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集体无意识理论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原因

2016-02-28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周 楠

(河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用集体无意识理论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原因

周楠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常见的媒介文化现象,是研究媒介文化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环,很多当下的媒介文化现象都可以从网络流行语中窥见一斑。本文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入手,研究当前社会环境下,网络流行语流行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原因。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集体无意识;群体心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移动终端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网络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媒介文化现象之一,现下的媒介文化现象几乎都可以在网络流行语中找到痕迹。网络流行语的适用范围也从线上交流扩展至线下沟通。网络流行语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传播较为广泛的流行语与网络流行语几乎是相重合的。网络流行语正在渐渐褪去其“网络”的前缀,向着大众化语言方向发展。

一、流行语是古人延续来的习惯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一部分,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却从不在意识中,因此从来不曾为单个人所独有,它的存在毫无例外地要经过遗传。

流行语并不是网络时代的独有文化现象,流行语之所以会获得全网络的热点关注,是因为其搭载的网络技术平台具有广泛性、实时性,使得网络流行语成为了当代流行语的主力军。在历史上,古人也有总结、使用流行语的习惯。现代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可以说是古人的同类经验在当代加以复制的结果。

由于古代交通、通讯、印刷等因素的限制,当时的流行语不会像网络流行语这样迅速地传播,而是会在类似于诗词、书籍中流传,这也可以看做是当时社会流行语的一种表现。一个短小的词组,能以最快的速度达到让受众和听者感同身受的效果。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形式更像是成语,短短几个字的成语背后是深蕴的典故,用在相应的语境之中,说者和听者可以自然地联想到语义背后的故事。现代的网络流行语虽然没有成语那样悠久的历史底蕴,但与成语亦有异曲同工之妙,许多流传至今的成语也可以看做是当时社会上的流行语。

流行语这种简洁、易传的表达形式,无论古今,都极易被人接受和传播。这是从古人遗传下来的用语和表达习惯,现代社会的人们也会因为历代相传的心理沉淀物,在集体无意识作用下,倾向于用语音和记忆消耗相对较少的流行语来传达自己的思想。在情感表达上,根据荣格的理论,集体无意识在所有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心理基础,并且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1]综合发现,诗人文客触景生情或是因物感怀时,都倾向于运用前人在同样境况之下的名词名句,在运用当代网络流行语的过程中亦是如此。我们可以将网络流行语理解为,人们基于先代遗传的集体无意识作用,运用网络技术和相应的平台广泛传播的流行语。

二、从原型角度研究“宝宝”一词

《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的“2015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中,以“宝宝”为例,在运用中“宝宝”指“我”。这一流行语可以在很多语境中使用,主要活跃于年轻人的语境场合。根据荣格的理论: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就已形成的性格,由无意识所体现出来的个体的文化特征,是由作者童年时所生存的文化环境决定的。[2]

通过百度指数的人群画像分析,“宝宝”的搜索主力为20~40岁之间即80后和90后,也就是说经常将“宝宝”挂在嘴边的,往往都是并不年幼的小孩,而是成年人。这部分使用群体基本或是处于大学在读或是工作领域的劳动力支柱,面对巨大的生活、学业以及工作压力,他们或许可以将在网上的意见沟通和表达作为宣泄现实生活压力的一种有效途径。网络这个相对更为开放的言论环境,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当下,层出不穷的网络流行语也正是为迎合大众的强烈表达需求而产生的。

网络流行语“宝宝”的出现,形式上看似是一种近乎恶搞似的卖萌方式,也许其中也包含了一些使用者的个人情绪,将调侃式的自称象征为对童年生活时光的怀念。儿童母题代表集体精神的儿童方面的潜前意识。[2]通过对荣格提出的原型理论的研究,发现其中的儿童原型可以为流行语“宝宝”一词提供另一个研究视角。对于成年人来说,当遇到与幻想相冲突的情况时,会因集体无意识的人类遗传而不自觉地向往童年时代。“宝宝”一词大火并成为年度流行语之一,说明这种人们自我调侃的方式并不是以个人为基础的,而是以人类多代延续的集体无意识内核为基础显现的。

三、群体心理的汇聚狂欢

网络流行语这种产生于信息时代的媒介文化现象,使人们掌握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人们娱乐在这场全民狂欢中,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让人们施展丰富的创造力。

现在人们已经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在新媒体大背景下,人们更善于也更乐于使用新媒体传播媒介来表达自己的公众诉求。网络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异常方便的平台,网络的虚拟性、互通性以及便捷性无疑可以让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的网民在这种虚拟平台聚集。网络环境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得使用者可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桎梏,不受束缚地表达意见。此时群体心理开始发挥作用,虚拟世界则提供了一个非常合适的机会,使人们毫无后顾之忧地利用网络来宣泄心理压力,表达内心所想。

当下的公民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权利,在合法范围内,公民可以自由地发表看法、参与社会公共事件的讨论。由于身份的限制,大多数公民无法直接参与到社会公共事件的处理程序中,这时在相对具有公开性的网络环境中表达意见和展开讨论,就成为了参与事件处理的另一种有效的途径。公民对于表达自己的认知意见达到了空前的热情和积极性,层出不穷的网络流行语也是公民积极参与社会讨论的表现之一。一个流行语出现之后会通过各种途径的扩散引起更大范围的关注,类似于群体聚集的网络交流活动中,网民受到耳濡目染的影响会逐渐形成共有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络流行语的流行。

网络流行语有着强互动性,参与者在参与传播的过程中会创造性地添加上鲜明的个性色彩。新媒体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性被大大提高,对于网友来说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从被动接受转向了主动参与,传播者、受传者都进行着前所未有的频繁互动。

本文运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等相关理论,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不局限于当前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而是站在贯通古今的历史角度,从民族集体无意识遗传方面着手,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全面的分析,有利于这一媒介文化现象的合理发展。

参考文献:

[1] 戴桂斌.荣格集体无意识述评[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3):24-27.

[2] C.G.荣格.西方神话学读本(儿童原型心理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06-307.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1-0056-01

作者简介:周楠,女,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消极影响及对策
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污染分析及治理举措
从目的论角度谈网络流行语的英译
网络流行语言的变迁及其特点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浅谈当前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分析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
概念整合对网络流行语的阐释力
从“使用与满足”看网络流行语的病毒式传播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