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量泵致危重患者药物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2016-02-21杨青青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重症医学科重庆400042重庆市中医院脑外科4000

现代医药卫生 2016年15期
关键词:外渗危重微量

杨青青,张 雯(.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重症医学科,重庆400042;2.重庆市中医院脑外科4000)

微量泵致危重患者药物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杨青青1,张雯2△(1.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重症医学科,重庆400042;2.重庆市中医院脑外科400011)

【提要】分析总结微量注射泵(简称微量泵)在危重患者静脉滴注过程中致药物外渗的原因及相关的护理对策。导致危重患者药物外渗的原因包括危重患者自身因素、护理人员因素及药物因素。在正确使用微量泵的基础上,合理选择静脉通路,不断提高穿刺技术,加强巡视等方法,可有效减少微量泵使用过程中药物外渗的发生,保障患者接受及时、准确地治疗。

危重病;输注,静脉内;输注泵;诊断和治疗物质外渗;护理

微量注射泵(简称微量泵)是一种将药物精确、均匀、持续的泵入人体内的新型泵力仪器。微量泵具有操作简单、精度准确、流速稳定、小巧便携的优点而被广泛使用于危重患者的静脉滴注中。但微量泵静脉滴注过程中较一般静脉滴注更容易发生药物外渗。药物外渗使患者局部皮肤出现疼痛、肿胀,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引发静脉炎甚至局部溃烂坏死,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也是降低护理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引起护理人员的重视,更好地发挥微量泵在危重患者静脉滴注过程中的作用,本文总结分析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重症医学科危重患者微量泵静脉滴注过程中发生药物外渗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12月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重症医学科采用德国贝朗-新型微量泵进行静脉滴注的危重患者7 53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 288例,女3 246例,年龄16~89岁。

1.2方法

1.2.1操作方法采用德国贝朗-新型微量泵进行静脉滴注。该微量泵由泵、注射器及操作杆三部分组成,注射器根据需要选用20 mL或50 mL的规格,以微量泵延长泵管连接。微量泵自带蓄电池,一般使用交流电工作,流速为0.01~99.9 mL/h。注射器抽取药液,使其乳头与微量泵延长泵管连接,排气后放入泵的针管滑座内,推动滑座至注射状态,打开电源开关,根据医嘱调节泵速,按启动键,可见绿色指示标志闪动,连接静脉通路,微量泵进入工作状态。

1.2.2药物外渗的判定药物外渗的临床症状分为轻、中、重度。轻度:注射部位疼痛,局部肿胀面积小于1 cm;中度:注射部位疼痛难忍,局部肿胀面积在1~3 cm;重度:局部肿胀面积在3 cm以上,皮肤由苍白转为暗红。

1.3结果使用微量泵进行静脉滴注的7 534例危重患者中发生药物外渗38例。其中轻度30例,包括静脉滴注间羟胺致药物外渗28例,普通治疗液体外渗2例;中度7例,包括静脉滴注间羟胺(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4151101)致药物外渗3例,静脉滴注间羟胺+多巴酚丁胺(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批号:1412204)致药物外渗2例,静脉滴注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批号:105515]+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批号:151004]致药物外渗1例,静脉滴注三升液致药物外渗1例;重度1例,为静脉滴注间羟胺+三升液致药物外渗,经过护理人员精心护理,3周内得到满意愈合。

2 讨 论

2.1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

2.1.1患者自身因素(1)一方面,无法沟通的危重患者,包括接受麻醉的患者、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患者)及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当药物发生外渗时,因患者无法表达疼痛的感觉,导致药物外渗难以发现;另一方面,由于患者病情危重,急救药物种类繁多,同一静脉通道静脉滴注多种药物,加大了对血管壁的压力,从而增加了药物外渗的机会。(2)重症患者,如严重创伤、休克、重度脱水、重症哮喘的患者,由于存在微循环障碍,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药物外渗。(3)穿刺部位。由于患者关节及皮下组织少的部位活动度大,易发生药物外渗,其细小血管较粗大血管更容易发生药物外渗。另外,在同一部位长时间静脉滴注或反复多次穿刺进行静脉滴注也是发生药物外渗的原因。

2.1.2护理人员因素(1)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疏于管路管理。微量泵自带报警提示功能,导致护理人员相对忽视了微量泵的管理和查看,存在较强的依赖性[1]。抬高床头、翻身、装卸床档、移动患者等外力作用导致静脉滴注管路断开、破损断裂,护理人员观察不及时使药物发生外渗[2]。(2)操作流程和操作方法不够熟练。护理人员在微量泵使用过程中,存在不正确的操作行为或操作流程不科学、不规范,也会影响微量泵功能的发挥[3]。(3)技术因素留置针一次穿刺未成功。同一静脉反复穿刺后将软管送入血管,造成血管壁的损伤,导致静脉滴注过程中容易发生药物外渗。(4)未合理调节微量泵的压力。德国贝朗-新型微量泵机身自带3个压力,由小到大依次为P-1、P-2、P-3。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静脉滴注液体时,应调节微量泵压力至P-1;使用深静脉置管或PICC置管静脉滴注液体时,应调节压力至P-2或P-3。护理人员在使用微量泵给危重患者静脉滴注时未合理根据患者静脉通路的不同调节微量泵的压力,也是造成药物外渗的一大原因。

2.1.3药物因素静脉滴注药物浓度过高,血浆pH值过高或过低,以及某些药物自身有较强的毒性反应,均可损伤血管壁,使血管通透性增高,发生药物外渗。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钙剂、甘露醇、三升液,血管活性药如盐酸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盐酸多巴酚丁胺等外渗的高危药物,一旦发生药物外渗,严重时可致局部组织坏死[4]。

2.2护理对策

2.2.1静脉穿刺部位的选择与观察(1)使用微量泵静脉滴注时,尽量选择粗直的大血管,穿刺时尽量避开关节便于妥善固定[5]。老年患者尽量避免进行下肢穿刺,躁动患者必要时加用保护性约束。已发生药物外渗者不在穿刺点远端再做穿刺,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6]。(2)建立多条静脉通道,减轻连续使用微量泵时微量泵压力对血管壁的冲击[7]。静脉滴注特殊药物时,采用专用静脉通道,如酚妥拉明尽量不与其他药物在同一通道静脉滴注。(3)加强巡视。在微量泵使用过程中定时观察穿刺点皮肤颜色及肿胀情况,怀疑药物外渗时,手指可轻压留置针针尖部位,观察局部皮肤质地有无由软变硬,并与对侧肢体进行对比,及早发现药物外渗情况。

2.2.2药物外渗的处理静脉外渗一旦发生,立即停止静脉滴注,及时更换穿刺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清除组织水肿,减轻药物对组织的毒性反应,最大限度降低药物外渗给危重患者带来的危害和痛苦。(1)小范围外渗。外渗的药物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穿刺点周围皮肤肿胀小于2 cm或颜色发红无创面的渗漏部位可予超过肿胀部位2~3 cm的脱脂棉浸润50%硫酸镁溶液外包保鲜膜冷敷[8]。24 h内肿胀基本消失。(2)大范围外渗。红肿范围大于2 cm,药物外渗48 h内应抬高患肢,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在患处均匀涂抹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喜辽妥),并适当局部按摩,每6~8小时涂抹1次,直至红肿消退,疼痛消失[9]。局部红肿明显时,即刻采用舒康博G水凝胶敷料封贴处理,以减轻局部皮肤肿胀与疼痛[10],每3天更换1次敷料,连续使用14 d效果最佳[11]。(3)药液外渗引起水疱。水疱未破溃,不必刺破以免感染,可用无醇聚维酮碘外涂,使其自行吸收。如果水疱过大,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甲紫外涂。(4)药液外渗致穿刺点周围皮肤发黑,用1∶20络合碘溶液清洗渗出部位,然后用2~4 L/min的氧气吹渗漏部位15 min,氧疗结束后局部涂抹烧伤湿润膏,涂药后轻轻按摩周围皮肤3~5 min。涂抹烧伤膏范围以超过水肿边缘2 cm并将皮肤完全覆盖为准。每6~8小时1次,用药过程中加强对局部皮肤的观察,患肢抬高制动,严防皮肤坏死[12]。

2.2.3护理人员的培训(1)加强工作责任心,增强管路管理意识。(2)定期组织微量泵的培训,加强多通道微量泵的规范管理和学习,正确处理使用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减少多通道微量泵护理缺陷的发生[13]。(3)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避免反复穿刺引起的血管损伤。合理使用并妥善固定静脉留置针。(4)加强护理人员对药物性能及注意事项的学习。(5)静脉滴注刺激性强、浓度高的高危外渗药物时,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尽早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临床上使用微量泵调节药物的速度及剂量可确保液体均匀、精确、微量、持续的输入危重患者的体内,避免了人工注射的不准确性,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治疗效率。本研究总结了微量泵在危重患者静脉滴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及泵入药物的管理等措施,有效避免微量泵在危重患者静脉滴注过程中出现药物外渗的现象,从而确保微量泵在临床的高效使用,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1]饶群.微量注射泵使用中的问题及护理对策[J].医药前沿,2014(34):301.

[2]阳桃鲜.ICU微量泵使用中存在问题的调查及分析[J].当代护士,2012(7):22-23.

[3]许淑芬,王巍,冯敏.微量泵使用中的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6):130.

[4]李荣芳.微量泵注射血管活性药物存在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0):184-185.

[5]刘琪.微量注射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护理对策[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0,31(5):396-397.

[6]耿静,温水俊.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健康必读,2013(4):225.

[7]赵娟花,李慧慧.ICU连续应用微量泵注射血管活性药物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医学信息,2013(9):188-189.

[8]彭辉,刘玉玲.两种湿敷方法治疗静脉输液外渗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4(2):145.

[9]刘春平,路林丽,王瑞平.喜辽妥用于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1):206-207.

[10]欧仲爱.水胶体敷料治疗化疗药物外渗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4):559-561.

[11]田素萍,曾洁,蒋琪霞.水凝胶敷料早期处理不同药物外渗的效果比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20):2569-2571.

[12]沈萍,肖艾青,王良英,等.氧疗结合如意金黄散及烧伤膏治疗新生儿液体渗漏的临床效果[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2(8):157-158.

[13]林娴.多通道微量泵使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5):578-580.

10.3969/j.issn.1009-5519.2016.15.053

B

1009-5519(2016)15-2409-02

△,E-mail:331280793@qq.com。

(2016-03-13)

猜你喜欢

外渗危重微量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微量Fe元素对氧化钨粉还原过程的影响
增速预注射在降低肿瘤非首疗程化疗患者CT增强检查对比剂外渗率中的应用价值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微量行程变大行程的模具调整结构
基于Al2O3纳米粒子的微量润滑铣削冷却性能分析
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局部外渗1例护理体会
放疗患者CT定位造影剂外渗的护理
微量注射泵应用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