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互联网金融精准扶贫的SWOT分析

2016-02-28苏州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

现代金融 2016年12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精准

苏州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

利用互联网金融精准扶贫的SWOT分析

苏州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

精准扶贫是我国当下扶贫计划的重点,而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也逐渐走向成熟。利用互联网金融精准扶贫,既符合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也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探讨互联网金融精准扶贫的可行性,提出相关应对策略。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正式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即要求按照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各地均相继开展了对精准扶贫的探索,取得了相应进展。2016年3月,中央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提出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支持贫困地区金融机构建设创新型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银行、网络保险、网络基金销售和网络消费金融等业务,为精准扶贫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利用互联网金融精准扶贫的可能性。尽管互联网金融仍然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但利用其精准扶贫不仅符合“以客户体验为中心”的互联网精神,也更容易切合精准扶贫中“精准”的要求。本文利用SWOT分析法探讨互联网金融精准扶贫的可行性,并以此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互联网金融精准扶贫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包含优势分析(Strength)、劣势分析(Weakness)、机遇分析(Opportunity)和威胁分析(Threat)。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探讨,可以初步分析出互联网金融精准扶贫的可行性。

(一)优势分析。利用互联网金融精准扶贫可以从互联网金融自身特点和贫困人口需求现状两个角度来分析。

1.互联网金融机制灵活,扶贫见效快。我国互联网金融产品类型丰富,仅P2P就有四种模式,众筹的发展也日益成熟。运用互联网金融精准扶贫,可以先考察贫困人口经济结构特征,然后灵活调整贷款额度和配套利息,专门设计一款扶贫贷款产品或扶贫基金项目。这种产品由于针对性强,因此见效也会很快。根据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实质,借助社会闲散资金的力量扶贫,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减轻政府或相关金融机构的负担。

2.互联网金融成本较低。传统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设置金融服务点,不仅需要大量的配套设施,也需要匹配相关的服务人员,成本较高。而互联网金融可以借助网络终端达到自给自足的目的,网点、人员等相关费用将大幅降低。以大数据为支持分析风险结构,也更有利于专项产品的设计,降低违约风险。

3.互联网金融定位精准。基于互联网金融简便快速的特点,贫困人口可以随时利用移动端或者其他网络终端,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凭借相关证明自主申请补助。互联网平台则可以借助众筹或者P2P等形式汇聚社会富裕闲散的资金,根据不同情况发放资金,可以使得互联网金融扶贫定位更加精准。

4.贫困地区脱贫需求强烈。贫困地区金融抑制现象明显,致富愿望强烈,对金融创新渴求度高,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创造了空间。为了保证能有长时间的资金支持,以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贫困地区也更愿意接纳金融创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缓解金融压抑的现状。

(二)劣势分析。

1.贫困地区对互联网金融认识程度较低。互联网金融发展时间并不长,大部分贫困人口对互联网金融都不太了解,对基于互联网平台交易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更愿意相信线下“钱货两清”的交易模式。同时贫困地区往往教育相对落后,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障碍。这两点都有可能限制互联网金融在贫困地区的推广。

2.缺少专业人才。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比例不足3%,贫困地区留守人群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且多为中老年人。一方面贫困地区自身缺乏吸引力,导致人才流入不足,另一方面缺乏足够的激励政策,导致专业人才的匮乏。

3.贫困地区覆盖范围广,贫困人口多。截至2015年末,我国国家级贫困县592个,分布在河北、山西等21个省,包含贫困户2932万户,贫困人口8862万人。贫困地区分布范围广,人口基数大。尽管互联网金融机制灵活,但覆盖全国范围的贫困人口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管理难度,其所蕴含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4.贫困地区生产力较低,经济好转速度缓慢。我国贫困地区人口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年龄偏大,生产力水平也比较低,主要集中在种植业、畜牧业等。在产业落后、经济来源形式单一的情况下,想要扭转整体的经济局面需要较长时间。尽管互联网金融可以凭借点对点借贷或者众筹的方式快速集结资金,但是要从本质上改变贫困地区的现状,仍然是缓慢的。

(三)机遇分析。

1.国家及政府的大力支持。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改善偏远地区网络设施,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工作要求。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利用互联网平台助推脱贫。在地方政府方面,江苏省首次推出“众筹+保险”的扶贫模式,并有望三年内在全国200多个贫困村得到推广。

2.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系逐渐完善。2015年7月,央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由央行负责监管互联网支付业务,由银监会负责监管网络借贷业务、互联网信托业务、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由证监会负责股权众筹融资业务、互联网基金销售业务,由保监会负责监管互联网保险业务。在越来越完善的监管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更加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

3.互联网金融企业向下延伸,加快发展。精准扶贫也得到了众多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支持。阿里巴巴提出“免抵押、免担保、上门服务”的工作理念,为80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约340万用户提供超过200亿元资金的扶持。P2P平台翼龙贷也一直在做精准扶贫,在全国700个贫困县,翼龙贷业务已覆盖了三分之一,交易额接近250亿元。

4.传统金融机构的积极尝试。传统的金融机构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践行社会职责。2015年,农行引进互联网技术,在贫困地区大力建设“金穗惠农通”基层服务点,同时开通“E农管家”、“银讯通”、“四融平台”等线上网贷产品,构建B(批发商)—B(零售商)—C(农村客户)农村互联网金融生态圈,成为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

(四)威胁分析。

1.自然因素导致贫困地区生产风险大。我国的贫困人口多集中在偏远山区,气候恶劣,灾害频发,自然因素影响较大,不利于长期稳定的经济建设。同时,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对自然风险抵抗和灾后重建等工作展开难度大,导致贫困地区的发展始终难以持续。

2.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尽管国家、政府和社会都积极支持互联网金融精准扶贫,但是仍然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容易滋生违法违规现象,导致精准扶贫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缺少法律的强制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扶贫内生动力不足,拖慢扶贫进程。

3.衡量扶贫效果的金融统计指标不够精准。我国用以衡量扶贫效果的金融统计指标通常是“涉农贷款”、“农户贷款”、“农业贷款”等。但这些指标大都集中在农村金融方面,无法精准反映贫困地区金融改善状况,也无法判断金融机构扶贫情况,不利于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

二、互联网金融精准扶贫的应对战略

根据前文的SWOT分析,可以按SO(增长型战略)、WO(扭转型战略)、WT(防御型战略)、ST(多元化战略)四个类别进行应对战略分析,并建立SWOT矩阵。

(一)SO增长型战略。增长型战略是一种发展内部优势和利用外部机遇的战略。具体可以采取如下几种策略。

1.借政策支持,深入发展互联网金融精准扶贫。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积极寻求与政府的合作,扩大自身在贫困地区的影响力,充分发挥互联网便捷、高效、成本低的特点。传统金融行业要充分发挥资金优势,发展专门的互联网扶贫产品,以弥补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不足。

2.搭建互联网平台,发展电子商务,丰富产业形态。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了电子商务在扶贫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互联网平台,扩大贫困地区产品流通、销售的渠道,刺激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在贫困地区建立电商物流中转站,升级贫困地区物流体系,相应增加就业。

(二)WO扭转型战略。扭转型战略是利用外部机遇来弥补内部劣势的一种战略。

1.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培养专业人才。专业人才可以从本地培养或者外地引进两种方式着手。本地培养方面,必须加强基础教育,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可以运用网络远程教育,加强工作人员互联网金融专业知识的培养,配合互联网扶贫产品的推广。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吸引人才支援贫困地区。

2.完善相关法律,加强互联网金融扶贫管理。相关部门应根据互联网金融精准扶贫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立法规范。充分吸纳扶贫、互联网金融、法律等多方面人才参与修订,确保“精准”,在确保贫困地区利益的条件下,平衡多方利弊。

(三)WT防御型战略。防御型战略是一种旨在减少内部劣势以及外部威胁的战略。考虑到互联网金融仍然不完善,贫困地区也难以承受较大的经济风险,防御型战略成为关键战略之一。

1.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扶贫方法。由于我国贫困地区分布较广,人口众多,统一的扶贫方法无法满足“精准”的要求,也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机制灵活的特性。因此,要根据不同贫困地区的现状和地区特点,甚至针对个人的发展状况,以大数据为基础,设计相适宜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才能达到“精准”的目的。

2.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积极合作。首先,互联网企业可以以银行的充足资金为支持,定点扶持目标地区。其次,银行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覆盖多个贫困地区,推广扶贫产品。两者相互合作,既可以壮大抵御风险的力量,又可以取长补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ST多元化战略。多元化战略是指利用自身优势,回避外部威胁的一种战略。互联网金融可以凭借自己的优势,减轻其所造成的影响。

1.建立大数据平台,推进贫困人口信用体系建设。通过记录贫困人口的行为特点,建立大数据平台,健全信用体系,不仅有助于提高贫困人口的贷款获得率,也有助于识别和判断贫困人口发展现状。同时,贫困人口信用体系的建立,也会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活力,降低传统金融机构针对贫困人口贷款的成本和风险。

2.健全互联网金融风险保障机制。一方面可以扩大互联网金融在贫困地区的影响力,增强贫困人口使用互联网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互联网企业避免承受不必要的损失,为互联网金融精准扶贫的可持续性与积极性提供了保障。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Z].2013(12).

[2]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Z].2016(3).

[3]闫世达,钟成春.互联网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可行性分析及路径探讨[J].黑龙江金融,2016(7):27-29.

[4]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产业与城镇化金融部.金融精准扶贫:理论内涵、现实难点与有关建议[J].农银学刊,2016(1):4-7.

[5]张玉丽,何玉,付文华.金融精准扶贫的困境及实证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6(7):209-210.

[6]苏畅,苏细福.金融精准扶贫难点及对策研究[J].西南金融,2016(4):23-27.

[7]邹文宽.精准扶贫SWOT分析——以进贤县为例[J].老区建设,2016(6):14-16.

[8]谢圆元,起建凌,孙昕.农村电子商务扶贫——基于SWOT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6(5):37-40.

(课题组长:樊震宙成员:徐青、倪泽雯)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精准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隐形贫困人口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