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地草莓白绢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6-02-19孙美玲祁卫娜朱百志王

乡村科技 2016年27期
关键词:中牟县菌核病株

孙美玲祁卫娜朱百志王 磊

(1.中牟县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河南 中牟 451450;2.中牟县雁鸣湖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河南 中牟 451450)

保护地草莓白绢病的发生与防治

孙美玲1祁卫娜2朱百志1王 磊1

(1.中牟县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河南 中牟 451450;2.中牟县雁鸣湖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河南 中牟 451450)

采取室内培养与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保护地草莓白绢病的发病症状、病原鉴定、发生规律进行研究,提出保护地草莓综合防治对策及建议。

草莓白绢病;发病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方法

草莓是河南省中牟县春节前上市的唯一时令果品,全县种植面积666.67余hm2,是河南省最大的保护地草莓种植集散地。2015年,笔者在西春岗草莓基地进行病害调查时,首次发现白绢病危害,目前国内对草莓白绢病的研究和报道较少,在中牟县尚属首例。

1 发病症状

主要危害草莓茎基部或根部,有时也危害果实,茎基部发病初期呈暗褐色不规则病斑,稍凹陷,后逐渐变色软腐,在病斑上长出许多白色棉絮状菌丝,呈辐射状向四周扩散蔓延,随着病斑扩大环绕整个茎基部,从基部向上蔓延,叶柄出现水浸状褐色病斑,受害叶片颜色开始变黄,一般叶片不脱落,严重时全株萎蔫枯死,后期在病部菌丝上产出褐色似油菜籽粒状的小菌核。天气潮湿时,菌丝体在地表向四周扩散,会扩展到病株周围土壤,也产生褐色至深褐色小菌核。初为发病中心,随后扩展连结成片,温湿度适宜时,传播速度很快。根部受害初期时,根部皮层也呈暗褐色,易腐烂,在病斑表面及根际周围土壤长出白色菌丝体,后期也产生褐色小菌核。果实染病时,多发生在贴地面部位,褐色软腐,后期在受害果实表面长出白色菌丝体,产生小菌核。

2 病原鉴定

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首先,将田间发现的病株样品,带回室内在PDA培养基上按组织分离法进行组织分离和病原菌纯化,获得纯培养菌;然后将纯培养的菌核接种到无病盆栽草莓植株上,保证其发病条件,记录病害症状表现;显症后再次分离培养鉴定该病原菌。通过室内分离培养、回接试验、显微镜检鉴定,结果表明所采集病株上分离纯化的病菌可引起盆栽草莓发病,且发病症状与田间症状表现相同;回接试验病株上分离的菌丝和菌核培养性状也与直接从田间采集病株上分离培养性状相同。据盆栽草莓回接试验结果,回接菌核接入PDA培养基,在21~23℃下培养观察,24 h后即可产生白色菌丝,以后菌落表面逐渐产生大量气生菌丝;7 d后可观察到菌丝体结合成锁状联合,无子实体且缺乏孢子,能形成菌核,初期为白色,14 d后暗褐色,形状为球形或椭球形,形以油菜籽,直径0.5~1.2 mm,据此鉴定该真菌为齐整小核菌。

3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核或菌丝在土壤中或草莓病残体上越冬,借助土壤中未腐熟的有机质载体,菌丝快速繁殖生长产生大量菌核,作为下茬的初侵染来源。病菌田间传播方式主要是借助灌溉水、农事操作、昆虫传播等。当棚内温湿度达到适宜流行条件时,菌核就开始萌发产生菌丝进行初侵染,初从草莓根茎基部的表皮气孔或伤口处侵入,破坏寄主植物细胞,引起草莓植株组织溃烂、软腐。初侵染发病后,新生的菌丝可蔓延到邻近的植株进行再侵染。高温高湿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尤其是持续高温后,遇雨转晴,白绢病便可迅速发展。病菌生长温度28~32℃,最适温度25~35℃,30℃受害最重;28℃以下,32℃以上皆不利菌丝生长,相对湿度95%是菌丝最佳生长条件。调查结果表明,凡管理粗放,浇水过多,施肥不当,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大棚发病重。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农业防治

选择适宜当地栽培的高产、优质、抗病力强的优良品种,如红颜、章姬、明宝等,既可以减少施药,又可增加生产效益。同时,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摘除老叶、枯叶,经常检查田间病害发生情况,一旦发现有草莓白绢病病株应及早拔除,并将病株带出棚外集中烧毁。同时,对病墩处用生石灰消毒处理,避免病菌随灌水进行再侵染。

4.2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采用25%敌力脱乳油2 0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颗粒剂1 000倍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500~3 000倍液喷雾,7~10天喷一次,连喷两三次。

S436.68

B

1674-7909(2016)27-88-1

猜你喜欢

中牟县菌核病株
虎奶菇菌核的平板培养及形成机制研究
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菌丝型萌发特性
云南省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大理试验点结果分析
不同营养条件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中牟县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5株梯棱羊肚菌菌丝生长特性研究*
辣椒青枯病防治效果试验
中牟县廊道建设发展现状及远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