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团圆情意浓 年菜香满园

2016-02-23

美食堂 2016年2期
关键词:佳肴谐音餐桌上

说起春节,你的脑袋瓜里会浮现出怎样的景象?是色彩缤纷的烟火漫天起舞,是震耳欲聋的爆竹声声作响,还是门前那红艳且泛着金灿灿光芒的喜庆春联?也许更多的人会第一时间勾勒出一幅一家老少围坐桌前享受美味、畅聊家常的温馨画卷,而那一日、那一刻、那一桌可口佳肴不仅饱含了幸福的真意,也映衬了团圆的欢乐,这便是年菜的魅力。

说起孩提时代,每一年我们都在期待着某一天的到来,鼓鼓的压岁钱红包、噼里啪啦的鞭炮、令人炫目的幻彩烟火,还有那满满一桌热气腾腾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佳肴。没错,那便是除夕。都说中国人爱热闹,而这种爱常常体现在吃上。谁家有什么喜事了,都会呼朋唤友、招亲待邻,请上几桌大家热闹热闹。但再热闹的餐桌也抵不过除夕夜的这一顿年夜饭,因为它不仅仅是热闹,更多的是情感的升华。即便地域宽广的中国东南西北有着各自不同风俗人情,但唯独这一顿饭意味相通。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一提这年夜饭香喷喷的主角——年菜。

年菜,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时所备的菜肴,如今我们常将其作为年夜饭餐桌上各式可口美味的统称。就民间的传统习俗而言,年夜饭吃食需要特别讲究,像什么馄饨、饺子、元宵这种是必不可少的。其实说穿了,年菜除了要满足挑剔的味蕾,那些寓意吉利的好意头更是重中之重。打个比方,就说这馄饨吧,新年吃馄砘其实是取它粮食满囤的意头。相传盘古开天辟地之时,使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才结束了世间原本混沌的状态,继而有了宇宙四方,因为“馄砘”与“浑囤”谐音,人们口口相传便有了年夜饭要吃馄砘的说法。与之相同的还有年糕,因其触感绵柔,吃起来带着点黏性,这“黏”与“年”谐音,再加上“糕”与“高”同音,最后造就了“年年高升”的吉祥之意。从这方面来看,在吃的造诣上,我们的先人可算是煞费苦心了。

那么,年菜这词又是从何而来、何时兴起的呢?翻翻图书馆里一些早已泛黄的书册怕也未必能找出准确的答案。不过,蛛丝马迹倒是有那么一些。比方说清代作家震钧所著的《天咫偶闻》末卷“琐记”中有这么一段,“京师旧俗,元日至上元,各店例闭户半月,小肆亦闭五日,此五日中,人家无从市物,故必于岁底烹饪,足此五日之用,谓之年菜。”由于《天咫偶闻》是一本清代北京风土掌故杂记,描述了许多旧时风俗、典章制度、名人轶事、饮食文化、住宅式样等,我们有理由相信,早在清代或许更早之前就已有年菜这一说法。

细细翻看一些年菜的资料,不难发现年菜的名堂繁多,南北各地不同,饺子、鱼、豆儿酱、全家福……各有讲宄。旧时年夜饭是关东地区农家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必须要在年三十当天由各家的掌厨烹制出来,满桌酒菜必有鱼和一道红烧丸子,前者取意年年有余,后者表示阖家团圆。还有一道不可或缺的佳肴,那就是饺子。在关东的老人嘴中总有着“穷过年,富过年,不吃饺子没过年”的说法。而在重庆,扣肉与灌海椒才是他们必不可少的年菜。刚进腊月,重庆许多家庭就开始忙碌了起来,一些不可缺少的传统年菜不提前十天半月弄可是不行的。像是那灌海椒,把处理好的糯米面拌上各式佐料填入一个个掏空的海椒中,要放入罐子封存半个月。到了除夕方可取出烹制。若是想偷个懒,那可就赶不上年夜饭喽。另一边的宝岛台湾,年菜又是另一番景象。大年三十,全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边聚餐,餐桌上的每道菜都有其特殊寓意。比如米圆、肉圆、鱼圆取意“三元”,象征阖家团圆;萝卜也就是“菜头”,寓意好彩头和吉祥;全鸡的“鸡”,台湾方言谐音为“家”,有食鸡起家之意;那些经过油煎火炸的食物又表示家运兴旺……零零散散的一桌菜各有各的名堂,像佛跳墙这种功夫菜更是少不了。

如今,可口的美味食材在人们的厨房里标新立异,同一个食材就有近百种烹制方式,菜式花样更是千变万化,迎合着人们对美食的新定义,年菜的式样也早已不是过往传统单一的模样了,但那吉祥如意的好意头却是永恒不变的。撩一撩衣袖,让我们在这个喜气洋洋的春节做一桌好味年菜。

猜你喜欢

佳肴谐音餐桌上
是“虽有嘉肴”,还是“虽有佳肴”?
八方风味,美酒润佳肴
《金瓶梅》里的水产:餐桌上的游龙戏凤(下)
餐桌上的甜蜜进化史
勇闯长龙阵
餐桌上的礼仪(西餐)
《谐音词里的民俗》
谐音词的规则
除夕团圆
餐桌上的“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