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建与传承:中国影视声音学科及录音专业的发展历程与思考

2016-02-18姚国强赫铁龙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北京电影学院音响录音

■ 姚国强 赫铁龙 梁 婧



创建与传承:中国影视声音学科及录音专业的发展历程与思考

■ 姚国强 赫铁龙 梁 婧

声音学科作为高等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教育教学领域,已经成为文化艺术与影视产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缘此,录音艺术专业作为声音学科中的重点专业,也在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相比于其他高等教育教学的传统学科和专业,声音学科中的录音艺术专业尚属于一门新兴的交叉型学科专业,存在着历史沿革较短、体系规模不足等客观问题。所以,全国范围内还未形成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声音学科高等艺术教育办学格局。由此,在这样一个特定历史发展的背景下,以文化、教育产业较为发达的北京地区作为研究起点,对北京电影学院及其他高等院校的声音学科及录音艺术专业进行一次系统的研究、梳理和述评,就变得很有必要性。

影视声音;学科建设;录音专业;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

一、缘起:学科起源的探轶

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印证了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一个国家的艺术发展则展示了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的程度。

新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经过60余年的努力发展,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与专业体系,设立和发展了一批以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为中坚力量的艺术类高等院校,以及以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大学为代表的综合类高等院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艺术专业人才。

2011年,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下脱胎而出升格为新的门类(门类代码13)。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发布了教高司函〔2011〕95号《关于研究制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的通知》文件。受教育部教指委的指派,我们接受了对“录音艺术专业”(代码050417)相关内容进行修订的研究任务。

在修订研究过程中,我们首先以文化、教育和艺术产业最为发达的北京地区作为起点,对艺术类高校中第一个开设声音学科录音艺术专业的北京电影学院进行了一次深入的、系统的调查研究;其次,作为对照,我们对中国传媒大学以及相关院校录音专业的发展也进行了学术调研,力图作为重要的佐证,来验证我国声音学科以及录音专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历程:以史为鉴知兴替

1.创建期:1949年—1976年的专业设置和录音专业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界仍沿袭了过去高等学校只有院系、不设专业的制度。1951年,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艺术系演员班教学计划草案》中出现了“电影录音”课程。1954年,中央广播事业局成立了“传音”培训方向的技术训练班。1956年,文化部学校司在《关于各类文化艺术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入学标准和修业年限的规定(草案)》中,首次提出了电影技术学校应设置“录音专业”,以培养能够担任电影录音工作的录音技术员。同年,北京电影学院在向文化部呈报的文件中指出,将设置“电影录音”等专业,学制为四年,并提出了要培养“电影录音师”,而不是“录音技术员”。并对“电影录音专业”的培养进行了明确的说明:“培养电影录音师,具有电影录音师的专门技术知识,对音乐有一定知识,并了解乐器的一般性能,且能掌握电影录音的操作技能,毕业后能担任各类影片的录音工作。”

1958年,北京电影学院开设了包括“录音专业”在内的四个短训班。这是北京电影学院首次以“录音专业”为名义开办的高等教育培训班。1960年,北京电影学院在《1960年暑期招生的若干事项》文件中说明:“本院现设有导演、演员、摄影、美术、录音五个系。……修业年限均为四年。”在文件附带的《北京电影学院录音专业介绍》中还指出:“为了适应我国电影事业发展的需要,我院今年开办电影录音系,学习期限为四年。”1960年5月7日,北京电影学院向北京市电影局报送了《呈报我院今年暑假开办电影录音系和演员系六年一贯制班》文件,表达了设立电影录音系的强烈意愿。同年6月9日,北京市电影局签发了《关于开办电影录音系和演员六年一贯制班的批复》文件,对设立电影录音系的请求给予了及时的批复:“……来文收悉,关于开办电影录音系……,经我局向市委文化部、中央文化部教育司联系,兹将意见批复如下:一、同意你院开设录音系……上述意见已由文化部教育司请示夏副部长并取得中央文化部电影局同意。你院可根据这一原则及早制定教学计划并向有关单位进行具体联系。”6月11日,北京电影学院将《报请将我院今年增设的录音系转让给即将成立的电影工程学院接办》文件报送北京市电影局,将已设立的录音系并入新成立的北京电影工程学院。此后,北京市电影局颁发了《我局同意北京电影学院今年增设的录音系转让给即将成立的电影工程学院接办》文件,同意接办。10月27日,北京电影工程学院发出了《函告我院与北京电影学院合并》文件,将在合并的基础上建立“电影工程系”。下属的“电声专修科”成为了培养电影录音人才的主要平台。这一阶段,在电影工程系的教学大纲上出现了诸如“录音网络”“影声鉴赏”等课程名称。这年,在文化部编订的《(1960年暑期)艺术院校招生升学指导与考试大纲》中,高等艺术院校设置的电影类专业包括了“电影录音”在内的9个专业。

1961年8月31日,北京电影学院建议将二年制的“电声专修科”延长为四年制的本科。同年9月25日,文化部公布了《关于北京电影学院改变电影工程系学制和开办电影文学系问题的决定》,同意将“电影工程系”的二年制专科改为四年制本科。1963年,由国家计委、教育部共同修订的《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中的艺术部分由36个专业构成。电影类有6个专业,其中包括“电影工程专业”(代码110606)。1964年,电影工程系的“电声专业”更名为“电影录音工程专业”。其中对于电影录音工程专业的描述如下:“本专业培养设计、制造、维修和改进电影录音设备方面的专门人才,除了学习基础理论和一般工程技术基础课外,还需要学习专业课,包括企业动力、电子测量仪器、电子器件和放大器、电源设备、电声学、录音原理、录音设备、放映设备、电影技术等。”1966年4月12日,北京电影学院对电影工程系开办几年后的办学情况、取得的成果、遇到的问题向文化部做了详细的汇报,“建议文化部集中力量,办好录音和放映专业。录音专业是为电影制片厂培养录音人员,与其他部门关系不大。其他院校都没有录音这一专业。因此由我院自办比较合适”。1973年,北京电影学院更名为“中央五七艺术大学电影学校”(中专层次),电影录音系得以恢复建立。

总结这一阶段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这个阶段的总体特征是一波三折、曲折向前的。其中,1951年开设的“电影录音”课程是目前可考的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科发展史上最早出现的“电影录音”课程。1956年,在艺术类高等院校的招生材料中首次提到了“录音专业”。同年,北京电影学院正式提出应该设置“电影录音”专业。这为中国录音艺术专业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客观基础,成为新中国声音学科教育事业最早的起源。1960年,“电影录音专业”首次出现在了艺术类高等学校正式的招生材料中。1960年,上级正式批复北京电影学院开设“电影录音系”。虽然成立后不久就被合并到北京电影工程学院,且更名为“电声系”,但这并不影响电影录音系正式创建的时间。1964年,电影工程系下属的“电声专业”更名为“电影录音工程专业”。作为一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专业概念的雏形已经悄然形成,这对此后“录音艺术”真正成为一个专业名称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个发展过程对于声音学科的主要贡献,在于以上文献资料充分表明了北京电影学院至少从1956年起就开展了创建录音艺术专业的具体工作。可以说,北京电影学校作为新中国高等院校中录音艺术专业最早的发源地,为未来的声音学科及录音艺术专业的创建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重要作用。

2.成长期:1977年—1989年的专业设置和录音专业发展状况

1977年,北京电影学院恢复了原先的校名和大学本科建制,并在1978年在全国率先开始了“电影录音专业”本科层次人才的招生和教育培养工作。尽管1984年出版的《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并没有具体给出1976年—1984年期间艺术类高校的专业设置情况,但是在278页中提到了“电影录音专业”:“在现有27所高等艺术院校中,……电影类6个专业:电影导演、电影表演、电影摄影、电影美术设计、电影动画设计和电影录音专业。”

1981年,北京广播学院无线电系扩展增设为广播技术研究所等5个教学科研单位,其中广播技术研究所下设了电声教研室等两个教研单位。电声教研室被视为广播电视录音艺术专业的摇篮。

1987年,教育部印发了新版本的《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与专业简介》。在艺术类中,下设了三个与录音相关的专业,分别是“音乐音响导演专业”(代码1209)、“灯光和音响设计专业”(代码1230)和“录音艺术专业”(代码1249)。其中,原名称为“电影录音”“录音艺术”的专业,分别在北京电影学院和北京广播学院(2004年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开设。当时“录音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广播、电影、电视各部门培养能从事录音工作(包括录音导演、录音师)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录音艺术”作为一个专业名称第一次出现在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主持编写的全国性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在这一版的《目录》中,“音乐音响导演专业”首次被列入为新增设的艺术专业。另外与声音相关的一门本科专业是“灯光和音响设计专业”(代码1230)。其前身为“舞台灯光专业”,当时分别在中央戏剧学院与上海戏剧学院中开设。

1987年,“录音工程专业”在北京广播学院正式宣告成立。该校从1985年入学,已经进行了两年学习的同学中选拔了13名同学进入录音工程专业学习。“录音工程专业”创办初期,其教学目的是以培养当时主要的大众媒体——广播电台的录音工程师和高级播出技术人员为主。所以,毕业时被授予“工学”学位。1988年,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开始招收首届电影学电影声音艺术创作与理论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总结来看,这个阶段的总体特征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电影录音专业经历了“文革”的凋零,在改革开放中终于迎来了朝气蓬勃的发展新局面。从电影录音专业到录音艺术专业,从一家院校到多家院校,这个过程对于声音学科的主要贡献在于,经过十余年的不断努力终于形成了多家院校、多个相关专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并且开始了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培养,这为录音艺术专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3.发展期:1990年—2008年的专业设置和录音专业发展状况

1993年,北京广播学院的录音工程专业决定不再沿用此前以工科专业代招的模式,而改为独立招生。于是,该专业便成为工学院下设的一个工科艺术类专业——入学前通过艺术考试进行招生,但在毕业时仍授予工学学位。由于当时北京广播学院并没有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专业目录设置录音艺术专业。后来决定将“录音工程”作为教育部目录中“录音艺术专业”下的一个本科专业方向进行招生。

1993年7月,国家教委颁布了重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学科门类的划分进行了重大调整。其中“艺术”由前一版本的第12个学类并入代码为05学类的文学门类,成为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其中“录音艺术专业”的代码由此前的1249变更为050441;“音乐音响导演专业”的代码由1209变更为050409;代码1230的“灯光和音响设计专业”被拆分为代码050427的“灯光设计专业”和050428的“演出音响设计专业”。在专业分布方面,“录音艺术专业”的分布院校仍为北京电影学院和北京广播学院两所;而“音乐音响导演专业”的分布院校仅为武汉音乐学院一家;“演出音响设计专业”的分布院校也仅为中央戏剧学院一所。1994年,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编辑系创办了“音响导演”本科专业方向,成为了第二个与“录音艺术专业”相关的专业方向。1997年6月,北京广播学院的“录音工程”与“音响导演”专业方向共同组建成立了北京广播学院的录音艺术学院。

199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新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在新《目录》中,本科的学科门类与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相一致,分设了11个门类,下设71个二级学类(一级学科)。其中,艺术学类下设的专业种类(二级学科)取消了“音乐音响导演专业”“灯光设计专业”和“演出音响设计专业”,仅保留了“录音艺术专业”,其专业代码由050441变更为050417。

总的来看,这个阶段的总体特征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录音艺术专业”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后,从原先的四个专业浓缩成为一个专业,这对集中优势教育资源,改革课程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设定有着极为积极的社会意义。这个发展过程对于声音学科的主要贡献在于经过十余年的探索,终于形成了“录音艺术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主要发展目标。

4.成熟期:2009年—2015年的专业设置和录音专业发展状况

2003年,北京广播学院增设了硕士研究生的广播电视艺术学“录音艺术方向”。2004年,北京广播学院设立了博士研究生的广播电视艺术学“听觉艺术方向”①。2005年,更名后的中国传媒大学对学科和专业再次调整,录音艺术学院与影视艺术学院合并,录音系保留建制,成为了影视艺术学院下属的一个教学系。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的“录音工程方向”更名为“音响工程方向”。2009年,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开始招收首届电影学博士研究生。

2011年2月,国务院召开的第28次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将艺术学科独立为“艺术学门类”的决议。同年3月8日,教育部下发的文件将艺术学(0504)由此前的一级学科升格为一个新的门类(本科为第12类、研究生为第13类)②。新升格门类的艺术学最终确定下设5个一级学科。分别是:艺术学理论(代码1301)、音乐与舞蹈学(代码1302)、戏剧与影视学(代码1303)、美术学(代码1304)和设计学(代码1305)。在这5个一级学科下包括了29个本科艺术类专业。其中,仍保留了本科“录音艺术专业”。但其专业代码由050417变更为130308。

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新成立了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下设音乐系和录音系。2013年,中国传媒大学实施学部制,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划归至艺术学部下进行管理。2014年,北京电影学院首次招收艺术学电影声音艺术教育方向的博士研究生;2015年首次招收艺术学声音艺术方向博士研究生。2015年,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更名为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成为国内首家以声音命名的艺术院系。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30余个高等院校开设了与录音艺术专业相关的声音学科专业及方向,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影视声音学科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的来看,这个阶段的总体特征是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艺术学门类的横空出世,使得“录音艺术专业”也在脱胎换骨,并需要重新设定新的教育教学目的和专业方向,这为声音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学理基础。因此,对于声音学科的主要贡献而言,在经历了数十余年的积淀和开拓,现在的“录音艺术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发展已经变得趋向成熟了。因此,下一阶段的重点将放到研究生的教育培养阶段,尤其是声音学科的博士研究生教育教学培养领域。

三、创建与传承:以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声音学科及录音专业的发展为例

1.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科及录音专业的发展现状

北京电影学院作为中国唯一、亚洲最大、世界知名的独立电影专业高等院校,创立于1950年,归属文化部管理;1984年划归广播电影电视部管理;2000年,划转北京市政府归口管理。目前是北京市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教育部共同重点支持建设的地方艺术类高校。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录音”课程开设于1951年,“录音艺术”培训班开设于1958年,“电声专业”(专科)创建于1960年,“电声专业”(本科)创建于1962年,“电影录音专业”(本科)创建于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录音系”筹建于1959年,1960年正式建系(先后更名为“电声系”和“电影工程系”),1973年恢复建系。2010年北京电影学院录音艺术专业被评为教育部“国家级特色专业”。2015年7月,录音系更名为声音学院。目前,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共设置了录音艺术专业的多个本科专业方向,分别是“电影录音方向”“音乐制作方向”“游戏声音方向”等③。

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始于1988年。更名声音学院后的硕士研究生专业为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下有“电影声音创作”“电影音乐历史及理论”“电影声音制作”“电影音乐创作”“电影音乐制作”等多个MA和MFA研究方向④。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始于2009年。目前培养的专业为艺术学理论专业(一级学科)下的“声音艺术方向”“艺术教育”,以及戏剧与影视学专业(一级学科)下的“电影艺术创作理论方向”⑤。

目前,经过长达几十年的不断发展,中国电影声音创作领域一线的声音设计师、录音师、声音剪辑师、音乐录音师及混录师等,绝大多数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声音学院(录音系)。相比声音学科的其他专业方向,北京电影学院的电影录音专业已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史无前例地将一直以来不太受到重视的声音单独设科系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为全国开设声音学科相关专业起到了领头羊的重要作用。目前,声音学院拥有4名专职博士生导师、多名教授。

事实上,今天中国电影的辉煌发展也证明了设置声音学科是一个极其正确的、具有前瞻性的创举。这样设置学科专业的目的,一方面完善了北京电影学院以电影制作部门为单位划分系别的教育教学建设机制,使得编、导、表、摄、录、美、管等电影各个专业都能够按照各自的专业属性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极大地挖掘了各专业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另一方面也使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的学生们从一开始就可以直观地接触与电影制作发行有关的全部工艺和流程。同时,北京电影学院提供给了毕业生在世界范围内最为先进的用于电影拍摄与制作的设备及场地。这些条件和因素使得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具备了很强的专业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能够和行业与用人单位直接接轨。

自1978年恢复电影录音本科教育教学以来,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录音系)已为中国影视行业培养出了包括“第五代”电影人在内的大量影视声音创作专业人才,而且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第一个具有高职(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具有全方位声音学科教育教学的专业艺术教学机构。在具有影响力的国内外获奖的我国影视作品中,声音主创人员绝大多数为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录音系)的历届毕业生。

2.中国传媒大学声音学科及录音专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传媒大学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创立于1954年。2000年从广电总局划归为教育部管理,2001年成为教育部“211工程”大学。2004年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

1954年学校创立之初,开办了培养专门技术人员的传音培训班;2011年成立了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下设音乐系与录音系。中国传媒大学录音专业本科教学始于1985年。目前,开设的本科专业方向为“录音艺术专业”“音响导演(音乐录音、影视录音、扩声)”“音响工程”等四个方向。其中,音响工程方向授予工学学士学位,音响导演方向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中国传媒大学录音艺术专业被评为教育部“国家级特色专业”。

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录音系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始于2003年。目前,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下的“录音艺术方向”。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录音系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始于2004年。目前,培养的博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广播电视艺术学(二级学科)下的“听觉艺术方向”。

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继承了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的优良传统,十分重视对外学术交流。除定期举行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还选派优秀本硕博学生赴国外大学学习,提供各类海外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学院除自己的师资外,还聘请了多位国内外学界、业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截止到目前止,已经举办了12届的“录音大师班”,使其成为中国传媒录音界面向世界的交流平台。学院还为学子们设立了“录音艺术奖学金”,奖励和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

目前,该校录音系已为我国传媒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这些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各省市的电台和电视台,以及高等院校和军地文艺团体中。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业界的专家和业务骨干,为我国传媒录音事业的高速发展贡献了力量。

四、拓展:以“音乐音响导演”专业为例

在“录音艺术专业”已广泛培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时,一个名叫“音乐音响导演”的本科专业悄然出现在1989年的《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与专业简介》中。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多名教师认为当时国内对于录音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还不够全面和系统。因此他们对德国的录音教育体系进行了认真调研。调研中发现德国在其学科目录上有“Tonmeister”这一专业名称,英文表达为“Tone master”。如用中文直译可译为“音响大师”(中文实际译名:音响导演)。而后对美国迈阿密大学进行调研时又发现,其专业目录上有“Recording Director”(中文译名:录音导演)这一专业名称。从史料中考证,“音响导演”(Tonmeister)一词的起源可追溯到1946年。当年,美籍奥地利作曲家、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阿诺尔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给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校长写了一封信,建议其开设能够培养“声音师”(Soundmen)的专业或课程。阿诺尔德·勋伯格认为,“声音师”应该从音乐、声学、物理、机械及其他相关领域进行培养,并最终获得学位。经过培养的声音师应能够参与录音、广播以及有声电影的制作并提高它们的质量水平。十分巧合的是,同年,德国代特莫尔德音乐学院(University of Music Detmold)也开设了“音响导演专业”。目前,西方国家以“音响导演”为名称开设专业并授予学位的院校主要是在音乐学院。⑥

录音对于推动以音乐产业为代表的文化艺术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在世界有声文化中,任何声音元素都需要借助录音的载体才能得以保存和传播。而在保证录音技术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赋予作品艺术内涵,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以及艺术表现的空间,才应该是最终的目的和意义。故他们提出了设立“音乐音响导演专业”的设想。

缘此,湖北省教委于1989年正式批准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设立了“音乐音响导演专业”。同年,武汉音乐学院招收了第一批专科生。招满两届后,“音响导演专业”经过评估升级为本科专业。1991年,该专业升级为省级重点学科。此后,上海音乐学院及星海音乐学院等多家音乐学院也纷纷开设了“音乐音响导演专业”。1998年,“音乐音响导演专业”被教育部撤销,合并到“录音艺术专业”中。

五、结语

将录音艺术专业单独设立为一个本科专业,继而又在此基础上相继开设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专业方向,不仅是我国在探索本土艺术教育过程中的一项伟大创举,更是对世界文化艺术教育事业的一份特殊贡献。它将录音艺术专业作为声音学科的重要内容来对待和建设,为全国范围内致力于从事声音艺术事业的从业者和研究者们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地。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不足。声音学科属于跨专业学科,非常需要艺术与技术作为这个学科的重要支撑点来支持它的前行和发展。因此,无论是在学科的理论建设方面,还是在科研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会受到诸多的限制。而且,广播影视等艺术产业对于声音的先天性不重视、办学教育环境的复杂多变、办学定位和理念的不清晰、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参差不齐、就业竞争的加剧以及行业生态不规范等问题,都构成了严重制约包括声音艺术在内的相关文化专业快速发展的因素。

所以,当艺术学升为门类后,其下属各学科、专业、方向的发展都将随着国家对于文化软实力战略重视程度的增加迎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当然,这个机遇的到来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人才的培养问题、学科的建设问题、行业的规范性问题以及科学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等问题都需要我国艺术教育工作者逐一厘清。所以说,录音艺术专业及其衍生出来的声音学科能否借助这个机遇并沉着应对由市场、产业以及内部压力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将成为未来值得讨论的一个长期话题。

我们认为,经过研究所获得的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继续丰富艺术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促进声音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也可以作为重要的学术支撑材料,为各大高等院校以及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在考量是否设立声音艺术相关专业时提供重要的办学发展对策、建议。因此,只有明确了声音学科的外延与内涵,适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声音艺术专业的教育教学制度,并根据社会的需求以及专业的发展空间设置更为科学、合理的专业及方向,才能有效地解决声音学科存在的问题,才能推动声音艺术专业向着更好的愿景健康发展。

注释:

① 作为外籍客座教授,J.N.马蒂斯(Johann-Nikolaus Matthes)2004年被中国传媒大学聘为“听觉艺术方向”的博士生导师。

② 本科目录中不设军事学学科,研究生目录中设有军事学学科。

③ 据北京电影学院公布的2016年本科和高职招生简章。一般来讲,每年的本科招生方向会根据当年的招生计划变动。

④ 据北京电影学院201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一般来讲,每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会有不同。

⑤ 据北京电影学院201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一般来讲,每年的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向会有不同。

⑥ 材料来源:Tonmeister,http://en.wikipedia.org/wiki/Tonmeister,2013年3月16日。

(作者姚国强系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赫铁龙系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编辑;梁婧系北京电影学院基础部助理研究员、声音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 俊】

本文系北京市哲社规划项目“文化大发展背景下北京高校影视声音学科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2WYB020)、北京电影学院中国文艺评论基地科研项目“中外电影理论评论研究”(项目编号:CLACA-2015-010)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北京电影学院音响录音
音响销售面对面之我卖音响的这些年
Funny Phonics
funny phonics
Listen and Choose
音响行业真的“难”做吗?
北京电影学院艺考有考生称“被交卷”
Listen and Color
为定制安装而生SpeakerCraft,纯粹的定制安装音响品牌
诚实音响
解构二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