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观察

2016-02-21李瑾邓晓明建水县中医院云南建水654399

新中医 2016年7期
关键词:大肠健脾手法

李瑾,邓晓明建水县中医院,云南 建水 654399

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观察

李瑾1,邓晓明2
建水县中医院,云南 建水 654399

目的:观察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腹泻,治则:健脾利湿止泻。结果:治愈20例,占80.0%;好转5例,占20.0%;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腹泻临床疗效良好,可作为治疗小儿腹泻的一种治疗手段。

腹泻;小儿;推拿手法

小儿腹泻是儿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是指小儿粪便溏薄,甚至稀薄如水样,每天大便次数增多,多发于夏秋季节,尤以2岁以下的幼儿易发。笔者近年来运用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腹泻,取得满意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的诊断标准。①大便次数增多,每天3~5次,病情严重者多达10次以上,大便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有的患儿还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②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③重者腹泻及呕吐频作,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萎,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眼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腹胀等症。④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⑤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轮状病菌等。⑥重症腹泻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1.2一般资料观察病例有患儿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3~26月;病程5天~6月;治疗次数3~15次。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给予推拿手法治疗,治则:健脾利湿止泻。具体操作:①患儿坐位,医者立于患儿左侧,左手握其左手,用右手补脾经300次,补大肠100次,清小肠100次,揉板门100次。②患儿仰卧位,医者立于其右侧,揉中脘100次,揉脐及摩腹各5 min。③患儿俯卧位,按揉脾俞、胃俞各100次,揉龟尾100次,推上七节骨100次,捏脊3~5遍。④患儿坐位,按揉足三里100次。辨证加减:寒湿者,加揉外劳宫,推三关,揉天枢;湿热者,加清大肠,退六腑,推下七节骨;食积者,加清脾胃,搓脐,拿肚角;脾虚者,重用补脾经,揉板门及揉脾胃俞,加用推运内八卦;脾肾阳虚者,加推或揉肾俞,擦八髎,以局部发热为度。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疗效标准。治愈:大便成形,全身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无异常,病原学检查阴性。好转:大便次数及水份减少,全身症状改善。大便镜检脂肪球或红、白细胞偶见。未愈:大便次数及水份未改善,或症状加重。

3.2治疗结果治愈20例,占80.0%;好转5例,占20.0%,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4 病案举例

李某,男,1岁,于2014年3月因反复腹泻3月余就诊,其母诉患儿3月来反复腹泻稀水样便,每天多则5~8次,少则3~5次。多次查大便常规,无明显异常,偶可见白细胞(+)。患儿消瘦,面色淡白,食欲欠佳,腹软,舌质淡红,苔白腻。大便常规检查:白细胞(+)。诊断:泄泻;辨证分型:脾虚型。给予小儿推拿手法治疗,每天1次,治疗3次后,患儿大便次数减少至每天3~4次;继续治疗7次后,患儿大便基本成型,每天1次,大便常规检查未见异常。治疗10次,患儿大便成型,每天1次,饮食正常。

5 讨论

《幼幼集成·泄泻证治》说:“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荣卫。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而小儿泄泻系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阳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其主要病变在脾胃,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法则,实证以祛邪为主,虚证以扶正为主。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泄泻正是遵循此法则。其中补脾经有健脾胃补气血之功效,补大肠有调理肠道止泻的作用,清小肠则可以清利下焦湿热,使水湿之气由小便排出,以达清小肠实大肠之效。揉板门则可健脾和胃、消食导滞、调畅气机;揉中脘、揉脐,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等均可健脾和胃,消食和中导滞。捏脊能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是小儿保健常用主要手法。

寒湿者,揉天枢疏调大肠,理气消滞,揉外劳宫、推三关温阳散寒;湿热者,清大肠、退六腑及推下七节骨均能泻脏腑郁热积滞;食积者,清脾胃、揉脐及拿肚角可消食导滞止腹痛;脾虚则重用补脾经、揉板门及揉脾胃俞、推运内八卦加强健脾胃之效;脾肾阳虚者,加推或揉肾俞,擦八髎温阳补肾。

通过上诉辨证取穴、临证加减及合理的应用补泻手法,以达扶正祛邪,脾健胃和,泄泻自止之效。小儿推拿治疗腹泻,此法操作简便,疗效肯定,无任何不良反应,使小儿减免了针药之苦,避免了药物的毒副作用,小儿易于接受。还可寓治疗于游戏中,使小儿在游戏中轻松结束治疗,值得推广。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0.

(责任编辑:刘淑婷)

R442.2

A

0256-7415(2016)07-0198-02

10.13457/j.cnki.jncm.2016.07.086

2016-01-15

李瑾(1976-),女,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推拿手法治疗小儿疾病。

猜你喜欢

大肠健脾手法
老年健脾操(一)
老年健脾操(二)
老年健脾操(四)
老年健脾操(三)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大肠变懒了
大肠变懒 了
七步洗手法
大肠镜检阴性慢性腹泻与末端回肠病变的关系分析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