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学感恩教育与和谐校园建设

2016-02-25陈定江四川省大竹县教师进修学校四川大竹635100

新丝路(下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学生成长和谐校园感恩教育

陈定江(四川省大竹县教师进修学校 四川大竹 635100)



论中学感恩教育与和谐校园建设

陈定江(四川省大竹县教师进修学校 四川大竹 635100)

摘 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处事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作为中学政治思想工作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感恩教育对于培养中学生的感恩意识、提高中学生的德育素质建设和谐校园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简述了中学感恩教育的具体内容,以及感恩教育对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当前中学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积极开展感恩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感恩教育;和谐校园;学生成长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5.075

要实现中学的和谐校园建设,需要加强感恩教育。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更是做人处事的一个基本品质。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感恩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基础,对中学生的成才成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不断加强中学的感恩教育,才能将中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中学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

感恩教育是中学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老师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的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包括施恩、报恩、感恩、知恩等。感恩教育不仅是人文教育,更是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人性教育。

1.对国家的感恩教育

中学生是社会主义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应该感恩祖国和人民,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胡锦涛同志在《在升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多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国家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

2.对父母、家庭的感恩

正是父母的无尽关爱与付出,使中学生能够健康成长。中学生应该感恩父母,感激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与付出,心存报答之心。正所谓“德才兼备者谓之圣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所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学会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才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3.对教师、学校的感恩

榜样教育历来是我国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而教师正是学生在学校中最直接、最有力的榜样。在中学生的成长、学习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劳动,中学生应该对老师、学校心怀感恩,感激教师和学校对自己的培养,对教师的人格和劳动予以尊重,珍惜受教育的机会。

4.对社会的感恩

新一代中学生成长在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应该对社会心存感恩,认识到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大环境,也离不开他人,珍惜社会的和平稳定,将感恩意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和内心信念。

二、中学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中学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中学都比较重视传授科学知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学生往往进行单向的理论灌输,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培育,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不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1)一部分中学生对感恩的认识较浅

通过调查发现,超过90%的中学生都认为应该回报父母对自己的付出,但是有将近30%的学生认为如果自己在校期间触犯校规并受到相应的处分,不会意识到自己对不起家长、教师和社会。还有超过40%的学生也不认为无故旷课、考试作弊到行为是不懂感恩的一种表现。

这充分说明尽管中学在积极开展感恩教育,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是学生对感恩的认知仍然停留在表面上。尽管大部分学生都能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并且回报父母的意识,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在求学阶段应该如何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来回报父母。

(2)一部分中学生没有将感恩认知付诸行动

通过中学教育的不懈努力,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感恩认知,但是仅仅体现在识恩知恩这个层面上,还没有将感恩付诸行动。感恩教育包括3个阶段:1)认知阶段。主要是使学生对自身所获得的方便与恩惠进行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产生内心的认可。2)情感阶段。主要是使学生从内心衍生出幸福、温暖、愉悦的情感,产生自觉的感恩意识。3)行为阶段。主要是使学生将感恩任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产生回报恩情的愿望,从而实施一系列的报恩、施恩的行为,养成学生甘于奉献、乐善好施的行为习惯。然而在我国的中学感恩教育中往往只能达到第一和第二阶段。

2.中学感恩教育出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部分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父母的过分溺爱,受到望子成龙的功利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只能在物质层面上对孩子进行关爱,忽略了对孩子精神领域的教育,往往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或者对孩子过于溺爱,忽略了对孩子感恩意识的培养。

在当前的教育往往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在中学教育中很少进行真正有效的感恩教育,中学的育人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在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一部分腐朽的价值观念对中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加之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固化了这种影响,社会在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时候往往只以其获得的金钱财富作为衡量标准,忽略了人的内在品质。

三、开展感恩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具体途径

感恩教育是中学政治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育人功能的一个集中体现。积极开展感恩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1.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

校园风气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要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和校园风气就必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中学生进行引导和推进。例如学校可以将感恩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加入到《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之中,并且要求各班在班规班训中体现感恩的内容。对于学生在感恩方面的突出表现应该予以表彰和相应的奖励,对于违反相应制度的学生也应该进行思想教育甚至处罚,对中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在校园中营造感恩光荣、忘恩可耻的风气。

2.挖掘感恩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学习感恩思想

而实际上高中物理教材中更多的是定理、公式以及概念等知识的罗列,而这些相关知识的掌握需要通过更多问题解决来巩固,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解题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发散思维和反向思维,因为物理问题一般都是围绕某个定律是千变万化的,只有不断的拓展思维才能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从各方面进行考虑,才能举一反三.

要切实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就不能用空洞的理论来对学生进行灌输,而是应该充分挖掘感恩教育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感化教育,组织学生学习感恩思想。中学在开展感恩教育时应该挖掘古今中外的感恩事迹,包括普通百姓、英雄模范和革命前辈,同时积极挖掘校园中的好人好事,打造丰富、生动的感恩教育。为了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中学还应该搜寻含有感恩思想的影视作品、歌曲、寓言童话、成语典故等。

3.积极开展感恩实践活动

针对当前一部分中学生没有将感恩认知付诸实践的问题,中学应该积极组织各种感恩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感恩实践活动中将内心的报恩、施恩的冲动付诸实践,同时将学生的知觉、意志、情感与感恩意识融为一体,通过这种交融使感恩成为学生的一个内在品质,通过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现出来。

学校可以组织义务劳动、社区服务、送温暖、献爱心等各种活动,组织学生回报社会、回报他人。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关爱身边的贫困同学,不仅要从物质上对贫困学生进行扶助,而且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贫困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求学阶段受到的社会、学校和同学的帮助并非施舍,而是社会、学校和其他学生对自己关爱、扶助的表现,使贫困学生树立努力求学、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的信念。同时也使其他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营造互帮互助、团结和谐的校园风气。

4.适度开展感恩教育

中学生感恩意识的匮乏确实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现象,但是中学在开展感恩教育时也不能过分的扩大化,必须适度开展感恩教育,才能得到学生真正的认同。教师不能因为感恩学生就对学生放任自流,而不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纠正。学生也不能因为感恩教师和学校就对教师言听计从,丧失了自己独立的个性和自主性。更不能因为对社会的感恩而养成盲目服从的不良习气,反而会对管理部门的官僚化习气进行助长。如果感恩教育过度,不仅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会使学生心生反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就要求中学在开展感恩教育时必须把握适度原则,在保持学生人格独立、自由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内心的感恩认识和感恩情感,使感恩、报恩、施恩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四、结语

中学是社会的一部分,和谐校园能够团结力量、凝聚人心,推动学生的成才和学校的发展。通过构建和谐校园能够充分发挥学校的组织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和自身发展,不断提高中学的综合办学水平。

中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中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构建和谐校园,要构建和谐校园就必须开展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使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真正懂得知恩、感恩、报恩、施恩。

参考文献:

[1]刘振中,罗成翼.论青少年感恩教育的途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4)

[2]张睿,宛蓉.团体辅导在中学生感恩教育中的实践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5(9)

[3]姜春.用感恩教育拨动学生的心弦[J].中国校外教育.2011(5)

作者简介:

陈定江(1962-)男,四川大竹人,讲师,研究方向:政治学科教学,教师培训及管理。

教育国际化发展依靠的是顶尖人才和最新科技的合作,这也是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学校之间的融合发展才是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路径,通过众多学校校际之间、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多样化的合作与交流,不仅可以增进了解和友谊,并且开拓了国际视野,加强了文化沟通,推进了教育智库建设,反过来,这种融合发展又促进了“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建设。“一带一路”新形势下沿线区域来华留学需求将会继续加大,因此,我国教育需要抓住机遇,满足留学教育规模,并使之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4)开展多形式教育学术交流

鼓励学校通过学术论坛开展活动以及学术研讨等多种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共同商讨一些全球性问题,并在交流过程中达成共识,增进相互之间的认识和了解,促进各国之间在文化、教育、经济、管理等各方面之间的合作和了解,促进沿线区域民众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理解,弱化冲突和接受不同文化,强化互信和促成合作,为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学生成长和谐校园感恩教育
浅谈中职学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坚持以人为本
挖掘语文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高职院校工会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在自主管理中分享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快乐
教师的“勤”与“懒”
强化系列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人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