的网络交往的现状和心态,并对探究移动互联网影响下人际交往的变化和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社会心态,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资料搜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式,对受众在朋友圈点“赞”的行为特征和心理动因进行探索性研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第一,受众在朋友圈点“赞”的心理动因是什么;第二,朋友圈点“赞”行为为受众带来了什么;第三,朋友圈点“赞”行为与现实人际交往的关系是什么。

三、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目的,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受众使用朋友圈的基本情况(包括看朋友圈的频率,以及每天在朋友圈上花费的时长)、受众在朋友圈点“赞”的基本情况(包括会主动为什么内容点“赞”,希望自己的什么内容被点“赞”以及在点“赞”时候的情绪)、受众朋友圈集“赞”行为的基本情况(包括怎么看待朋友圈集“赞”行为,在朋友圈集发布“赞”行为的频率)、受众对朋友圈被“赞”情况的态度分析(通过资料搜寻形成有关受众收到“赞”时的情绪、态度等方面的语句)、受众朋友圈点“赞”情况的态度分析(通过资料搜集形成有关受众给朋友点“赞”时的想法、情绪等方面的语句)以及人口统计学特征。

四、研究方法及设计

拟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目的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具体而言采用在线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对上述研究内容进行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

(一)在线问卷调查

由于微信用户覆盖很广,包含了各个年龄层次和职业背景的人群,而本次研究内容针对全部微信用户,所以问卷链接主要在微信群和朋友圈中扩散,以期最大程度接触到目标受众,在配额上没有特殊要求。

前期对问卷进行测试,收集30个样本数据以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通过信效度检验,对问题8、9中的语句进行筛选和删除,各删除了3个语句形成最终的问卷,量表信度在0.7以上,符合要求。

(二)深度访谈

本次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结合问卷对于受众朋友圈点“赞”行为的动机和态度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究。本次深度访谈共有4名受访者,25岁以下男、女学生各1名(简称A、B),40岁以上男、女从事空闲时间较多职业者各1名(简称C、D),访谈通过电话进行,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对访谈内容进行记录。访谈后,对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并分析。

五、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受众使用朋友圈的基本情况分析

大部分受众对于朋友圈的使用频率很高,95.6%的受众每天都要看朋友圈。61.3%的受众时不时就要刷一下,对朋友圈有较强依赖性。而从受众每天花费在朋友圈的时间上来看,72.3%的用户在2小时以下,相对于高频率的使用,显示出了明显的碎片化阅读和快速阅读的特征。访谈结果显示,朋友圈的相当一部分使用时间在于跟朋友互相评论和点“赞”的互动。

(二)有关受众在朋友圈点“赞”内容的分析

受众更倾向于对特别经历(61.3%)、生活感触(52.6%)、自拍或与朋友合影(46%)和日常生活(46%)相关的朋友圈内容点“赞”,更希望自己朋友圈中的特别经历(58.3%)、生活感触(51.1%)、自拍或与朋友合影(45.3%)和日常生活(45.3%)等相关内容被点“赞”。

通过两个问题相同选项间的相关分析可得,两个问题的相同选项间在0.01(双尾)水平上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受众点“赞”的内容通常也是自己希望被点“赞”的内容,说明受众点“赞”时在内容上会带有个人倾向性,并且点“赞”行为通常并不是无意义的。

4名受访者的访谈结果显示,朋友圈重度用户A对于反映积极向上、美好情感的生活类内容和社会热点内容更倾向于点“赞”,自己希望被“赞”的内容也差不多。B也是朋友圈重度用户,更倾向于看内容,倾向积极向上、美好情感的生活类内容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相关,也希望自己的这类内容被“赞”。C、D都倾向于反映积极向上、美好情感的生活类内容和自己认同的内容,希望自己生活类的内容被赞,受众“赞”与被“赞”的内容息息相关,并带有明显兴趣和生活的倾向性。

(三)有关受众在朋友圈点“赞”情绪的分析

读完一条状态后,产生开心(70.8%)、感动(64.2%)和钦佩(54.7%)等积极情绪时更容易点赞,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通常意义上的点“赞”的。朋友圈点“赞”的交往互动并不脱离现实世界,不是机械、跟风或恶搞等无意义的行为。而在访问者,被访者A、B、C、D均表示,产生诸如开心、感动等积极情绪时更容易点“赞”。

(四)受众朋友圈集“赞”行为的基本情况分析

大部分的受众(92.7%)会帮助朋友圈的朋友集“赞”,更多的人(49.8)会根据事情的性质来判断是否帮助集“赞”。有过集“赞”行为的受众占比52.6%,仅有11.7%的受众会经常发集“赞”类的朋友圈。

将怎么看待朋友圈集“赞”行为和是否有过朋友圈集“赞”行为与性别和年龄段做交叉表进行分析可得,男、女和不同年龄段受众对于朋友圈集“赞”行为的看法方面没有太大差异,都大多应视情况而定,但在朋友圈集“赞”行为发布上,男生、年轻人更倾向于不发布或很少发布。访谈结果符合该结论。

(五)受众对朋友圈被“赞”情况的态度分析

大部分受众收到“赞”时会心情愉悦表示强烈认同,并表示会关注是谁给自己点了“赞”,且倾向于认为给自己点“赞”的都是在乎自己的人。同时,认同收到“赞”的多少能反映一个人的受欢迎程度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且清楚常给自己点“赞”的人都是谁,而对于“赞”能带来做事情的动力、点“赞”的人认真阅读了相关内容、没人点“赞”自己会失落则持中立态度,其中,对前两项倾向同意,对后一项倾向不同意。受众认为“赞”能带来积极的体验,同时点“赞”与现实的人际关系有密切关系,切实影响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此外,“赞”的认同中包含了与发布者的关系,但“赞”所带来的约束力和鼓舞力较弱,也不是非常被受众所看重。

对9个语句的得分与性别做独立样本t检验,与年龄段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可得,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受众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受众在这些方面的心态带有普遍性。但在访谈中,4个受众对相关问题的回答有所差别。主要体现在,A并不在意谁给自己点了“赞”,只关注某一些人,同时关注由此带来的与这些人之间的关系变化,也不认为点“赞”的都是在乎自己的人。B会关注都有哪些人给自己点了“赞”,也关注由此带来的与他们关系的变化,认为点“赞”的都是在乎自己的人。C不太关注都有哪些人给自己点了“赞”,也没有关注与这些人之间关系的变化,不认为点“赞”的都是在乎自己的人。D会关注都有哪些人给自己点了“赞”,但没有关注由此带来的与他们关系的变化,认为点“赞”的都是在乎自己的人。这些差异也可能由人格特质差异带来,应作为未来研究方向。但他们都认可收到“赞”的情况,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人情关系情况,有关“失落感”是与特定的人有关,“赞”带来的做事动力水平一般。

(六)受众朋友圈点“赞”情况的态度分析

大部分受众对于点“赞”能给对方带来愉悦体验,在积极情绪下会给出更多“赞”表示赞同,对于点“赞”可以让自己和很久不联络的人熟悉起来,点“赞”是维持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会跟风点“赞”,迫于人际压力点“赞”,点“赞”更针对人而不是内容、点“赞”是维持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持中立态度,其中对前一项倾向同意,对后六项倾向不同意。说明点“赞”更多跟积极情绪相关,与点“赞”最初意义,在情感方向上一致,都认同点“赞”是重要的人际交往方式。跟风点“赞”、礼尚往来点“赞”和迫于人际压力点“赞”的情况没想象中严重。点“赞”时相对考虑多的还是内容。

六、研究结论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受众对于朋友圈有着非常高的使用频率,花费时间适中,对于朋友圈有着较强的依赖性,但单次在朋友圈的花费时间较少,阅读带有明显的碎片化和快速特征,更重视与朋友间评论和点“赞”的互动。

点“赞”行为的心理动因与人际交往需求有着最直接的密切关系。朋友圈可以通过分组来设置将内容分享给哪些朋友,评论和“赞”也是这些朋友之间才能分享的,因而圈子意味浓厚。受众点“赞”首要的原因就是参与到圈子的讨论与交往之中。同时,受众可以通过点“赞”行为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现状,并获得一种情感上的满足。跟风点“赞”、迫于人际压力点“赞”和礼尚往来点“赞”的情况确实存在,但并不严重,说明点“赞”这种人际交往方式更纯粹,人际交往压力小于现实生活。

点“赞”行为给受众带来的最直接的就是愉悦的体验。其次,点“赞”能为受众带来受重视的感觉,获得人际交往的满足感。最后,点“赞”行为拉近受众朋友间的关系,有助于对自身人际关系的了解和改进。

点“赞”行为一方面与人际交往密切相关,它是个体人际关系状况的反映,也是个体进行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方式。但点“赞”行为作为网络人际交往的一种,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有所差异,背负了更少的交往压力,形成新的人际交往心态。

七、不足与未来方向

由于时间上和理论积累上的限制,此次研究存在着较多缺陷,一是问卷结构缺乏理论上的支持,结构化程度低;二是问卷回收数量较小,一些年龄段的样本不充分,可能对分析结果产生影响;三是问卷所包含的内容不够全面,不能包含研究问题下的所有方面,前期进行更大量的阅读以及用户采访可能会有所改善;四是每个人的访谈时间较短,有些细节方面没有追问,可能遗漏重要信息。

朋友圈点“赞”行为已反映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这其中包含着多方面的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后期研究中应该更加深入,引入更多心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因素,形成系列研究,对各个方面都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比如可以研究不同自尊程度的人对于收到“赞”多少的重视程度等问题。本次研究只能看作是前期的一个探索性调查。

参考文献:

[1] 腾讯:2015年微信平台数据研究报告[DB/OL].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http://www.199it.com/archives/324845.html,2015-01-27.

[2] 中国青年报:67.7%的受访者表示经常使用微信朋友圈[DB/ OL].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http://www.199it.com/archives/ 323439.html,2015-01-22.

[3] 谢素军,贺田露.新媒体时代的“点赞”哲学——基于社交伦理的研究[J].新闻世界,2014(9):109-111.

[4] 邓高锋.“使用与满足”视角下微信“点赞”行为研究[J].青年记者,2014(7):10-11.

[5] 于洋.“赞”背后的心理动机——以微信朋友圈为例[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11):60-61.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1-0305-02

猜你喜欢

受众心理朋友圈人际交往
从受众心理略论提高我国科普读物质量的策略
广告中陌生化手法的使用效果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移动媒体背景下城市电视台发展研究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