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闻

2016-02-21

现代畜牧兽医 2016年3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现代农业草原

要闻

加快推进草原牧区绿色发展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进一步确立了生态文明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2015年年底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绿色发展引领农业农村发展方向。草原作为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牧区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人口集中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攻坚区。推进草原牧区绿色发展,实现弯道超车和跨越发展,与全国人民一起如期进入小康社会,是我们草原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和光荣使命。

“十二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通过草原工作者和广大牧民的努力拼搏,草原牧区迎来了科学发展的黄金时期。确立了新理念,“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已深入人心;实施了新政策,以草原生态保护补奖为代表的强牧惠牧富牧政策全面实施;施行了新法规,草原司法解释的颁布为依法追究破坏草原资源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提供了法律依据。截至目前,草原生态保护政策深入实施,全国草原牧区生态持续向好,2015年全国天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较“十二五”初期提高了3个百分点;现代草原畜牧业快速发展,牧民的经营性收入持续增加;依托草原补奖政策,国家每年投资约140亿元资金直补牧民,增加了牧民的政策性收入。“十二五”期间,牧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增速快于农民和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水平。这些亮丽成绩为“十三五”的顺利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形势向好,尤需谨慎。我们要看到,全国草原生态总体恶化局面尚未根本扭转,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原面积仍约占草原总面积的1/3;牧区经济结构单一,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和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仍普遍存在;受生活习俗、语言、技术等限制,转移就业困难,牧民增收渠道相对单一。破解这些难题,必须牢固树立短板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发挥后发优势,大力推进草原牧区绿色发展。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我们草原工作者一定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让绿色发展成为推动草原牧区农牧业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引领之一。要切实抓好草原生态保护,实施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大力推进《草原法》修订及《基本草原保护条例》立法进程,研究划定草原生态红线,积极稳妥推进草原承包确权,加强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深入开展草原鼠虫害治理,认真做好草原火灾防控工作。要切实抓好草原生态建设,扩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集中连片治理退化草原,大力发展人工种草,开展天然草原补播改良,推进荒漠化、石漠化地区的草地治理,加强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和自然灾害损毁草原治理。要切实抓好草原科学利用,编制实施草原休养生息规划,落实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推进草牧业试验试点,推动启动草原畜牧业转型示范工程,把草原畜牧业做大做强。(摘自中国草原网)

一号文件专家解读: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薄弱环节是农业现代化。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因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强调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使现代农业成为重要的产业支撑。这是立足我国农业发展所处阶段、所面临问题作出的重大选择,也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出发作出的重大部署。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核心是要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提高农业产业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有效举措。近些年,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很快,但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特别是随着国际竞争日益加剧,进口农产品对国内农业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为此,必须从农业产业体系整体谋划,着眼推进产业链、价值链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活,提高农业产业的综合效益和整体竞争力,让农民分享农业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利益。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产业集群,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效益。注重将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引入到农业产业中来,借鉴工业等领域的成功范式,加快发展订单直销、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农业产业经营组织方式变革。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等现代特色产业,拓展农业的内涵、外延和发展领域。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在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人才以及财政支持和金融服务等方面,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始终强调的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以农民分享增值收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能变成少数人谋取不当利益的渠道、成为导致农村资源要素外流的新因素。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核心是要促进农业供给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更好适应资源与环境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在快速发展中资源环境的制约越来越大,在产量增加中部分农产品出现暂时性或阶段性过剩,粮食、棉花等库存偏多,但另一方面一些农产品不能满足需求,大量进口。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要着力围绕人的需求发展生产,使农产品供给数量上更充足、品种和质量上更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此,必须下大力气夯实农业基础,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规模推进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水利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全面提高农业发展的物质技术支撑水平。必须不断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升粮食产能,树立大食物理念,科学审视国内农业资源潜力,合理安排农产品生产优先序,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必须积极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做优做精粮食产业,优化品种品质,积极推广农牧结合,大力发展肉蛋奶鱼、果菜菌茶等,为消费者提供品种多样、质量优良的产品供给。必须立足资源优势,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加快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和知名品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现代化生产基地,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核心是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领作用,形成有利于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创新与运用的体制机制。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是农业经营规模过小。无论是先进科技成果应用、金融服务提供,还是农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市场竞争力提升,都要以一定的经营规模为前提。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适度经营,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和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发展壮大,并使其逐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要大力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在财税、信贷保险、用地用电、项目支持等方面,都有向新型经营主体、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倾斜的相关政策。(摘自农民日报)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现代农业草原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讲解《草原图》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