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窗外梢头的那抹新绿

2016-02-18许爱华

求知导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教书匠心灵老师

许爱华

收稿日期:2015-09-21

好书不厌百回读,在这个寒假,我重新读了管建刚的一本教育专著《不做教书匠》。管老师着眼于教育和教师的现状,引用了许多真实而鲜活的经典故事,饱含热情地诠释了他对民族、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对教育的无限忧患,对教师的无限希望。

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是管老师将教师的工作状态分为三大类:把教育的事当作学校的事来做,把学校的事当做自家的事来做,把自己的事当做教育的事来做。看着那米黄色的封面,感悟着那高屋建瓴的教育真谛,聆听着那谆谆的教诲,我对人生和教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教育是一株愈发苍劲挺拔的大树,有许多“教书匠”正整装待发,走向教育的春天。我愿让自己成为绽放在窗外梢头上的那抹新绿,行走在已经来临的春天里。

一、勇于提升自我的思想境界

记得“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有个永恒的誓言就是甘心一辈子当他的教书匠。那么管老师又为什么建议我们“不做教书匠”呢?管老师意味深长地说:“教师对教育的态度就决定了教师的高度。”把教育的事当作学校的事来做,这样的老师其实与教育的关系比较远;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做,这样的教师是老黄牛,任劳任怨,但不去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不知道教育人生的真义在哪儿,他们就是“教书匠”; 把自己的事当作教育的事来做,这样的教师看上去也忙个不停,但内心异常轻盈、活泼,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教书匠”中“匠”这个后缀,含有 “有手艺的人”之意,但更多只是指一种用来求生的重复、机械、单一的技能。所以管老师提醒我们要从“教书匠”升为“卓越的老师”。在教育的境界上将自己的一言一行逐渐和教育融为一体,将教育的事看成是自己的事,将自己的事看成是教育的事,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以牵引整个教育的生命之舟不断前行。

二、温暖孩子的心

非常欣赏管老师的一段教育箴言:“教育,是精细得连上帝都轻轻呼吸的工作。一个教师,能否和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换,将是教书匠和一名真正的教师之间的标志性的分水岭。”教师只有时时触摸到学生柔软、温暖的心,才会感受到教育的神圣与伟大,才会不遗余力地用智慧去守护纯真的心灵,塑造纯真的心灵,美化纯粹的心灵。

曾有个叫张X的学生,上课特别爱做小动作,字写得特别的潦草,平时上课喜欢说一些冒尖的话。

在一次语文课上,别的学生都在读书,他左手拿着小刀,右手拿着一支铅笔,淘气地用刀子在铅笔上划来划去,一不小心,把右手的食指划了一个很深的口子。于是我领着张X,快步走下楼,向医务室跑去。到了医务室,校医给他的手指消了毒,用纱布包好,我们才回到了教室。从那以后,张X好像换了一个人,课堂上非常自觉,还积极回答问题,字也写得端正多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人由衷的关怀,这就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真正的教育,往往就是蕴藏于那些很小很小的举手之劳的帮助之中。

感想三:改进教学传授的方法。

管老师特别地叮嘱我们:“要走出‘教书匠的行列,不要做机械重复的事,要做出灵气来。”有人调侃说:“我看世界多变幻,世界看我却依然。”教书匠就是这样,以不变应万变。这不是沉着镇定,而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心态。我们在平日的工作中,一定不能老是重复,要善于反思,不断改进工作。

有一次,班里一位较差的学生,在一次语文素质教育检测中没有取得较为满意的成绩,原因是把黑板上的那句“同学们复习学过的三五专题”,理解成第三专题和第五专题,结果漏掉了第四专题没有复习。我了解之后,意识到很多学生对于常用的标点还没有很好地掌握。课文上的很多概念即使重讲一遍,学生也是没有兴趣的,于是,我就把深奥的概念化知识变为生活中比较常说或常见的生活现象,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在“顿号、逗号和分号”并用时,有的学生容易混淆,我就采用了形象比喻的方法。告诉他们:“分号相当于你的爷爷奶奶,逗号相当于你的爸爸妈妈,顿号相当于你和弟弟。爷爷那一辈的辈分最大,爸爸那一辈是第二层次,你和弟弟辈分最小。”就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把表示并列的标点用法弄清楚了。

只要你用心,就会产生智慧的火花,不管什么工作都能做出创意来。一旦做出创意来,工作也就充满了趣味和激动人心的快慰,那是走出“教书匠”之后的成功喜悦。

马卡连柯说:“教育工作中没有小事,最好的教育工作是不可忽略细节与小事的。”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认真做教育只是个“教书匠”,用心做教育才能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进入人的心灵,才会持续影响人一生的成长。

猜你喜欢

教书匠心灵老师
父亲宁可的“教书匠”情怀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终身做个“教书匠”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教书匠”——郭勇与他的书法之路
唤醒心灵
县官和教书匠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