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血清与粪细胞因子的临床变化及治疗

2016-02-23巩敏红彭兆旭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6年6期
关键词:轮状病毒肠炎细胞因子

巩敏红 王 玉 彭兆旭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血清与粪细胞因子的临床变化及治疗

巩敏红1王 玉1彭兆旭2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血清与粪细胞因子的临床变化及治疗。方法选取轮状病毒肠炎患儿4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正常的儿童4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1岁者给予蒙脱石散每日1袋均分3次口服,1~2岁者按每日1~2袋均分3次口服,同时积极予以纠正脱水、酸中毒、口服补液盐及抗病毒等对症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常规安慰剂服用。均治疗1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及粪便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前,观察组血清、粪便IL-6、IL-8、TNF-α分别为(169±65)ng/L、(161±26)μg/L、(130±32)μg/L和(152±14)ng/L、(263±23)μg/L、(183±37)μg/L,均高于对照组的(58±12)ng/L、(103±11)μg/L、(27±6)μg/L和(68±15)ng/L、(131±10)μg/L、(51±6)μg/L(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粪便IL-6、IL-8、TNF-α分别为(57± 11)ng/L、(105±12)μg/L、(31±8)μg/L和(112±16)ng/L、(186±13)μg/L、(95±7)μg/L,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血清各指标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粪便各指标水平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实施血清及粪细胞因子检测可协助患儿疾病诊断,有利于病情观察及指导临床药物治疗。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血清;粪便;细胞因子

轮状病毒肠炎(Rotavirus Enteritis)是临床儿科多发生于婴幼儿的一种急性消化系统疾病,又名婴幼儿秋季腹泻[1]。该病是由轮状病毒(Rotavirus)感染所致,其中致病菌以A组轮状病毒为主。患儿主要表现为急性黄色水样便,量多,伴发热、早期呼吸道症状等,病程3~5 d,多具有自限性。但临床上仍有不少患儿因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而危及生命[2]。为探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血清与粪细胞因子的临床变化特征以及寻求更加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商洛市妇幼保健院儿科48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临床资料展开研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阐述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于商洛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治疗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4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正常儿童4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10~16月,平均(13±3)月;病程1.5 d~2.3 d,平均病程(1.9±0.4)d;脱水程度:轻度脱水15例,中度脱水12例。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11~17月,平均(14 ±3)月,身体健康。研究期间两组儿童均未使用免疫调节剂、糖皮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两组儿童年龄、性别及构成比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二、纳入、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

入选的观察组患儿均符合陈吉庆等[3]编著的《实用儿科诊疗规范》中关于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相关诊断标准,年龄均在6个月至2岁之间,病程<2周,均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每天数次到10余次,大便呈蛋花样或水样,可见少量粘液,伴发热、呕吐、腹痛、腹胀等全身症状。粪便潜血试验(-),经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4]明确证实轮状病毒阳性。本次研究项目经我院医学伦理会严格审批同意后实施;两组儿童家属均自愿配合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排除标准

①重度脱水者;②酸碱平衡严重紊乱并急需大量补液治疗的危重症病例;③重度营养不良、心脑肾及呼吸系统严重损伤者;④药物过敏、药物耐受及依从性差者;⑤其他原因所致腹泻或合并细菌感染者。

三、方法

1.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

护理人员于清晨8:00分别采集两组儿童空腹静脉血各3 mL,同时采集两组儿童的粪便标本。送往实验室经离心、分离后,应用ELISA法、双抗体夹心法[5]等免疫学方法对血清、粪便标本中细胞因子进行检测。

2.药物治疗

观察组给予蒙脱石散[商品名称:思密达;英文名称:Smectite;规格:3 g/袋;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0690;生产厂家: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口服治疗,剂量、方法如下:<1岁的患儿每日1袋,1~2岁的患儿每日1~2袋,加入30~40℃50 mL温水,均分3次口服;同时积极予以纠正脱水、酸中毒、口服补液盐及抗病毒等对症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常规安慰剂服用。两组均治疗1周。

四、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和粪便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

五、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两组儿童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血清IL-6、IL-8、TNF-α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6、IL-8、TNF-α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二、两组儿童治疗前后粪便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粪便IL-6、IL-8、TNF-α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粪便IL-6、IL-8、TNF-α较治疗前降低,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儿童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表1 两组儿童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I L -6(n g / L)I L -8(μ g / L)T N F -α(μ g / 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4 5 5 8 ± 1 2 5 8 ± 1 2 1 0 3 ± 1 1 1 0 3 ± 1 1 2 7 ± 6 2 7 ± 6观察组4 8 1 6 9 ± 6 5 * 5 7 ± 1 1#1 6 1 ± 2 6 * 1 0 5 ± 1 2#1 3 0 ± 3 2 * 3 1 ± 8#t值-1 1 . 2 7 3 2 0 . 4 1 9 3 1 3 . 8 4 4 3 0 . 8 3 6 2 2 1 . 2 3 8 0 0 . 7 1 5 9 P值-0 . 0 0 0 0 0 . 6 7 6 0 0 . 0 0 0 0 0 . 4 0 5 3 0 . 0 0 0 0 0 . 3 5 7 2组别n

表2 两组儿童治疗前后粪便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表2 两组儿童治疗前后粪便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I L -6(n g / L)I L -8(μ g / L)T N F -α(μ g / 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4 5 6 8 ± 1 5 6 8 ± 1 5 1 3 1 ± 1 0 1 3 1 ± 1 0 5 1 ± 6 5 1 ± 6观察组4 8 1 5 2 ± 1 4 * 1 1 2 ± 1 6 *#2 6 3 ± 2 3 * 1 8 6 ± 1 3 *#1 8 3 ± 3 7 * 9 5 ± 7 *#t值-2 7 . 9 3 3 9 1 3 . 6 5 9 0 3 5 . 4 7 4 9 2 2 . 7 5 9 3 2 3 . 6 3 4 6 3 2 . 4 4 5 3 P值-0 . 0 0 0 0 0 . 0 0 0 0 0 . 0 0 0 0 0 . 0 0 0 0 0 . 0 0 0 0 0 . 0 0 0 0组别n

讨论

轮状病毒(Rotavirus,RV)属于双链RNA病毒,是全球婴幼儿腹泻的主要致病菌。而在轮状病毒所有类型中,A组轮状病毒是引起小儿腹泻的最主要来源,大量研究证实,约43%以上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均有A组轮状病毒感染[6]。该病是儿科秋冬季常见病,主要通过感染小肠上皮细胞而致细胞受损,进而导致腹泻发生。患儿多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黄色蛋清样或水样便,可伴黏液。患儿发病早期多有前驱症状,如发热等全身症状。急性期腹泻严重时,可伴有呕吐、腹胀、腹痛等[7]。然而该病的发病机制及免疫机制尚未得到充分的证实。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的开展,细胞因子在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起病中的重要作用在医学界已经得到公认[8]。国内相关研究[9]证明,IL-2和IL-10作为重要促炎症细胞因子,在轮状病毒肠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据大量文献报道[10],IL-6、IL-8及IFN-γ等细胞因子亦与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发病及发展有很大关系。学者郝增仙[11]研究发现,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IL-6、IL-8及IFN-γ含量明显高于同期健康体检儿童(P<0.05),证实血清细胞因子IL-6、IL-8及IFN-γ与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生与发展有很大关系。方建强[12]研究发现,急性期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和粪便TNF-α、IL-8检测结果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P<0.05),恢复期血清及粪TNF-α、IL-8水平较急性期明显下降(P<0.05),但粪TNF-α、IL-8仍显著高于正常儿童(P<0.05),证实血清和粪细胞因子的检测有助于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临床诊断,可用于观察临床病情发展的判定及指导治疗工作。

本研究发现,治疗前观察组血清、粪便IL-6、IL-8、TNF-α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粪便IL-6、IL-8、TNF-α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血清各指标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粪便各指标水平仍高于对照组(P<0.05)。与上述学者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对于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实施血清及粪细胞因子检测可协助患儿疾病诊断,有利于病情观察及指导临床药物治疗。

[1]郑毅文,杨钒,潘虹,等.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发病特点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2):281,284.

[2]苏博,王湛.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应用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分析[J].国际病毒学杂志,2014,21(5):223-226.

[3]陈吉庆,吴升华.实用儿科诊疗规范[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69-170.

[4]Dong HF,Qu SH,Chen X,et al.Changes in the cytokine expression of peripheral Treg and Th17 cells in children with rotavirus enteritis[J].Exp Ther Med,2015,10(2):679-682.

[5]Lesanu G,Becheanu CA,Vlad RM,et al.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otavirus diarrhea in hospitalized Romanian infants[J].Pediatr Infect Dis J,2013,32(1):89-91.

[6]解红艺,华旭丹.蒙脱石散联合消旋卡多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刊,2013,48(9):73-75.

[7]朱军.葡萄糖酸锌辅助治疗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心肌损伤、免疫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21(8): 1100-1102.

[8]Alfajaro MM,Rho MC,Kim HJ,et al.Anti-rotavirus effects by combination therapy of stevioside and Sophora flavescens extract [J].Res Vet Sci,2014,96(3):567-575.

[9]何扬帆,杨炳中,谭汉梅,等.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肠外表现145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8):962-964.

[10]王辉,薛雷,古玉玉,等.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并肠道外损伤96例[J].山东医药,2013,53(32):75-76.

[11]郝增仙.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1,9(6):14-15.

[12]方建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和粪细胞因子的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4):24-26.

2016-05-23)

(本文编辑:吴嘉煖)

10.3969/j.issn.1672-2159.2016.06.025

1 726000商洛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2 726200陕西省丹凤县医院消化内科

彭兆旭

猜你喜欢

轮状病毒肠炎细胞因子
猪轮状病毒病及其防控措施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冬季鸡肠炎易发 科学防治有方法
揭开“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面纱
说一说轮状病毒疫苗
揭开“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面纱
藏医治疗慢性肠炎
藏药六味肠炎灵治疗肠炎临床疗效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细胞因子表达及临床意义
细胞因子在慢性肾缺血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