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革命时期中共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2016-02-25覃雪梅

党史文苑 2016年2期
关键词:农民协会讲习所农民

覃雪梅

[摘要]大革命时期,中国共產党围绕反帝反封建国民革命这一中心任务,对农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唤醒了农民的民族意识、阶级意识和革命意识,有力地支援了北伐战争,为其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实践依据。

[关键词]大革命时期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大革命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围绕着这个中心任务,党通过组织农民开展农民运动、开办农讲所以及培训班等形式,对农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建立和领导农民组织,开展农民运动

党成立初期,一些共产党员积极投身到农村,宣扬革命道理,开办农村学校等工作组建农民协会。1920年底,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沈玄庐回到浙江萧山县衙前村,和农民交朋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成诗歌、民谣,倾诉农民的苦难,揭露地主的凶残,在农民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在1921年9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民协会——衙前农民协会,领导农民开展了减租斗争等运动。在衙前村农民协会的影响、带动下,不到半年时间,绍兴等县先后建立了80多个农民协会。1922年6月,共产党员彭湃在家乡海丰县建立了农民协会,并先后帮助临近的陆丰、惠阳成立了农民协会。彭湃把革命道理用方言编成歌谣演唱,到农民赶集的地方演讲,借魔术表演的时机向农民做生动的政治宣传,利用各种集会教育农民,而且还创办了为农民服务的学校。通过多种多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深入宣传革命道理,团结教育农民,唤起了农民的思想觉悟和革命精神,使得海陆丰地区的农民运动迅速发展,成为党领导的早期农民运动中规模比较大、影响比较深远的农民运动。1923年4月,共产党员谢怀德和刘东轩在中共湘区委员会的委派下,回到家乡岳北地区开展农民运动。9月16日,在衡山县白果乡成立了岳北农工会,通过揭露农民所受的种种盘剥和苦难来唤醒农民的觉悟,引导农民团结起来,与工人阶级联合起来为自身的解放而斗争。在农工会的影响下,岳北68乡的农民迅速组织起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农工会初步开展了政治经济斗争。

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后,党对发动农民运动的重要性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中共中央第四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提出要重视农民协会和农民武装。各地党员组建领导的农民协会等农民组织,以空前的规模动员和组织农民团结起来进行斗争。1927年3月,中共党员毛泽东、彭湃、方志敏和国民党左派邓演达等,经湘、赣、粤等省农民代表联席会议的选举,组成全国农民协会临时执行委员会。此时,农民协会的组织遍及广东、湖南、江西等17个省区,有组织的农民达800多万人,相继形成了以广东、湖南、湖北为中心的农民运动的高潮,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势力。同时农会通过兴办农村学校,鼓励农村教育,领导农民进行思想文化斗争,冲击了农村旧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束缚农民思想的封建精神枷锁,对农民起到了思想启蒙和宣传教育的作用。

二、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和训练班,培养农民运动的干部

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以后,根据共产党人彭湃等人的提议,由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出面,设立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能够担负各地方农民运动工作的人才。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总共在广州开办了6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彭湃、阮啸仙、毛泽东等先后担任该所所长,由当时一些著名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和学者担任教员。6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共培养出772名毕业生和25名旁听生,对北伐战争的根据地———广东的革命运动的发展和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北伐战争开始后,根据《目前农运计划》强调的发展农民运动应采取集中的原则,毛泽东到武汉筹备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起初讲习所称为“湘鄂赣三省农民运动讲习所”,后来,武汉国民党中央考虑到为全国培养农运人才的需要,将三省农讲所扩大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总共招收了810名学员。它继承和发展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光荣传统,并在新的基础上充实了新的革命内容。

这7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共计培养了来自全国各地1600多名农民运动骨干人才。这些学员毕业后派回原籍,从事宣传和组织发动农民、建立农民协会、领导农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工作。在这七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影响下,地方性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或农民训练班也纷纷建立起来。遍布全国各地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和训练班,造就了大批农民运动骨干,他们深入农村,发动群众,成立农会,组织农民自卫军,直接参加革命战争,促进了全国农民运动的发展。农民运动讲习所和训练班的举办为农民运动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干部支持,在农村建立和发展了国共两党的基层组织,直接推动了农民的思想发动和宣传组织工作。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政治宣传和思想教育,提高农民政治觉悟

大革命时期,由于农民的政治观念还很薄弱,思想文化素质比较低,为此,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政治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

1.通过创办农民刊物、出版相关书籍、印发宣传资料开展政治宣传工作。大革命时期,为了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中共中央印发了大量的文字宣传刊物。据统计,1926年10月前,共印发了各类宣传品22万份,其中广东省属各项农民报告18种共4020份,其他省份的12种共1610份。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定期出版《农民运动》周刊和《中国农民》。另外,还有较大的丛书《告农民书》《全国农民运动近况》等共11种,小丛书《农民协会章程与农民自卫军组织大纲》《国民政府对于农民运动第一、二次农民宣言》等4种,专门的农民问题丛刊《革命政府对于农民运动宣言》《湖南农民运动目前的策略》等52种。此外还有《中国农民月刊》和《农民运动周刊》两种定期出版物。在地方也创办了一些有关农民和农民运动的刊物,例如1926年1月创刊的广东省农民协会机关刊物《犁头》旬刊等。在中共中央的指导下,各地纷纷组建各种类型的农民宣传机构,成立农民通讯社,交换农民消息,举办各类周刊,发表文章,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促使农民关注自身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根据农村、农民的特点,灵活多样地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工作。共产党人利用农民赶集、贸易的习惯,到农民赶集的地方作演讲;运用幻灯、魔术表演等形式吸引农民,借表演向农民做生动的革命政治宣传;利用农民对教师、医生等“先生”的敬重心理,去做群众的思想工作;针对农民文化程度普遍比较低的情况,各地农会采取了办农民夜校、识字班等形式来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1922年彭湃在海陆丰地区创办了农民学校,1925年毛泽东在湖南韶山创办了20多所农民夜校,除教识字、教珠算外,还讲三民主义,讲国内外大事,借识字向农民灌输一些浅显的道理。此外,还利用演讲、标语、口号、演出、壁报等方式来鼓动农民群众。先进的革命思想理论就这样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灌输到农民头脑中。

大革命时期中共对农民进行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只有取得反帝反封建革命的胜利,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农民在政治、经济、社会上获得真正的平等,启迪了农民的民族意识与阶级意识,掀起了农村大革命风暴,有力地支援了北伐战争。○

参考文献:

[1]曾宪林,谭克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2]汪路勇.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创办及其历史功绩[J].福建党史月刊,2005(2).

[3]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广东农民运动资料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征集研究室.中共党史资料专题研究集(党的创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M].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陈洪

猜你喜欢

农民协会讲习所农民
基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红色精神的文创产品设计
冰岛政府与农民协会签署新农业政策框架协议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的现实价值与运行机制研究
党的十九大以来贵州新时代农民 (市民) 讲习所工作大事记
全国首个省级职业农民协会在陕西成立
英德红旅景点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