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民办高校文化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

2016-02-28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传播学革新应用型

李 华 陈 诗

(成都文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6)

浅论民办高校文化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

李华 陈诗

(成都文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6)

民办院校变身“应用型大学”的改革已进行两年,传播学的专业发展以及市场对传播学人才的需求也在飞速发展,但文化传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却僵化、单一,与实践脱节,以致学生专业水准差、就业率低。在“互联网+”时代,探索以教为导、以学为主,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各种便利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便成为人才培养模式革新的重点。

文化传播;应用型人才;实践与革新

从2014年3月教育部公布《高校改革方案》起,全国1200所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中,已有近600所高校正在逐步完成“向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实现更好的对接”的改革,而传播学作为已快速发展13年的学科也是改革的重点专业。然而两年过去,在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同时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却出现了文化传播类专业人才产销不对路的状况,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仅87%,被列入2016十大低就业率专业第六名。①一边是如火如荼的专业发展,一边是艰难困苦的就业难,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景象?

一、"剪刀差"背后的真相

传播学尤其是文化传播专业发展至今已十余年,立足于培养既有新闻、传播基本理论基础又能紧跟信息时代发展、有一定的实际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与应用型的本科专业定位一致。出现就业难的问题,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专业定位与市场需求错位,专业内容脱离了市场需求。

首先,文化传播专业的交叉性决定了它专业培养目标的弹性空间很大,培养模式多样化。民办本科高校既没有公办院校的雄厚资金来源,也没有历史积淀下来的深厚学术与校友资源,同时还缺乏一流的生源与师资,要进行专业建设与发展便面临着挑战与机遇。挑战来源于高校间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人才就业的竞争;机遇是关于文化传播专业建设没有历史羁绊,拥有足够宽广的创新空间,完全可以寻找一条不同于公办院校的专业建设之道。

其次,课程体系建构有“拼贴”式。现有文化传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只是对新闻学与文学专业等培养方案简单地加减而来,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只剩下“重复”没有融合,各个高校都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为主要从事记者、编辑、媒体营销等新闻类工作,这就造成了文化传播专业与新闻学专业区别不大,所谓“复合人才”的目标没有明确的内容。

与此同时,文化传播专业师资缺位,大部分教师是从文化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艺术学、法学转到文化传播领域中的,对文化传播专业的理解存在很多分歧,课程教学也都是从各自专业方向进行教学。这种“拼贴”式的课程体系使得学生所学杂乱,对知识体系普遍感到茫然。

再次,文化传播专业的发展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严重脱节。各高校虽签约了许多社会实践基地,也鼓励学生参加自主的社会实践,但这种实践往往形式大于内容,找的实习岗位五花八门,没有专业针对性,实习过程也完全依赖于学生的自觉性,很难保证实习的效果。

与此同时,授业解惑的专业教师却长期脱离文化传播实践,仅从文献资料中去总结分析文化产业的过去,把文化传播专业的实践课当作计算机软件教学课程来上,脱离文化产业的具体语境,这使得学生难以得到必要的实践训练。

二、可以革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口号易喊,行为难为。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文化传播专业理论与实践脱节。其中,主要原因有对文化传播专业定位不明晰、对文化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模式被动单一,而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解决好了,能收到纲举目张的功效。

革新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文化素养与传播素质。文化传播专业教育要由以“教”为中心向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中心转换,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对于民办院校而言,要进行这一革新搭建校内文化传播实践平台或实验室是简单易行的方法。

具体方式还有很多,如在学院内成立“大编辑部”,以学生为主导,将院内的传统刊物与新媒体平台整合起来,或由学生自主负责院内或校内的各种刊物的出版周期与主题规划,采访、编辑、制作、传播、推广分工,再聘请文化传播一线人才参与编审、点评等工作。一整套流程下来,学生的文化产品生产与传播能力就会得到充分的锻炼。

革新二:借助网络共享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眼界与知识面,增强师生互动。从2012年开始,各种网络共享教育资源开始兴起,诸如Udacity、Coursera、ed X、Udemy,它们以免费、高质量的课程内容为卖点,为学习者提供广泛的在线支持,包括课程任务布置、学习评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甚至为顺利完成课程的学生提供学习证书。这类服务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人们将这一类新兴的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模式称为MOOC(慕课,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1]

MOOC下的教学模式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开放性,只要注册,任何人都可以免费参与网络课程学习;二是透明性,学习过程可以随时检测,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实践内容设置测试内容、讨论版等环节,如果达不到老师设置的分值,学习过程将无法完成纵向推进,这大大改变了文化传播实践课程考核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民办高校办文化传播专业显然无法与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竞争,因而一定要有准确的学科定位和明显的个性特色,面向市场需求和地方实际有针对性地发展特色专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差异竞争力。

注释:①据《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2015年年报。

[1] 马龙海,郭丽梅.整合学术与职业的分离,构建适应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基于教育社会学课程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11)64-67.

[2] 安金伟.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2.

[3] 马淑丽.我国文化传媒人才培育研究[D].湖南大学博士论文,2013.

G642

A

1674-8883(2016)13-0033-01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成都文理学院校级课题“新媒体视域下文化传播专业应用创新之路”(编号:wl201525)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传播学革新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周克芹纪念:捍卫与革新
复旧运转
继续努力,不断革新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
伝統の極みを吸収し大胆に革新 篆刻家 駱芃芃 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