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部分 手机媒体的定义、特点和研究现状

2016-02-18杨驰原,匡文波,童文杰

传媒 2016年23期
关键词:研究

第一部分 手机媒体的定义、特点和研究现状

手机媒体的定义

手机也被称为移动电话或无线电话,是一种通讯工具。早期的手机只有语音通信功能。手机自从有了文本编辑和短信收发功能后,就被赋予了媒体的属性,成为手机媒体。

目前,关于手机媒体的概念界定,国内外学界、业界尚未达成共识。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8年发布的《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2008)中,将手机媒体定义为:通过手机终端,进行各种(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的)媒体内容的传播。

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曾在《手机媒体概论》一书中提出,所谓手机媒体,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手机就是具有通信功能的迷你型电脑,且手机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

童晓渝、蔡洁等在《第五媒体原理》一书中提出,手机媒体是对个人信息空间的延伸,以及与其他媒体资源的整合。

李丹丹将手机媒体的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上来看,手机媒体就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广义上来看,手机媒体是个人移动信息终端以及与之相关的传者、传播机构或组织的总称。

李亚玲认为手机媒体是一种以手机为载具,以通信网络和互联网为传输介质, 进行公开的公共信息传播的公器。

以上对手机媒体的定义各有优点,但随着手机技术的创新与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这些定义也逐渐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笔者认为,手机媒体是借助于手机进行各类传播活动的工具,是一种利用移动通信网、无线互联网进行智能化的信息生产、传播的终端媒介。手机媒体将智能化的媒介硬件与各类多媒体应用软件融为一体,将大众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传播形式聚于一身。手机媒体是一种融合的媒体形态,具有强大的媒体延展性和开放性。

手机媒体的特点

一是移动性。手机的小巧便携给予了手机媒体的移动性基因。移动性是手机媒体区别于其他媒体的重要特性,人们可以借助手机媒体随时随地获取和传播信息。手机媒体的移动性为其成为填补人们日常碎片时间的重要手段提供了可能,人们可以在候机、坐车的过程中享受手机媒体带来的丰富多彩的信息与服务。手机媒体的移动性不仅实现了信息的共时性接收,更实现了信息的共时性采编。手机媒体,尤其各类具有图片、音视频采集、编辑等数字化多媒体功能的手机媒体,大大缩短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信息从采编到播发的时间。自媒体的快速发展,极大一部分原因也得益于手机媒体的移动性。移动性,让手机媒体成为带有体温的媒体,为其传播的即时性、实时互动性以及广泛的普及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二是即时性。手机媒体的传播,是一种基于移动通信网和无线互联网的数字化信息传播,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时效性强。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完善,手机媒体的传播成本也已非常低廉。和广播、电视一样,手机媒体也是一对多的同步大众化传播,不同的是,手机媒体汲取了网络传播的优势,信息传播过程更简单、快捷,一键转发功能使手机媒体的传播活动能够突破空间界限,大大压缩传播活动的周期,在信息的传者和收者之间,形成强烈的共时性。

三是互动性。手机媒体能够利用移动通信网和无线互联网进行数据信息的上行、下行实时传输,因而具有强大的互动性。手机媒体的互动性,在其发展初期,表现为通过手机短信等方式与信息发布者进行互动交流,随着3G4G的到来和WLAN的广泛普及,手机媒体的互动功能大大增强。一方面,手机媒体用户可以通过访问网络获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借助于WAP页面、手机APP提供的打赏、评论、点赞、转发等功能,实现信息传播多主体之间的实时互动。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大大增强了手机媒体互动的速度、深度和广度。

四是普及性。手机媒体具有广泛的普及性。截至2016 年 6 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6.56 亿,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以及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移动互联网应用向用户各类生活需求深入渗透,促进手机上网使用率增长。手机媒体的普及程度已经大大超越了以往所有形态的媒体,近年来其用户规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手机媒体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是多媒体化。通信与网络传输技术的不断创新、完善,传输带宽已不再是制约手机媒体数据传输与发展的因素,其为手机服务的多媒体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手机媒体借助于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表现手段,提供了涵盖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电视、手机杂志等多种形态的多媒体、立体化服务。用户通过手机,不但能阅读个性化的电子报纸、书籍,根据个人喜好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还能享受个性化的音乐与视频点播与互动服务。随着社交软件与直播软件的出现,实时语音、视频通话、实时视频直播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时尚。

六是私密性。手机媒体服务于广大个体用户,是一种极其普及,但又非常个性化的传播媒介,具有很强的私密性。用户除非主动与他人分享,否则将独占手机媒体提供的各种个性化信息服务。用户对于信息的获取和信息的发布,都具有强烈的自主性,可避免外部社会因素过多的阻止与骚扰。大数据时代,手机媒体的用户行为数据常常被企业采集,并以“千人千面”等方式向目标用户推送广告、数据,而作为一种私有媒介,手机媒体的用户参与信息传播活动,呈现出更强的私密性。手机媒体的私密性对用户的个人隐私权是一种极大的保护。然而,私密性也为手机传播的虚假信息乱象埋下伏笔,为相关监管工作预设了一定的难度。

七是兼容性。手机媒体具有强大的兼容性,不单能兼容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介形态,更能兼容学习、游戏、娱乐、电商等各种应用服务。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互联网+”已经开始颠覆各大传统行业,兼容了互联网各种优势的智能化手机媒体已成为新形势下各大行业的发力点。各种教育类、视频类、游戏类、电商类、医疗类、社交类应用服务APP已初具规模。苹果在2008年推出了App Store应用商店,当年年末APP应用数量达到5000个,2015年年底达到175万个,到2016年7月,APP应用数量约为200万个。手机媒体的巨大兼容性已延伸到大部分行业与服务。有人称,只要有一个需求,就一定能找到至少一个与之匹配的APP。手机媒体的智能化让其兼容性大大提升,品种多样的APP应用助其更好地服务于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我国手机媒体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对手机媒体进行研究的成果颇丰。当前国内一些著作大都从手机媒体的传播特征、发展沿革、媒体形态、商业模式、营销策略与监管体制等方面,对手机媒体进行了各个层面的剖析。

匡文波的《手机媒体概论》是国内最早针对手机媒体展开研究的学术专著,该书对移动信息传播的理论与技术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探讨了手机媒体的特点、发展、类型,宏观管理、微观经营、用户特征等。匡文波的《颠覆传媒——手机:新时代的电脑和器官》和《手机媒体——新媒体中的新革命》,主要从手机媒体的定义、手机媒体的传播特性等方面为手机媒体的研究领域进行了概念框定。同时,著作从手机短信、手机报、手机出版、手机电视、移动博客、手机广告、移动增值服务、手机媒体引发的问题与管理等方面,对手机媒体进行了全面、详实的分析解读。

童晓渝、蔡洁等所著的《第五媒体原理》一书,通过分析手机对人类通信方式的影响,对第五媒体进行概念界定,通过建构基本的信息传播理论框架来对第五媒体进行结构性的规律探讨。此外,该书还就第五媒体对经济、文化、社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了相关的营销模式和理论,对传播活动中的营销实践有一定的启发。

李丹丹的《手机新媒体概论》一书介绍了手机新媒体的发展过程,并从传播学和管理学角度,对手机媒体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

田青毅、张小琴的《手机:个人移动多媒体》一书,将手机界定为一种个性化、便捷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的个人移动多媒体,并从其技术标准、国内外产业发展、内容生产管理、市场策略等方面,框定了研究的范畴。

黄河的《手机媒体商业模式研究》一书,主要围绕手机媒体五大类业务及其商业模式进行阐述,并基于业界典型案例,对“做平台”“做内容”“做营销”“做服务”几大模式深入阐述。

朱海松的《第一媒体——手机媒体化的商业革命》一书,主要论述了手机媒体化过程中的商业价值。该部著作基于中国移动的相关业务,从无线广告和无线营销这两个具体的应用领域,阐述手机媒体的营销理念。研究对中国移动相关业务的阐述非常具体、详实,但整体视角相对狭窄,缺乏学术气质。

刘 的《手机:个性化的大众媒体》一书,将手机媒体分为手机短信、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互联网、手机广告五大类别,并从概念、内容、运营等方面分别做了相关分析和阐述。

秦艳华、路英勇的《全媒体时代的手机媒介研究》一书以手机短信为主,剖析了手机媒体的传播模式、传播主体和价值生成。本书还阐述了手机媒体引发公民新闻的“蝴蝶效应”“共鸣效应”和“溢散效应”,以及手机媒体的草根品格。

王虎的《中国手机电视产业发展问题研究》一书,将手机电视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体形态,从产业的角度进行了深入解析。

学术论文研究方面,截至2016年11月20日,关于手机媒体研究的相关学术期刊文献总量为3534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620篇,CSSCI来源期刊159篇。2006年开始,针对手机媒体的研究文献数量每年都在100篇以上,2010年至2014年每年发表学术文献量平均高于300篇,2015年增加到一年471篇。这些研究成果对手机媒体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手机媒体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手机媒体的传播特性研究、手机媒体的商业模式、手机广告研究、手机媒体受众分析、手机媒体的问题研究、手机媒体对传统行业的影响和启发、手机媒体与危机传播、手机媒体内容发展研究、手机媒体对传统媒体发展的影响、手机媒体的信息安全问题、以及手机媒体在高校学生教育与课堂应用中的思考等。

总体来看,针对手机媒体相关领域的主题研究基本都有涉及,也不乏有力的观点,但研究成果整体呈现出一种时代滞后性。学术成果数量较多,但品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总结、盘点手机电视业务实践情况的学术成果较多,针对手机媒体对传统媒体影响的研究成果较多,但针对当前手机电视发展现状,尤其是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广泛应用给手机电视带来的新变化,手机媒体近年来呈现出的新特点、新趋势的研究成果较少,与当前的社会实践活动有一定的脱节,研究内容显得较为同质化。目前的学术成果中,从传播策略方面对手机媒体作为一种传播工具的研究较少,如手机媒体传播的内容研究、受众研究、传播模式研究、效果研究等。

猜你喜欢

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于辽朝“一国两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声、光、磁、触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关于反倾销会计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层脱落的攻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