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青春电影解读

2016-02-28焦晨莹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符号青春消费

焦晨莹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青春电影解读

焦晨莹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近几年来,国产青春影视作品作为一种传播的价值符号,其在塑造一种传播形象的同时,也在建构人们的意识。青春电影通过构造怀旧的情感世界,满足观众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榨取青春怀旧的最后价值。本文从消费文化的角度试图探析青春影视作品中通过怀旧符号消费青春主体的现象。

消费文化;青春;怀旧符号

青春类型电影多以消费怀旧语言和怀旧情结为主题,以青春成长为依托,添加特有的时代印记,如“白衬衣”“广播体操”“超级玛丽”等掺杂年代独特的历史符号。然而模式化的青春片生产,小鲜肉、热门IP改编、出位情节等掩盖了内容空虚,青春个体的生命本真体验被绚丽多姿的影像泡沫所遮蔽,电影的成人化气息太过浓重,很难去追求一种理想化、纯粹化的精神力量。

一、运用怀旧符号,消费情感体验

70后、80后的怀旧心理是一种可观的消费金矿,导演往往模拟相似或者相同的视觉整体符号体系去唤起观众内心的青涩岁月,引导观众跟随影片回到那个怀旧年代。观众消费的是青春主体本身,通过这些时代记忆的影像符号,弥补自己的青春缺失或达到自己的认同。例如,千禧年的烟火晚会、北京申奥成功的激动与喜悦、非典时期的紧张担忧等这些记忆碎片,逐渐拼凑出了校园生活的主体枝干。整体的怀旧体系,特有的故事情节,都为遭受到现实冲击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暂时放松空间去缅怀青春、缅怀过往。

电影作为一种交流方式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话语体系。为了更有感染力且赋予受众形象化的感受,国产青春电影往往诉诸听觉、视觉等符号,加之经典老歌、画外音来实现情境上的心灵共鸣。在画面的选取上多采用暖色调来烘托青春岁月的美好和温暖。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部影片中,色调的应用完全贴合观众的内心感受,初入大学的郑薇青春洋溢,在空镜头的应用中多采取摇镜头和推拉镜头,画面显得真实,能使观众与摄像机一起移动,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陈孝正终于答应了郑薇的苦苦追求时,画面出现了童话般的梦境,玻璃鞋的意象暗喻青春爱情的美好和单纯。在这类电影中,通常也会使用特殊镜头切换,来实现记忆和现实的蒙太奇交叉营造镜像。

通过视觉、听觉的感受来重新组合,赋予青春这一主体新的定义已经成了青春影视作品的固定格式,让个人回忆带动集体怀旧的浪潮越炒越热。青春本身会有迷惘和悸动,也会有喜悦和幸福。青春如同化冻的沼泽并不是全然美好的,无形中一再放大其中的一面去演绎以迎合悲剧美和遗憾美,是片面且缺失的,大多数观众的青春体验并没有影视作品中青春的轰动和波澜壮阔,一味地追求情节的戏剧性只会使得这一母体错位、泛滥,最终也只会带来审美疲劳。

二、运用叙述模式,消费物质世界

青春电影雷同现象严重,被戏称为“模式化”的青春。其影视作品在叙述的选择上以年轻的观影者为收视群体,迎合物质社会浮躁快销的内在需求。其具体表现如下:在作品内容上,由年轻人的情感故事为主线,其中往往夹杂着爱情的纠葛、友情的背叛、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引发情感共鸣;在时间的选择上,过去的时光总是美好且短暂的,用怀旧心理去迎合过去,从而达到潮流复辟,多采用新的时间节点,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大学开学、《同桌的你》中面临的高考、《中国合伙人》中毕业后的创业;在空间的选择上,以象征青年人成功与梦想的都市为背景,大多选择为北京、上海;在消费电影、消费文化的时代,采用新生代力量推动影片的购买力,使得卖方市场转换为买方市场,更加贴近典型性市场环境。在此类电影中,镜头语言的应用占据了文本层面的表征手段,通过碎片化意象为观众铺设了想象和交流空间。青春电影通过艺术手段消解了艺术与日常的界限,进入了生产再生产的过程,在视觉上满足了青年人的各种需求,同时打造明星和新时尚与观众发生关系,产生欲望带动消费,促进电影生态的循环经济。

青春系列电影创造了一个个票房神话,但是其单一的叙事手法,共有的情节安排,在叙事策略上有模式化之嫌。首先在叙事视角上,多采用叙述者大于人物和叙述者等于人物的叙事方法,在身后观察和同时观察中交叉处理,摄像机是旁观者的身份,拉开画幅为我们阐述着每个人物的悲欢离合。例如,电影《左耳》运用的是第一人物的视角,在影片的开头主人公的出场伴随一段旁白:“上帝做证,我是一个好姑娘。我成绩优秀,助人为乐,吃苦耐劳,尊敬长辈。我心甘情愿地过着日复一日的日子,每天晚上十点准时睡觉,第二天早上六点按时起床。”作为全能的故事叙述者无痕地转入了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其次,在故事情节的编排上,都采用校园爱情、朋友背叛、家庭不和的叙事模式。每段感情当中都有灰姑娘般单纯善良的主人公惹人怜爱,同时傲慢偏激甚至拥有暴力倾向的男主角,就像《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中的柯景腾嫁接到了《左耳》中的张漾,他们阳光高大,脾气差但却唯独对女主人公爱护有加,这种拯救与被拯救的桥段设计满足了现实中平凡人对爱情的幻想,在生活中难以实现的爱情故事在两小时的电影当中导演替受众安排并期许得到了满足。但是这种爱情往往是无疾而终的,无论是《匆匆那年》中去了法国的方茴,还是在美国结婚的陈孝正,仿佛年轻的爱情总是脆弱的,逃脱不了“好不长”的怪圈。爱情与现实的对抗成为影片的巨大看点,然而反映的却是在极其丰富的物质面前脆弱的感情观,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华丽的外形包装、精致的画面效果、视觉化的明星阵容使得青春电影市场呈现出疲软的状态,沦为投入小、收益大的复制品工具。流于表面的个体关怀,只会是一场对美好青春的怀念、感性上的共鸣。从情感体验到理性思考最为关键的是对常态青春的重视而不是异态青春的标榜,正视欲望冲突,找到适合中国青春电影的特质和精神内核,不仅需要在自己独特的文化语境中添加内涵元素,更应该树立多元化的价值观,建立自己的语言符号体系。

[1] 纪宁,孙小兵.消费文化语境下对当代青春电影的解读[J].名作欣赏,2014(30):159-160.

[2] 徐小双.近年来青春类型电影的消费文化现象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12):82.

J905

A

1674-8883(2016)13-0180-01

焦晨莹(1992—),女,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猜你喜欢

符号青春消费
学符号,比多少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符号的由来
40年消费流变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变符号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