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国元勋饰演者的唐国强:毛主席太伟大了,需要一个演员用一生的功力去塑造

2016-02-20夯石

北广人物 2016年4期
关键词:毛主席长征毛泽东

夯石(张琳)

当年,他演过轰动影坛的《小花》,“奶油小生”的帽子一戴就是若干年,险些把他的腰压弯,差点断送了表演生涯。如今“偶像”、“颜值”泛滥,殊不知他才是大陆银幕最早的“颜值偶像”。沉寂多年后,他横空出世、再度出山,演“诸葛亮”,演“雍正”,几乎演一个立住一个。作为演员他似乎该见好就收,急流勇退了,而他又开始饰演毛主席。最初时连毛主席的女儿都说:“唐国强是演雍正的,能演我爸吗?”然而,太多的疑问、争议都在他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努力、勤奋中化为乌有,最终,观众从“唐国强能演毛泽东吗?”变成了“唐国强还能演别的吗?”

笔者曾多次采访过唐国强老师。2002年,笔者赴深圳《绝对权力》剧组采访时,唐国强曾对演员这个职业下过一番精彩的定义,他说:“演员是什么,或者说演员的本质和本职是什么?一个字,就是演。无论是什么人物和角色,你都要演出来。作为职业演员,你总要选择一些可以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能、拓宽表演空间的角色。这部戏本来一开始要我演刘重天,后来我还是选择了齐全盛。当年演《雍正王朝》,让我扮八爷,我就跟导演说能不能让我演四爷。演员一旦提出想要扮演某个角色,肯定会有一些想法,会和以往的角色不同,观众和和作者一般会有些疑问:到底行不行啊?这对演员来说是机会、挑战,也是动力,成功的突破往往由此产生。”

1996年,在电影《长征》中,唐国强第一次饰演毛主席。他直言当时是非常有压力的,因为演过毛主席的演员太多了,而且许多人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喜欢。而他作为一个后来者,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观众一定不会认可的。他形容自己从一开始“心理上就矮了三分”,但最后他还是下决心试一把,希望把机会、挑战、质疑全部化作动力,成功地突破以往的形象。唐国强说自己的优势是表演,尤其是在经过辉煌、沉寂、复出的人生和表演历练之后,他可能比一般演员多了一些从容和自信,他决定从戏上和表演上下功夫,“以前扮演过毛主席的演员大都是从腔调和造型模仿入手,一开口就说湖南话,不管是湘潭话、长沙话还是韶山话,只要是湖南腔,那就是毛主席;在毛主席造型上首先参考的是照片,可大多数照片都是毛主席在微笑,没有他发怒,更没有流泪。所以,我觉得影视作品在塑造领袖的时候,一开始就走入了艺术创作的误区。要是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律去演绎,那就应该说普通话,不是说家乡话。于是,我从第一次扮演毛主席开始,就说普通话。另外,我干脆就撇开这个角度像、那个角度不像的问题,更多地去接近人物,追求神似。我觉得这是走了一条比较艰难的路,但它是真正的艺术创作之路,而不是图一个近、贪一个巧。再有,我是一个熟面孔,我如果是一个生面孔,从来没有演过别的戏,一出来就演主席,观众没有其他的参照物,会比较容易接受。但我演过轰动影坛的《小花》,后来又演过诸葛亮,演过雍正,一开始连毛主席的女儿都说:‘唐国强是演雍正的,能演我爸吗?”

的确,从一开始,观众就对唐国强饰演毛主席抱有很大的疑问,而且很难消除。观众看戏的时候,必须把唐国强以前的形象都屏蔽掉,才能进入到对毛主席这个艺术形象的审美。这种压力其实是很大的,直到电影《长征》上映后,唐国强第二次在电视剧《长征》中塑造毛主席形象时,依旧有相当数量的观众“不信”、“怀疑”。不过,唐国强说电视剧《长征》的拍摄、播出等于又给了他宝贵的时间和机会,一步步引领观众由跟着形象、跟着人物的思想性格走,转而跟着剧情、跟着人物的表演细节走。最终,他成功了。观众从“唐国强能演毛泽东吗”变成了“唐国强还能演别的吗”,这后一句话,是观众真实的表达,希望唐国强别再演毛主席了。可唐国强却说:“我确信自己演毛主席上了瘾,就是到了70岁我也演不够,因为毛主席太伟大了,需要一个演员用一生的功力去塑造!”

《长征》之后,唐国强又相继在《开国领袖毛泽东》、《解放》、《延安颂》、《东方》、《中国1945重庆风云》、《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大格局》、《建国大业》等众多影视剧中饰演毛主席的形象,与此同时,也引出一些对其表演的负面评论,有的还非常尖锐。比如有的说他“成扮演毛泽东专业户了,打开电视,总看到他在指点江山……他演出了毛泽东的部分霸气,却没有演出毛泽东的书卷气”;有的说他“太会演戏,因为太会演,也就太?由了,就失去了本色,演的常常是皮毛,而演不出那种咬钢嚼铁的内劲”……

唐国强曾多次同笔者谈到演员的功课和修养问题,他说自己只是一个身为演员的普通人,绝不敢以浅薄达伟岸,“这么多年来饰演毛主席,我认为毛主席无疑是个智者。他就像宽阔的海洋一样,那种心胸,那种睿智,那种豁达的境界,我们演员如何能够感受得到?如何能够把他身上的豪气、书卷气,把领袖的胸襟、质朴的情感,都恰如其分地在每一个细节中表现出来,这些都是我永远无法完成的课题。”

2011年9月3日,在电影《大格局》开机仪式上,唐国强就曾直言这次扮演毛主席心里有点犯难,“我演过年轻时代的毛主席、中年时代的毛主席,就是没演过80岁的毛主席,这次很有挑战。因为毛主席是一位精神领袖、伟人,而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因为我前一段时间不是拍了一个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吗,那个是60年代到70年代。当年拍电影《长征》的时候,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也就演了,到后来我从‘长征进入‘开国时的毛泽东形象的时候,我就觉得有挑战了,当时无论从年龄还是身材上来说差距都挺大,后来经过努力还是闯过了这一关,而这回这一关我觉得挑战更大,因为要演到79岁的毛泽东,这个时候这个状态,对我来说还是有很大的难度……”

拍电视剧《长征》的时候,唐国强在后期担任导演,当时他和摄像师说:“你不要顾忌我像不像毛主席,你先考虑把整个画面流动起来。我觉得一集戏里面能有五处让人感到外形挺像就够了,不可能做到重现照片那样,要真这么拍就完了,这个角色肯定就毁了。我更多地追求的是人物在流动中的状态。首先是情感,因为情感是最能和老百姓沟通的。父子之情、夫妻之情、同志之情等这些情感是能够打动老百姓的,抓住这一点就要对人物细节精细雕琢。比如毛主席看地图,按照模式化思维,他一定是像《决战前夕》那幅?由画一样,背着手,挺着腰或者掐着一支烟在看墙上的地图。如果演员按照这样来演就不恰当,因为影视作品是流动的,它不是?由画,不是照片,老是这么端着把人物架起来,戏就完了。在拍《开国领袖毛泽东》的时候,我就说,能不能把地图铺到地上——地图太大,几个地图放在一起就要摆在地上。地图的位置一变,整个场面调度、形体变化、人物的感觉就全不一样了。毛主席可能就是蹲在地上、跪在地上,甚至拿个放大镜撅着屁股往地上看,其他所有人物来这个场景交流,整个镜头呈现的画面就‘活了起来。再如《建国大业》里‘重庆谈判一场的人物刻画,毛主席去见蒋介石,两个人从楼梯上下来,毛主席毕恭毕敬地伸出手来握。我觉得这是他独有的胸怀,也是他另一面的表现:能伸能屈。这一刻他是‘屈着的,可柔中有刚。《建国大业》里的表演,毛主席的心理活动不明显,大多是通过一些动作、眼神来完成的。比如,斯大林当时对中国政局的意见是划江而治。而毛主席说:‘中共会议决定了,4月渡江。这就是不动声色的抗议。淮海战役胜利了,毛主席坐在那里说:‘江北从此无大战。接着下一场戏是毛主席喝多了,坐在缸上像孩子一样笑,那是他心理活动的展示。所以我觉得,这就是影视作品中能有所突破的地方:怎么去表现这个人物,不在于他喝不喝醉酒,而是在于表达他的心情。又如毛主席和李济深谈话的时候,李济深说,我杀过共产党,蔡和森就是我杀的。这时的毛主席稍微愣了一下,咳嗽了一下,喉骨咽了一下,但还是接着讲:‘我们往前看吧。这是一个政治家胸怀的展现,这一瞬间的停顿是非常正常的艺术手段,而不是那种随意的、轻描淡写的‘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这个停顿包含着毛主席对痛失挚友的伤心和悲痛,这就是心理活动上的处理,人性化的处理。《建国大业》中有一段毛主席在政协会议上讲话,当演讲完后,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在这里导演用了升格镜头:毛主席很慢很慢地看着大家,他眼睛里面有一点湿润,也轻微有一点惊愕:‘我是得到这么多人的拥护吗?还有阅兵一场戏,毛主席从车里面出来,导演跟我说‘你先愣一下,表现出当时毛主席也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围了过来,然后才有他顺理成章地说,‘希望大家帮忙打开共和国的大门。编剧和导演给剧情中的毛主席设置了很多这样有意思的小细节,这些细节就是不按常理出牌,但可能就出现意外效果。”

《长征》之后,唐国强拒绝了不少请他做导演的邀约,他说:“毕竟从1970年到现在也搞了四十多年表演,拍《长征》我有体会,从前期筹备、看剧本、选演员到后期剪辑完成就得一年时间,作为演员,这一年我可以演两部戏。另外拍戏当中,2/3的精力放在总体考虑和看别人表演上,1/3的精力看看剧本就赶紧上场,这样我总觉得愧对表演。最后还是决定集中精力干好演员这一件事情。”

对于影视圈的浮躁之风以及演员自我修养问题,担任多年相关协会领导工作的唐国强有着相当深刻的认识,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演员只有积累得多才能付出得多,“再肥沃的地,要是种了收收了种,喘口气的工夫都没有,早晚也得贫瘠掉,养护草原的办法也是让它喘口气。喘气的工夫就是积累的过程,积累得多才能付出得多,才有的可挖掘。演员有时就像登山运动员,越爬到最后越难,往往会有遗憾,因此怎么改变,改变多少,有时很难把握。”

唐国强还表示:“每个演员都有局限性,在自己有限的条件内尽量拓宽自己的戏路,更重要的是走深,因为观众需要的是文化和哲理性的思考。影视作品也需要文以载道,许多历史题材、政治题材的电视剧受到观众欢迎,就说明大众的欣赏水平不断在提高。一部戏不能单纯靠情节、感官方面的东西来推动。演员演到最后还是要靠文化的、思想的积淀,因为感觉、感性的东西毕竟是支离破碎的,代替不了理性思考。对于演员来说,表演的难度实际上是越来越大,过去,演员比较神秘,观众接触少,距离产生美。现在,有追星,有炒作,演员演戏的机会也多,观众对你越来越熟悉,神秘感没有了,期待感没有了,你被锁定的几率却增加了,观众不希望破坏他们心目中固有的形象,这样一来,演员就要自觉地突破自己、拓宽角色。好在电视剧和电影不一样的地方是一天天地改变你,让观众逐渐接受你所诠释的新的角色,最后达到认同。”endprint

猜你喜欢

毛主席长征毛泽东
读毛主席词《渔家傲》“不周山”的注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壮锦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啊,我们永远怀念您!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