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关系》方法论分析

2016-02-27谢新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文化传承教育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传承和教育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传承对教育的影响、教育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少数民族文化与教育之间既有联系又有矛盾。联系是客观的,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着联系。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大系统,社会而诸系统之间呈现出了复杂的矛盾关系。对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的方法论分析,将两者的关系进行了有效的整合。

关键词:民族文化;教育;文化传承

1.《论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关系》方法论分析

1.1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科学的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科学的理论不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而且是对实践经验的高阔和总结。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从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中来。经验是具体的、零碎的、偏于感性的认识。总结经验的任务在于经过思考,把这些感性的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再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民族文化传承可促使人们增强技能和知识。以采集渔猎为生的少数民族通过文化传承可以掌握狩猎、捕鱼、骑马、射箭、驯犬、犁地、采集、饲养和缝制鱼皮制品等技能;以游牧为生的少数民族通过文化传承可以掌握骑马、套马、挤奶、乳制品制作和缝纫等技能;以农业为生的少数民族通过文化传承可掌握狩猎、摔跤、习用刀枪、骑马、刺绣、编织、缝纫和炊事等技能。民族文化传承还能够培养人们的创新能力。民族文化传承要求民族成员对民族文化进行重组、整理、融合, 使民族文化发生性质、功能等方面的变化, 衍生出新的文化要素, 迸发出文化更新的火花 。在这一过程中, 民族文化传承培养了民族成员的创新能力。从民族的社会生活中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了文化传承与增强人们技能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1.2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在民族文化与教育的研究中,要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结合起来。凡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就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凡是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认识,就坚决及时地加以纠正;凡尚未被实践证实或证伪的东西,就要在实践中继续研究和探索。

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是发展的。社会实践的发展,一方面不断为我们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认识工具,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这种状况决定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可能是绝对的统一。

“文化的积淀是文化累积和传播的结果。教育对文化的经久保存和传播, 直接导致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凝聚和积淀, 形成了一种文化的基本内核。”无论是家庭教育、社区教育还是学校教育, 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教育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也经历了“口耳相传”、“文字与学校” 和“信息科技” 的发展过程,从而使民族文化逐渐凝聚和积淀, 并形成民族文化传统。由此可见, 教育通过教育者的传递和受教育者的承接促进民族文化的积淀和文化传统的形成;在民族文化的积淀和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中, 教育具有重要的

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等教育实践方式,促进民族文化的保存和积淀,维持民族文化的生存。

1.3矛盾具有普遍性

人类社会充满矛盾,社会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贯穿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之中。不仅阶级社会存在矛盾,无产阶级的原始社会、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也都存在矛盾。所谓无差别、无矛盾境界,只是人们的一种幻想。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没有人类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毛泽东:“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因此矛盾分析法是社会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育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制约作用也恰当的体现了教育与民族文化之间的矛盾关系。正是这种矛盾关系一方面能使教育体系逐渐适应民族文化的发展,促进教育质量的改进和教育法发的创新;另一方面改进民族文化的传承途径与教育途径相吻合,不断发展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相适应。

2.《论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关系》思考

纵观全文,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民族文化与教育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两者之间相互借鉴。在实践生活中,将民族文化融入到教育的过程中,会加速人们对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民族共同繁荣,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用教育的方式传播民族文化,有利于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民族文化与教育之间的矛盾,也促进了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有利于增强教育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3.小结

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它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在方法论上的体现,是人类思想史的结晶,是人民群众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锐利思想武器。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积极推动其与时俱进,是自觉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是深化社会科学研究的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来分析《论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关系》,才能充分认识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的根据马克思的方法论指导这两者的进步,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之间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现状,为文化的传播、社会的稳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2]曹能秀,王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2).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孙玉兰,徐玉良.民族心理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

[5]王鉴.民族教育学[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6]王希恩.民族精神与民族意识[J].满族研究,2003,(2).

[7]鄭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8]冯增俊.教育人类学教程[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9]张晓云.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范式”[J].南京社会科学,2007(2):43 -47.

[10]ELSTER J Making Sense of Marx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11]《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谢新(1990-),女,山东潍坊人,现为西藏民族学院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地区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文化传承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