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要点

2016-02-28刘乔莉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风貌叙述者

刘乔莉

(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学院,北京 100024)

浅析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要点

刘乔莉

(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学院,北京 100024)

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作为视听新闻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类别,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自由。本文从叙事学角度,结合典型的中外风貌类视听作品案例对此类视听新闻作品进行评析。把握此类作品的叙事要点,要关注叙事框架、叙事聚焦、叙事时间三个方面的内容。

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叙事框架;叙事聚焦;叙事时间

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是以反映某一地区、某一组织、某一行业社会基本面貌、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建设成就为主要内容的新闻视听作品类型,包括自然风貌、人文景观、风情民俗、社会动态和变迁,更多地把自然风貌和社会风貌结合在一起。这类作品内容丰富、形式自由,它一般反映较大的自然或社会面貌,可以融现实与背景于一体,并将各类素材通过自由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这些特点决定了这类作品在叙事过程中多样的风格和表现形式,对叙事要点进行深入解读是分析这类作品的关键环节,可以从几个要点来把握。

一、叙事框架:事件的选取和组合反映意志

叙事通过事件的组合来展开,组合后的事件被赋予不同的功能。法国学者罗兰·巴特认为:“在这些不同的事件中,有些事件是叙事作品或者是叙事作品片段的真正的铰链;而另一些只不过用来‘填实’铰链功能之间的叙述空隙。第一类功能被称为主要功能或核心功能,而鉴于第二类功能的补充性质,可以称之为催化功能。”[1]事件通过核心事件和催化事件之间特定的组合形成故事,故事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因果关系等原则组合起来,这些特定的故事就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和风格,并能一定程度反映作者的意志。

台湾公共电视台2008年推出的系列节目《城市的远见》共走访了挑选出的13个城市,它介绍了这些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变迁、产业、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状况,对城市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其中之一《跨越历史的围墙:柏林》为例,它以柏林墙为线索,以半个世纪间东西德的历史演进为主线,按时间轴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柏林墙的由来以及二战后东西德对立的社会状况、柏林墙拆除以及统一后的德国为城市建设所作的努力、对过去的简要回顾和展望。这几大部分互为因果关系,从整体上反映德国在这一关键阶段的社会面貌。

第二部分是主体,先讲述东西柏林间的主要干道变得很快畅通和铁路运输的恢复,然后讲述柏林墙的另一种“再现”,也就是利用原本建有柏林墙的中心区,重新建设使其现代化,包括以帝国议会大厦为代表的联邦政府区、波兹坦开发区(戴勒姆·宾士集团、SONY公司与政府共同开发的商业区、波茨坦广场、红盒子)、腓德烈街(原菩提大道)开发区(即老街区开发案)、东柏林电车系统的保留。老街区开发案中包括哈克庭园建设的成功、东柏林的修整。最后提到了德国人对脚踏车的喜爱,在轮子节会留出一条只能使用人力交通工具的大道,轮子节封街的终点布莱登堡门是柏林统一的象征。

《城市的远见》通过事件的选取及组合,表现出对德国城市建设观念的肯定,展示了一个开放、民主、重视环保理念的新城市,这正是作品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志。叙事框架是视听作品的骨骼,综合体现出一个作品的结构和风格,创作者想要将情感和意志传达给受众,就要重视材料的抓取和事件的组合及顺序。

二、叙事聚焦:结合效果,综合运用

叙事声音与“听”相联系,叙事聚焦与“看”(或“观察”)相联系,要研究叙事作品,总要看待叙事作品描述时的视角和角度。这一点就是视听新闻作品中的聚焦点。

新闻叙事角度体现了叙述者和所叙述事件的一种表述关系,是叙述者把体验到的世界转化为语言叙事世界的基本角度。法国结构主义热评家热奈特基于对聚焦主体的考虑,以“视点”这一范畴为出发点,将叙述聚焦分为无聚焦或零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外聚焦叙事。[2]零聚焦叙事又称全知视角叙事,内聚焦叙事和外聚焦叙事属于限制性的视角。在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中,为了全方位展示某地全貌,往往以某种聚焦类型为主,并将全知视角叙事和有限视角叙事结合运用。

CCTV推出的系列节目《岩松看××》主要运用内聚焦叙事,并与零聚焦叙事相结合。白岩松自己是叙述者,他作为事件的旁观者和目击者,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但他不能直接介入他人的内心世界,以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多通过采访他人,借他人之见来表现更全面客观的事实。《岩松看美国三:黄色的特权》中,白岩松走访了美国梦露镇社区的校车,采访了校车的司机、使用者、生产者、维修者、管理者、运营者,告知受众美国校车如何工作、如何保证安全、如何生产维修、如何维持运营这几个方面的情况。即使是内聚焦叙事,节目也结合其他聚焦叙事的使用,尽可能做到对信息的全面挖掘,多方采访,做到真实客观。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推出的节目《潜入朝鲜》运用的主要是零聚焦叙事。叙述者没有固定视角,能够灵活自由地对报道的事件作全方位、全景式的叙述,具有广度和深度。这种全景式的展现有较强的主观性和倾向性,包括信息的特定选择、刻意的提问、有态度的镜头语言以及在叙述时的主观判断。

不同国家的媒体所依赖的传播环境、受众的媒介素养等不同,作品的叙事聚焦也有差异。国内作品主要运用内聚焦叙事,观众能够随着记者的感受一同体验故事发展的过程;国外作品主要运用零聚焦叙事,观众能通过叙述者全面感知事件的发展。

三、叙事时间:围绕主题,详略得当;时间顺序,深入浅出

对视听作品进行叙事分析时,叙事时间涉及时序、时长、频率三个层面的问题,也就是事件发展的先后时间顺序、多长时间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频繁程度。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为便于受众理解,叙述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展开,并根据事件的重要程度予以重复。

从大陆节目《岩松看美国》、台湾节目《跨越历史的围墙:柏林》到美国节目《潜入朝鲜》,在节目内容设置上都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展开。《岩松看美国》系列节

目依据专题形式展开,《岩松看美国三:黄色的特权》中,从早上6点钟美国梦露镇社区的校车出发开始讲起,将校区的安全行驶、生产、维修、运营贯穿在校车一天的工作当中,到节目的结尾时,镜头又进入下午2点钟即将放学的梦露学区高中,记者白岩松对一天当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了总结。《跨越历史的围墙:柏林》讲述二战后东西德分立到冷战后期统一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潜入朝鲜》在叙事频率上运用较多,可以将叙事节奏与表达主题紧密相连。它从进入朝鲜开始谈起,以白内障治疗事件为依托来展示全貌,在节目的前后都会对这一事件进行相应的重复,贯穿节目的始终。

视听新闻作品中的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构成了时间的二元性,故事时间指故事发生、发展实际消耗的时间;文本时间指作品展现该故事所用的时间。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的关系形成了叙事节奏。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叙事节奏深入浅出,选取特定的内容去展现。大陆节目《岩松看美国》用专题系列来表现美国状况,14期的节目中,每期选择一个美国社会中的一个方面进行挖掘,对国内相关领域有借鉴意义。这种方式有较强的新闻性,就某个具体专题节目而看,故事时间尽可能与文本时间靠拢。美国节目《潜入朝鲜》主要是全景式展现,一期节目就基本概括出当地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这种方式脉络清晰,并将准确、鲜明的主观判断寓于故事的选取之中,故事时间大于文本时间。无论哪种方式的节目,在叙事文本中,故事叙述都尽可能从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引入,深入浅出地扩充到整个地方的基本状况。叙事节奏与表达意图紧密相关,反映了主体对事实的理解和传播意图。

四、结语

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在叙事过程中要把握叙事框架、叙事聚焦、叙事时间这几个要点,将主题、人物和事件统一起来。节目按照主题的需要选择材料,按照作品的风格和要表达的意图对事件进行组合、排序,构成叙事框架,叙述者在叙述过程中要坚持客观、平衡的原则,便于观众作出准确判断。叙事聚焦根据节目的形式来选择,并结合其他聚焦形式更全面地反映故事内容。无论哪种聚焦方式,都要独立于事件之外,保证事件的真实性,观点的倾向性可以寓于事实之中。作品的展现一般按照时间顺序,围绕主题深入浅出地进行,叙事节奏要服从整体需要,准确把握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之间的关系。风貌类新闻作品必须把握叙事要点,做到客观性和倾向性的统一,才能更具有创新性和生命力。

G222

A

1674-8883(2016)13-0355-01

刘乔莉,女,山西霍州人,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业务。

猜你喜欢

风貌叙述者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包裹的一切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天津城市风貌色彩研究初探
文学作品中叙述视角的“上帝”与“凡人”
贵御温泉——喀斯特风貌温泉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艰难的去蔽——鲁迅《风波》的叙述者及其美学风格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