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咽鼓管及鼻咽部表面活性物质检测*

2016-02-23董春光李利刘忠伦于常州肖祥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6年1期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

董春光 李利 刘忠伦 于常州 肖祥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咽鼓管及鼻咽部表面活性物质检测*

董春光1李利1刘忠伦2于常州3肖祥1

【摘要】目的检测并分析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 SOM)患儿咽鼓管和鼻咽部表面活性物质。探讨表面活性物质与SOM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收集28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SOM组)和32例非分泌性中耳炎患儿(非SOM组)咽鼓管及鼻咽部灌洗液,Mason法检测饱和磷脂酰胆碱、Pyrogallol法检测总蛋白,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SOM组鼻咽部及咽鼓管中饱和磷脂酰胆碱含量为5.500 4±2.798 mg/L,总蛋白含量为3.542±0.764 5 mg/L,非SOM组饱和磷脂酰胆碱含量为13.081±1.409 3 mg/L,总蛋白含量为9.043 6±3.078 7 mg/L,SOM组表面活性物质含量显著低于非SOM组(均为P<0.01)。结论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咽鼓管及鼻咽部表面活性物质含量降低,表面活性物质含量降低可能参与了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表面活性物质;饱和磷脂酰胆碱;总蛋白

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815:13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42.1391.R.20151228.1513.034.html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 SOM)是耳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导致听力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SOM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研究表明咽鼓管内存在一种类似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物质,主要成分为磷脂酰胆碱和蛋白,能降低相对应的黏膜表面张力,调节咽鼓管的开放,该物质含量降低则不利于咽鼓管的开放[1~4]。本研究拟通过比较分泌性中耳炎与非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咽鼓管及鼻咽部表面活性物质的含量,探讨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中的作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及分组以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诊治的因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需手术治疗的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4~10岁,平均7.09±1.42岁。分泌性中耳炎入选标准:听力下降的患儿鼓室导抗图为B型或C型,耳镜检测可见鼓膜浑浊或内陷,或者见液平;伴有慢性鼻-鼻窦炎,或采样前2周内使用过鼻用糖皮质激素、标准桃金娘油、盐酸氨溴索等药物者均不纳入本研究。60例患儿中28例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SOM组),男15例,女13例,年龄7.14±1.51岁,分泌性中耳炎病程2~15个月,平均7.03±3.57月,单耳11例,双耳17例;32例患儿声导抗呈A型曲线,鼓膜正常,设为非分泌性中耳炎组(非SOM组),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7.14±1.50岁。所有患儿均在全麻下行双侧扁桃体加腺样体切除术,分泌性中耳炎组中12例同期行鼓膜置管术。

1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连云港222002);2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实验中心;3徐州医学院麻醉实验室

1.2咽鼓管及鼻咽部表面活性物质检测方法所有病例均在全麻下手术前取咽鼓管及鼻咽部灌洗液,全麻成功后头后仰低位,鼻内镜下用特制弯头冲洗管对准咽鼓管咽口部位,用无菌生理盐水10 ml分别冲洗双侧咽鼓管咽口及鼻咽部,回吸后收集灌洗液5~7 ml,置于-70 ℃冰箱保存待检。分别采用Mason法和Pyrogallol法检测灌洗液中饱和磷脂酰胆碱和总蛋白含量。

Mason法检测饱和磷脂酰胆碱:取1 000 g灌洗液离心5分钟处理样品,以样品与正乙烷溶液和0.5%碘正乙烷溶液反应,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292 nm处,测定反应液的吸光度,饱和磷脂酰胆碱的含量与吸光度成正比。标准品饱和磷脂酰胆碱 (购买于sigma公司 )梯度配置标准品 0.01、0.02、0.04、0.05 mg/ml制作标准曲线。

Pyrogallol法检测总蛋白:配0.1%考马斯亮蓝溶液;制作蛋白标准曲线,然后按比例添加1 mg/ml BSA ,NaCl,G250考马斯亮蓝溶液 1 ml配置成不同浓度梯度蛋白标准品; 混匀后,室温放置2 min。在生物分光光度计上比色分析。 样品蛋白含量检测参考标准品检测方法即取足量的1.5 ml离心管,每管加入4 ℃储存的考马斯亮蓝溶液1 ml。室温放置30 min后即可用于测蛋白。再加95 μl 0.15 mol/L NaCl溶液和5 μl待测蛋白样品,混匀后静置2 min,倒入扣干的比色杯中即可检测。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

2结果

两组总蛋白及饱和磷脂酰胆碱检测结果见表1,可见,分泌性中耳炎组总蛋白和饱和磷脂酰胆碱均显著低于非分泌性中耳炎组(P<0.01)。

±s)

注:*与非SOM组比较,P<0.01

3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多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后,以耳闷胀感、听声遥远和听力减退为主要症状。目前认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与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变态反应及感染因素有关。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较高,易反复发作,部分患儿持续时间较长,同时由于儿童对症状描述不清致就诊不及时,持续存在的SOM可造成儿童听力损失,甚至影响语言发育。

早在 1963年就有学者提出咽鼓管黏膜层存在一种物质,且研究发现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和肺表面活性物质很相似,虽然其含量不同,但均以磷脂成分为主[5]。1989年Tsuruhara在豚鼠咽鼓管上皮检测到表面活性物质类似物,表面活性物质主要由磷脂、多糖和蛋白组成,其可降低咽鼓管表面纤毛粘液毯的表面张力,防止管壁粘连,有助于分泌物排出;而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则不利于咽鼓管的开放和分泌物的排出。Rapport等(1975年)在实验中发现用生理盐水冲洗豚鼠中耳腔后其咽鼓管开放需要更大的压力,从而提出咽鼓管的这些物质对咽鼓管开放压力的改变有重要作用。Fornadley等(1994年)建立沙鼠分泌性中耳炎模型,发现其咽鼓管开放压增高,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注入后,其咽鼓管开放压明显降低,提出分泌性中耳炎与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有关。Nemechech(1997年)和 Chandrekhar[4]通过精确控制剂量的方法进行动物实验,发现表面活性物质可以有效降低实验动物的咽鼓管开放压。Venkatayan[6,7]、肖玉丽[8]、黄平[9]、廖志苏[10]等证实表面活性物质对动物的分泌性中耳炎有疗效,从而为表面活性物质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初步依据。有学者分别在动物和临床中应用氨溴索(促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取得了明显疗效[11,12]。

本研究以饱和磷脂酰胆碱和总蛋白含量作为表面活性物质的检测指标,结果显示分泌性中耳炎组患儿咽鼓管及鼻咽部灌洗液中表面活性物质含量较非分泌性中耳炎组患儿明显减少,从而导致前者咽鼓管的开放压升高,不利于中耳通气和引流,说明表面活性物质参与了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推测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可能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病情反复或者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之一。应用表面活性物质或者促表面活性物质的药物可作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4

1Zhu ZH, Shan YJ, Han Y, et al. Pathological study of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after treatment with intranasal pulmonary surfactant[J]. Laryngoscope,2013,123:3148.

2Jang CH, Cho YB, Oh SE, et al. Effect of nebulized bovine surfactant for experimental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J]. Clin Exp Otorhinolaryngol,2010,3:13.

3Ma Z, Dai C, Yang S, et al.Protective effect of pulmonary surfactant on cilia of Eustachian tube in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J]. Int J Pediatr Otorhinolaryngol,2007,71:1889.

4Chandrasekhar SS, Connelly PE, Venkatayan N, et al. Intranasal metered dose aerosolized surfactant reduces passive opening pressure of the eustachian tube: comparison study in two animal models[J]. Otology and Neurotology,2002,23:3.

5李希平,戴海江,牟文清.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现状与思考[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7,14:467.

6Venkatayan N, Connelly PE,Mautone AJ,et al.Dosage regimens of intranasal aerosolized surfactant on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in an animal model[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1,124:388.

7Venkatayan N, Troublefield YL, Connelly PE, et al. Intranasal surfactant aerosol therapy for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J]. Laryngoscope,2000, 110:1857.

8肖玉丽,鲁建光,侯昭晖,等. 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的应用研究[J].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39:371.

9黄平,马兆鑫,陈旭辉,等. 肺表面活性物质对豚鼠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作用[J].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 19:605.

10廖志苏,杜瀚,吴秀玲,等.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豚鼠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6,12:426.

11王锦云,罗鸿,吴国会,等.盐酸氨溴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4,12:59.

12侯玉凡,李泽民,郭颖,等.氨溴索治疗豚鼠分泌性中耳炎实验观察[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17:18.

(2015-03-06收稿)

(本文编辑周涛)

·研究报告·

基金项目*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青年英才豪森(QN110103)资助

【中图分类号】R7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99(2016)01-0093-02

DOI::10.3969/j.issn.1006-7299.2016.01.024

猜你喜欢

分泌性中耳炎
鼓膜穿刺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中西医临床护理体会
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伴骨导听力下降的近期观察
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治疗腺样体肥大及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观察
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探究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与腺样体肥大、变应性鼻炎的相关性分析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
糖皮质激素应用于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分析
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评价
婴幼儿中耳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初探
耳内镜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33例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