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纪录片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以《第三级》为例

2016-02-28张雪萍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第三极西方人纪录片

张雪萍

(西藏民族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西藏纪录片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以《第三级》为例

张雪萍

(西藏民族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西藏纪录片作为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播真实西藏、真实中国形象的巨大使命。本文从长期以来西方人眼中的西藏形象入手,总结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以纪录片《第三极》为例,总结其经验,并从制作、内容、技术等方面对未来西藏纪录片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西藏;对外传播;《第三极》

一、西方对西藏形象的认知及原因

(一)西方对西藏形象的曲解

西方人对西藏形象的刻画主要经历:

第一阶段是17世纪~19世纪,对藏传佛教的肆意解读,他们把西藏宗教解构为基督教,并在欧洲哲学家,如康德、赫尔德、黑格尔等的错误的解读下这种思想更加根深蒂固,而且把西藏宗教理解为一种“无知”“愚昧”“可笑”的宗教。

第二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妖魔化”到一种“理想化”。受神智论的影响,把西藏刻画成“不受污染的”“理想化的”“与世隔绝的”神秘的净土。

第三阶段就是20世纪至今,西藏神秘形象的建构,如署名为“洛桑然巴”的土生土长的英国人写的《第三只眼睛》与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所构建的满足西方人臆想的神秘西藏以及西藏的“世外桃源”的形象,已成为西藏在西方人心中的固有的形象。

同时,由于西藏独特的宗教文化和它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之西方长期以来对西藏的神秘化的渲染和影视作品的误读,以及真正到过西藏的人少之又少,因而一个神秘化的、宗教化的、精神性的、非现代化的,具有强大诱惑力的乌托邦式的西藏形象在西方人心中根深蒂固。这种不真实的形象一直都存在于西方人的视野中,把他们自己的一种理想化的社会的形象强加到西藏的身上,实际上却没有人到过西藏,以至于更加扭曲了对西藏的认识。总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外媒以报道“西藏不存在人权”“不存在宗教自由”等的负面舆论来误读西藏,歪曲我国政府的形象。

(二)西方曲解西藏形象的成因

1.国际地位不平等,导致西方对西藏话语权的控制。由于意识形态及政治偏见,中西方的交流依然存在各种“壁垒”。西方对中国形象的传播没有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在西藏问题上更是蓄意放大、歪曲事实,没有将真实的西藏形象呈现在西方人眼中。在他们的报道中,西藏的新闻以政治报道为主兼有少量旅游、文化类报道。西方漠视西藏经济与现代化,无端指责“西藏人权问题”以及“西藏宗教问题”,大肆渲染西藏叛逃人员等。因此,西方人看到的都是外媒蓄意编造的不真实的西藏形象,对西方人认识西藏具有误导性。

2.达赖集团对中国的分裂。流亡到西方的达赖一直企图分裂中国,把自己伪装成一个慈祥的老人的模样,煽动人们的思想,企图建立大藏区,分割中国。达赖分裂集团习惯用西方的“意识形态”去伪造西藏,以谋取西方的“同情”去攻击中国政府。他们的宣传手段很高明,很会利用和误导西方受众。同时,他们也把达赖塑造成西藏的代言人和精神领袖。西方的反华势力在背后给予达赖集团强大的支持,破坏民族团结,企图分裂中国。因而,达赖集团在国际上的一些宣传、行为也都是在错误地引导西方国家对西藏以及中国国际形象的看法。

3.我国缺乏传播的主动性。由于国际地位不平等及西方在国际上对西藏话语权的控制,导致我国长期以来在国际传播方面缺乏积极主动性,一直以来都是以被动回应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缺乏先入为主的优势,以至于达不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如“3.14”事件发生后,我国政府就没有在第一时间主动对“3.14”事件进行官方的回应,以致西方媒体对“3.14”事件进行各种各样的报道,损害我国政府的形象。由于我国第一时间没有进行主动性报道,因而被动地回应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

二、《第三极》中我国对外传播策略的转变及经验

(一)对西藏进行全方位的传播

1.对西藏现代化的传播,回应刻板印象。《第三极》这部纪录片不同于以往的纪录片的传播模式,该片从自然风景到人文特色再到社会的变化各个层面来展现西藏,展示了西藏的现代化。西藏以往给人留下的印象都是原始、落后,与现代化隔绝的形象,而《第三极》的传播却给人一种西藏现代化的新的印象,这是西藏社会发展的体现。例如,在《高原之歌》中,主人公次成在古老的洞穴中运用各种电子产品,利用互联网潜心研究师父交给他的医术。这是在西方人的脑海乃至区外的中国人都难以想象的一个画面。将西藏的藏药文化同科技结合在一起,打破了以往人们心目中西藏闭塞、落后的形象,现代化、科技化的西藏形象直观地显现在了受众眼中,改变了观众脑海中对西藏的刻板印象。

2.对西藏和谐社会的传播,传播社会稳定。西方往往会以“西藏没有人权”“在共产党的治理下社会混乱”等来进行歪曲的报道,因而在纪录片中展现西藏的稳定、和谐是非常必要的。《第三极》中,展现了当代西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例如,在《生命之伴》中,一个老人一只羊的情景十分引人关注,次旺老人和他的羊次仁经常会出现在拉萨的公交车上、街道上、餐馆里等。看到受伤的黑颈鹤,村民会本能地去救治它;会用被狼咬死的羊肉喂小狼。这体现了西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对生命的尊重,表现了西藏社会的和谐。

3.对西藏宗教的传播,揭开“神秘”面纱。在西藏题材的纪录片中,以往涉及宗教活动的场景都较为神秘。但宗教往往又是外界对西藏最感兴趣的方面之一,宗教的不对外公开以及外界的求知欲相交织,使宗教越发神秘,随之而来的就是外界对西藏宗教种种无端的错误的猜想。《第三极》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外界受众对宗教的好奇心,把许多以前没有公开过的场景搬到了荧屏上,在一定程度上揭开了西藏宗教“神秘”的面纱。在西藏,宗教色彩随处可见,经幡、转经筒、坛城等,这些都是西藏的真实写照。《第三极》把坛城的制作过程展现在了观众面前,有助于外界对我国宗教自由政策、西藏宗教和社会的理解。

《第三极》把西藏真实的状态展现在了大家面前,从自然地理到人文景观再到政治经济等,反映了西藏最本真的状态。告诉西方西藏不是乌托邦式的社会,它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全面发展的社会。西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但是并不神秘,人们可以去了解它。西藏也在与时俱进地发展,它并不是西方媒体所报道的样子。

(二)采用国际化的纪录片传播方式

1.告别意识形态,以“小人物”视角进行诉说。我国纪录片传统的表现手法都是以浓厚的宣传色彩为主,且从大的社会角度进行展现,宏观层面进行诉说。而西方的纪录片往往没有浓厚的意识形态,都是从小的地方着手,去表现社会的方方面面。《第三极》这部纪录片不同于我国以往诸多纪录片采取浓重的意识形态的宣传手法,而是以传播的方式在记录、还原西藏的真实场景。同时,纪录片中选取的主人公都是普通的西藏居民,具备典型代表性。这种传播的方式以及诉说普通人故事的手法都是国际纪录片普遍采用的方式,符合国际受众的观赏风格。

2.运用了同期声的传播手法。《第三极》改变了以往的传播模式,运用了同期声,让故事里的主人公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在当惹雍错湖边,两姐妹的对话成了吸引观众的一大亮点,使普通人的声音出现在了大众的耳边,得到了受众的肯定。例如,在《上善之水》中,人们对待自然资源是尊重、保护的态度,他们相信每一条河中都有神灵,青藏高原丰富的水资源是安全的,不会去破坏,这也是在国际传播上对西方批评的回应。亚洲的自然资源是安全的,无须西方过分关注。这是我国主动进行的对外传播,有利于建构西藏形象、掌握主导权。

三、关于西藏纪录片对外传播策略的启示

(一)内容上,顺应受众的心理

内容是受众最关心的部分,对外传播纪录片内容的选择是重中之重。只有传播的内容引起了受众的兴趣,作品才有价值可言。这就需要传播前期进行受众分析、调查研究。西藏纪录片作为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的内容应当是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题材,是国内外都热衷探讨的话题,这样才能产生好的传播效果。

在对外传播上一定要研究外国受众的欣赏风格,不能把中国受众的欣赏方式“一刀切”地传递给国外受众。学会研究受众,是贴近国外受众的一种观赏的模式。《第三极》的传播很好地迎合了国外受众的心理,其用一个个有名有姓的普通人的故事串联起来,讲述西藏。这是我国纪录片一个很好的转变。往往这种平凡小人物的故事却有更加显著的传播效果,更能引发受众对西藏的一个更加具体、真实的感知,改变以往的“主旋律”的方式,研究受众的需要,迎合受众的心理。

(二)制作上,打造专业团队

《第三极》这类对外传播作品更多的是展现真实的西藏形象,赢得国际上的话语权与主动权。由于面向的是全世界的受众,因此在传播过程中为了避免因文化、意识形态不同造成的障碍,需要用国际化的传播策略,用先进的制作技术,改变以往的宣传方式,真正实现传播,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的西藏、负责任的中国。《第三极》的创作团队具有国际化背景,总导演曾海若在纪录片制作方面有极其丰富的经验,摄影师孙少光在国际摄影界享有很高的声望,这部纪录片的音乐制作标准是国际化的水平。

(三)技术与创作上,追求一流水准

纪录片的创作要与国际接轨,采用国际化纪录片的创作视角,并结合自身实际,找到与本土纪录片的平衡点与国际接轨。同时,在制作技术上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第三极》运用了24k超高清的技术以及航拍等多种国际化制作技术,形成了具有震撼力的画面效果。《第三极》的表达方式与以往的纪录片不同,是一个快节奏的表达方式,采用国际通用标准进行设计。同时,采用民族志的创作手法,制作团队500多天的拍摄都与当地居民在一起,获得第一手创作素材,收集、整理了100份问卷,40多个故事,用一个个具体案例组成主题,主人公都是有名有姓的普通人。用纪录片的形式传播我国的历史、文化、价值观等,展现真实的历史、现实的生活图景,直观建构生活场景。

(四)传播方式上,立足国际化理念

西藏的纪录片是我国进行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众面向国际,主要向西方人传达西藏的信息,因而传播的理念应该立足国际化。西藏题材纪录片是用来展现西藏现实的生活图景,运用国际化的理念进行直观影像的传播,以寻求还原真实的西藏,这样的传播方式有利于减少因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寻求国际传播方式与主体传播方式之间的平衡,这种传播方式也是外部受众所接受的。同时,纪录片采用的民族志的创作手法也是国际流行的理念。用国际化的纪录片理念进行传播,在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同时结合自身特受收到国外受众的好评,这样的传播才是最有效的传播。

四、结语

《第三极》作为我国自主拍摄,在国际上取得了良好反馈的纪录片的成功范式,播出后在国内外赢得了广泛好评。无论是对传播方式、技术手段还是西藏形象的良好传播、政治传播以及国际话语权的掌握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反馈,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在尊重传播规律的基础上,用国际化的纪录片表达方式去打破中西方文化地域上的障碍,主动宣传西藏形象,争取话语权,这是未来纪录片发展的方向。从“对外宣传”走向“对外传播”,正视文化差异,展现真实的西藏,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三极》把人文情怀刻画得非常好,表现出了西藏文化最本质的东西。这样一来,不了解西藏的人看了会了解西藏,了解西藏的人看了会更加深入地了解西藏,这才是完美的传播。

[1] 甘露,卢天玲,石应平.西方和中国学者对西方西藏形象认识的批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04):26-32.

[2] 李翔.国际化视野与我国藏区纪录片的对外传播诉求――以《西藏一年》为例[J].东南传播,2014(03):50-53.

[3] 宋丽丽.“西藏形象”的影像重塑与对外传播[A].中国传媒大学第六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2:730-747.

[4] 赵志伟.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访西藏题材纪录片《第三极》总导演曾海若[N].中国艺术报,2015-04-22(006).

[5] 高启光.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实践的变迁与发展路径[J].艺术百家,2015(2):65-69.

J952

A

1674-8883(2016)13-0019-02

本论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藏地区文化传媒体系的构建与西藏对外传播研究”(12CXW030)阶段性成果

张雪萍(1992—),女,河北唐山人,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专业文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对外传播。

猜你喜欢

第三极西方人纪录片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保护“第三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绘制西藏纪录片类型的新图景——《第三极》《天河》的纪录精神大转变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亭台楼阁
以《第三极》为例探析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发展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