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复习课的探索

2016-02-23尹利若

教师·上 2016年1期
关键词:考纲知识点历史

尹利若

复习课是毕业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复习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考成绩,因此复习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复习过程中,往往存在诸如知识掌握不牢固、遗忘率高,理解、迁移、应用能力较差,不易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内容多而时间少等困惑;要解决这些困惑,就必须使复习教学变得针对性强、重点突出、时效性高。一句话,就是要讲究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率。就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经验与做法。

一、依据考纲,夯实基础

对照考纲讲透知识要点,对教材逐个模块、逐个主题、逐个知识点进行系统复习,每个知识点都要落实,贯彻到位。在历史第一轮复习中,有些教师认为学生丢分比较多的是中等以上难度的题目,所以常常忽略了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而一味地让学生做一些高难度的材料题目。这种做法不妥,中考试题易、中、难的比例为7∶2∶1,形成合理的区分度,把握好基础题才第一轮复习的关键。

复习时要注意区分三个层次的不同要求:只要求识记的知识点不要花精力去理解,只要求理解的也不要尝试去运用。复习时,《历史考纲》和课本不要分离,最好在《历史考纲》和课本上“双向同时标注”,具体做法是用彩笔在课本醒目地标上《历史考纲》中对该知识点的认知层次要求,识记层次标上A,理解层次标上B,运用层次标上C,同样在《历史考纲》中的考试内容与要求部分标上所要考查在课本上的具体页码。这个做法非常有用,复习时很容易做到心中有数,减少盲目性,同时也利于历史知识点、线、面的结合,易于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二、主题(单元)归类复习,注重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落实

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更多地关注教材,更要依据教材重新整合进行专题或主题复习,注重同类知识的归纳比较,并从中总结规律。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问题引领,加强历史思维的训练过程,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显著提高。

这一阶段是进行综合复习,突出重点知识,既要有一定的跨度,注意同类知识的纵向及横向联系,又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基本思路是既抓纵向线索,又抓横向联系,分门别类,在同中找异,异中求同,具有即时、轻松、快捷、有效、系统、深化的优点。

(1)理清基本线索。如,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又是古老的农耕文明与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碰撞交融的历史,以及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的历史。又如世界史主要理清美国由“蚂蚁变大象”的过程,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将美国的历史梳理成以下一条线索:独立的美国—统一的美国—创新的美国—战斗的美国—危机的美国—冷战的美国—“一超多强”的美国,从而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了美国的发展历史,明晰历史发展的特点。

(2)重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基本线索,了解不同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根据阶段特征记忆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阅读、释读图表和文字材料的方法,再进行归纳、概括以及理解、分析、应用。

(3)实现知识整合。中国古代史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五个方面整合。中国近代史可以整合为:侵略:五次侵略战争。探索:①四大阶级的探索: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②三条救国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走苏俄式道路、走自己的路。

三、关注时政热点和重大周年纪念,小专题针对性复习

为了把教材学活、用活,还需要打破体系,比较对照,古今联系,进行一些小专题的复习。为了强化学生的复习效果,我们动手编制了中国史和世界史思想解放、民主法治建设、中国共产党党史,两次世界大战、三次科技革命、侵略与反侵略等十一个小专题复习材料。

近年中考试题均涉及时政热点问题和边疆问题的考查。因此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以教材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狠抓知识的落实。强调朗读的重要性,要全面系统地指导学生读书,做到“五看五抓五性”,即看目录、看标题、看正文、看图表、看材料;抓基础、抓线索、抓主干、抓重点、抓落实;启发性、互动性、整体性、针对性、计划性。知识不可不记,但也不能全部叫学生死记硬背,而要融会贯通,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历史,必须要让“死”去的知识变得“活”过来,考试时才能更快更好地把握记住的知识并灵活运用,这就是所谓的“死”去“活”来。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要反复训练,惟其如此,方能教有所获,学有所得,使学生们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相同的复习内容会有许多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在不断的探究和反思中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讲求方法,提高实效,合理分配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相信在中考中会取得最佳成绩。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中学)

猜你喜欢

考纲知识点历史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用联想的方式复习考纲动词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通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一)
把握准考纲,吃透双曲线
新历史
关于G20 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