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机制简析

2016-02-17高卫东

职教论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资源整合教育资源志愿

□高卫东

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机制简析

□高卫东

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开发的关键是要建立起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从资源整合的动力角度,社区教育整合机制可概括为三种典型机制:行政整合机制、利益整合机制、志愿整合机制。应从加大社区教育宣传力度、健全社区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加强社区教育合作平台建设、大力培育社区民间组织等方面强化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机制建设。

社区教育;社区教育资源;资源整合机制

一、研究背景

社区教育是社区组织为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发展,面向社区全体居民举办的教育培训活动。我国社区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30多年的发展,社区教育已经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据统计,2012年教育部所确定的124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居民社区教育参与数达到5143.83万人次①。

社区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支撑。然而,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目前面临着资源不足与资源闲置并存的矛盾:一方面,作为社区教育主要举办者的各级社区组织 (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教育学校等)自身缺乏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开展社区教育;另一方面,各社区驻区学校、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居民家庭中拥有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未被充分整合开发用于社区教育活动。因此,如何充分整合开发各种社区教育资源,推进社区教育发展就成为我国社区教育发展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2014年8月发布的《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统筹区域内各类学习资源,推进学习资源的社会化。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促进各部门、各系统的学习资源开放共享。”

社区教育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问题近年来也逐渐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总体上看,我国学术界近年来对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开发问题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具体的资源整合与开发的途径、方法等技术层面上,缺乏对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开发机制和体制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我们认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与开发的机制和体制是关系社区教育资源能否有效整合和开发的更为深层、更为重要的问题。只有构建起有利于社区教育资源整合与开发的体制与机制,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才能有效地开展并持续进行下去。本文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试图对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机制所简要的分析,以求深化社区教育资源整合与开发问题领域的研究。

二、概念界定

(一)社区教育资源

资源是“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②,通常泛指“一切对人们有用的事物”③。在本文中,社区教育资源是指一切可供社区教育活动开发、利用的各种资源。社区教育资源不局限于社区内可被社区教育利用的资源,也包括社区外可被社区教育利用的资源。

从资源整合的视角,社区教育资源可以划分为以下两大类别:1.从资源归属的角度划分,社区教育资源可以划分为自有资源和社会资源。自有资源是指社区教育机构自身所拥有的各类资源(人、财、物等资源)。社会资源是指非社区教育机构自身所拥有但可以被社区教育机构开发利用的各种资源。2.从资源开发利用的状态划分,社区教育资源可以划分为显性社区教育资源和潜在社区教育资源。显性社区教育资源是指已被社区教育机构整合开发利用的各种资源。潜在社区教育资源是指可被社区教育机构开发利用但尚未被整合开发利用的各种资源。

(二)社区教育资源整合

整合就其一般的意义是指:“整理、组合”④,也就是通过某种方式把散乱、零散的东西聚合起来加以充分利用。在本文中,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是指社区教育办学者为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将社区内外可用于社区教育的各种社会资源加以聚合、开发和利用的过程。

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活动包括两类活动主体:1.社区教育主体,主要指社区教育机构及其工作者,主要包括负责社区教育行政管理的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居委会、社区学院、社区教育学校、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等。社区教育主体通常是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管理者。2.社会资源主体,主要指拥有各种资源的社区教育机构之外的各种社会组织及个人,主要包括社区教育机构之外的普通中小学、职业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文化机构、社区居民家庭或个人等,是社区教育机构及工作者所要整合的各种资源的拥有者。

(三)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机制

机制一词有多种含义,在社会领域,机制通常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⑤。在本文中,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机制是指社区教育主体(社区教育办学者)为整合开发利用可用于社区教育的社会资源与社会资源主体(社会资源拥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资源合作的动力和方式。

三、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机制分析

纵观近年来我国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实践中所涌现出的大量典型案例,可以依据社区教育主体和社会资源主体资源合作的动力来源将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机制概括为如下三中典型机制:行政整合机制、利益整合机制、志愿整合机制。

(一)行政整合机制

行政整合机制是在社区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社区教育主体利用政府行政权力,运用行政手段整合各类非社区教育机构所属的社会资源用于社区教育活动的资源整合机制。

政府主导是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以政府行政权力为推动力,以政府行政手段为主要方式的社区教育资源行政整合机制在我国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样的实践案例在我国俯拾皆是,例如,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西城区社区教育机构办学条件薄弱的局面,2005年北京市西城区政府颁发《关于成立社区教育学校促进学习型城区创建工作的通知》(西政发〈2005>10号),决定由西城区教委腾出部分基础教育资源,改建为社区教育学校。从2005年至2013年,西城区政府先后整合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资源建立了13所社区教育学校,这十三所社区教育学校分别是依托西长安街少年宫、刘海小学分校、新街口少年宫、金融街少年宫以及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等普教、高教资源建设。西城区在区政府、区教育委员会的主导、推动下,通过大力整合普教和高教资源组建一批专门负责社区教育的社区教育学校,大大夯实了西城区社区教育发展的资源基础,改善了西城区社区教育的办学条件。以社区教育学校为平台,大量普教、高教的师资、场地、设备、图书等资源得以被社区教育所使用。

社区教育资源行政整合机制一般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实施社区教育资源行政整合的社区教育主体通常是具有一定行政权力的社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它与所要整合的各类社会资源的拥有者(社会资源主体)之间具有某种行政隶属关系,例如教育行政部门作为负责社区教育行政管理的政府机构与所它管辖的普通中小学校之间具有明确的行政隶属关系。教育行政部门作为社区教育管理主体可以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其管辖的中小学校(社会资源主体)面向社区开放学校教育资源(校舍、场地、图书馆、教师),用于社区教育活动。例如,2002年7月北京市西城区教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具备条件的中小学和成人学校的现有设施,都要积极承担社区教育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教育培训与文体活动场所,在节假日及课余时间向社区居民开放”。

2.资源整合的主要动力是行政权力。各个社会资源主体(中小学、职业学校、少年宫等)之所以愿意释放资源,与街道社区或社区教育学校合作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行政权力使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3.组建以党委或政府主管领导为核心的委员会或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政府各个职能部门支持参与社区工作。这种委员会或领导小组性质的组织成为社区教育资源行政整合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组织平台。

4.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推动社区教育主体和社会资源主体之间的资源合作与整合。例如,通过发布行政文件和命令要求社会资源主体(主要是各级各类正规学校)开放资源用于社区教育。通过行政检查评估、督导,促使社会资源主体开放资源。

5.行政整合机制的有效运行一靠领导重视,二靠制度保障。行政整合机制典型的特征是以行政权力作为资源整合的主要动力。如果没有行政部门握有最多行政权力的高层领导的重视,行政整合就会缺乏足够的动力。另外,行政权力必须以一定的规范的形式来行使,才可以有效发挥作用。因此,行政整合机制的有效运行必须建立在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基础之上。例如,西城区政府为整合普教、高教资源组建社区教育学校,专门发布了《关于成立社区教育学校促进学习型城区创建工作的通知》(西政发〈2005>10号)作为行政整合机制有效运行的规范文件。

(二)利益整合机制

利益整合机制是指社区教育主体和社会资源主体以双方各自利益诉求的满足为基础和动力,自愿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机制。

利益泛指能满足人们欲望的物质性的或精神性的事物,如金钱、物品、权力、荣誉、名气、地位、尊重、业绩、成就等等。在现实生活中,社区教育主体(社区教育办学者)和社会资源主体(社会资源拥有者)均是独立的利益主体,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利益诉求。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必须建立在社区教育主体与社会资源主体有效合作的基础之上,而双方有效合作的内在动力就在于这种合作是否能满足双方各自的利益诉求,实现互利共赢。如果说行政整合机制是靠外部的行政强制力促使相关的社会资源主体向社区教育主体释放资源实现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的话,那么利益整合机制则强调在社区教育主体与社会资源主体之间建立起一定的利益交换关系,使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成为一种自愿的内生的过程。

市场机制本质上是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交换机制,因此市场机制可以被看作是利益整合机制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买卖双方的平等资源交易,以价格为引导,实现买卖双方的合作与资源整合。近年来,全国一些地方政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整合大量社会教育资源用于社区教育,这是利用市场机制整合社会资源服务社区教育的典型事例。

利益整合机制的运行依赖以下两个实施机制的有效发挥:

1.利益表达机制。建立社区教育主体(社区教育办学者)和社会资源主体(社会资源拥有者)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与平台,使双方能够彼此获知对方的利益诉求,寻找到合作的利益结合点。例如,在北京市社区教育实践中,各个街道普遍建立起了以街道办事处或党工委牵头的社区教育委员会、社区党建联席会、社区文化教育联席会等组织,这些组织的成员往往涵盖了街道辖区重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代表。借助于这些组织平台和渠道,社区教育机构与社会资源单位可以沟通信息,表达利益诉求,达成合作项目,实现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

2.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就是要对社区教育主体与社会资源主体双方资源合作的权益分配做出清晰的安排,明确合作双方的各自的责任和各自的利益所得,特别是对社会资源主体因参与社区教育活动所带来的损失给予一定的利益补偿,以便激发起社会资源主体释放自身资源,参与社区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我国的社区教育实践中,有许多地方通过社区教育主体与社会资源主体双方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明确合作双方在社区资源整合中各自的责任和利益,建立起了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与资源整合机制:

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利益整合机制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利益整合机制具有合作的自愿性和动力的内生性特征。利益整合机制是建立在社区教育主体(社区教育办学者)和社会资源主体(社会资源拥有者)平等自愿合作的基础在上的,它以合作双方互利互惠为资源整合的基础和动力,合作的动力是内生的。

(2)利益整合机制“利益”是多元和宽泛的,可以是金钱、物品,也可以是荣誉、尊重、成就感等。特别在整合一些离退休的老学者、老专家人才资源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时候,荣誉、尊重、成就感的满足往往成为这些老学者、老专家参与社区教育的主要动力。

(3)利益整合机制适用范围更为广泛。利益整合机制可以使社区教育主体 (社区教育办学者)和社会资源主体(社会资源拥有者)跨越行政隶属关系的局限,实现跨社区、跨地域、跨行业、跨领域的合作与资源整合,具有更广泛的适用范围。

(4)在社区教育主体和社会资源主体之间建立起顺畅的沟通、交流的平台是实施利益整合机制的前提条件。只有依托一定的沟通交流的平台,社区教育主体和社会资源主体才可能互认、互识、互信,才可以获知彼此的资源优势,进而寻找到双方合作的利益结合点。

(5)利益整合机制有效实施的关键是社区教育主体(社区教育办学者)和社会资源主体(社会资源拥有者)能够找到合作的利益结合点。社区教育主体和社会资源主体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其利益诉求是多形式、多内容的。社区教育主体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应秉持互惠互利的理念,以社会资源主体的利益诉求为着眼点来考虑、设计资源整合的行动方案,才会较为容易获得社会资源主体的支持与配合。

(三)志愿整合机制

志愿整合机制是指以社会资源主体(主要是社区居民)的志愿奉献精神为动力,以社区教育志愿活动或志愿服务为组织形式的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机制。

目前,社区教育志愿活动或志愿服务已成为我国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在社区教育志愿活动或志愿服务过程中,广大社区居民或社区教育志愿者不计报酬,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知识、财物,为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整合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社区教育志愿活动或志愿服务通常是依托各种类型的社区民间组织来开展的。社区民间组织是社区居民基于共同的需要,志愿组建的非政府、非营利性群众组织,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活动类,其特点是以消遣休闲或文化娱乐为主。如摄影协会、读书会、秧歌队、合唱队等。二是服务类,其功能是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如社区义工者组织、志愿者协会、社区互助组。三是权益类,其目的在于合法权益的表达和维护。如老年人协会、妇女协会、残疾人协会等。社区民间组织通过整合大量社区民间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广泛了开展具有教育意义的社区志愿活动和志愿服务,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融洽了社区居民关系,提高了社区居民的道德与文化素质。社区民间组织已成为社区教育资源志愿整合的重要载体。例如,“红蜡烛助学行动小组”是在北京市石景山区老山街道办事处的支持下,由石景山区老山街道8位退休教师、企事业单位的退休干部于2001年志愿组成的一个专门针对低保和特殊家庭的学生进行辅导教育的社区民间组织,其教育对象主要是一些特殊问题家庭的子女。几年来,红蜡烛助学行动小组不断创新,总结出特殊问题家庭子女教育“六字工作法”即:讲、谈、访、教、联、立。小组成员不顾年老多病,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持之以恒,耐心引导,使这些学生感受到了“家庭”和社会的温暖,重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先后使60余名中、小学生在思想道德、学习成绩等方面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使原来考不上普高的学生,顺利地走进高中校大门,并使3名学生考上了重点学校,为老山地区连续6年无青少年犯罪做出了贡献。

社区教育资源志愿整合机制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资源整合的动力来自社区居民的志愿意识与志愿精神,具有自愿性和内在性。社区教育是扎根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公益性、草根性教育,社区教育的这种特性使得它易于吸引社区居民志愿参与,志愿服务。在社区居民志愿参与社区教育的过程中,社区居民所拥有的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知识、经验、才能等资源得以自发地、自愿地整合利用。

2.社区民间组织是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志愿活动或志愿服务的重要组织载体,也是社区教育资源志愿整合机制有效实施的组织平台。借组多样化的社区民间组织,大量社区居民得以广泛参与到社区教育志愿活动或志愿服务活动之中并在社区教育志愿活动与志愿服务过程中奉献自己的时间、精力、知识、经验,实现了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3.社区教育资源志愿整合机制的形成依然需要各级社区管理部门或社区教育机构的大力培育与扶持。虽然社区教育资源志愿整合机制的根本动力来自于社区居民的志愿意识与志愿精神,但是社区居民的自发的志愿意识与精神能否有效发挥作用,能否形成真实的资源整合的力量,这离不开社区管理机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教育学校(中心)的大力培育与扶持。

四、健全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机制的策略

(一)加大社区教育宣传力度,提高社区教育社会认同度

加强社区教育的资源整合,健全完善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机制首要的策略就是要加大社区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社区教育的认同度。为此,政府社区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社区教育办学机构可优先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台、广播电台、互联网等传媒广泛宣传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社区的理论和先进典型。

2.将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社区理论列入政府公务员岗位培训计划和中小学校长、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

3.在街道(乡镇)和居委会(村委会)开展“终身学习节”活动,面向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宣传展示社区教育先进典型和优秀成果。

4.积极邀请社区驻区单位领导、职工参与社区教育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增进对社区教育工作的认识和了解。

(二)健全社区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加强社区教育资源行政整合机制

社区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社区教育行政整合机制的有效实施的组织基础和平台,因此,强化社区教育资源行政整合机制必须以健全社区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为基础。为此,政府社区教育主管部门亟需强化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以国务院主管领导牵头,社区教育相关委办局参与的国家级的社区教育或学习型社会统筹协调领导机构,负责统筹协调领导全国社区教育工作。

2.健全各级社区教育统筹协调领导机构的工作制度,制定工作规章和会议制度,明确各组成单位的工作职责,强化其统筹协调能力。

3.健全社区教育政策法规体系,明确社区教育相关部门的法律责任,打造有利于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政策环境。

4.健全社区教育督导评价制度,督查政府各个部门履行其在社区教育发展中应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三)加强社区教育合作平台建设,强化社区教育资源利益整合机制

1.转变资源整合观念,确立资源有偿使用意识与互利互惠意识。

2.加强各级社区教育委员会建设,明确组织章程与会议制度,使各级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工作制度化、常态化,使之成为社区教育主体和社会资源主体互利合作的重要平台。

3.加强社区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使之成为社区教育主体和社会资源主体互利合作的重要平台。

4.大力实施政府购买社区教育公共服务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源主体积极参与社区教育的开展。

(三)大力培育社区民间组织,增强社区教育资源志愿整合机制

1.挖掘、鼓励、支持有“一技之长”的社区居民牵头组建各类社区民间组织。社区居民中有大量拥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和专家学者,社区教育机构应该积极、主动地挖掘社区居民中的这些人才资源,鼓励、支持他们牵头组建各种类型的社区民间组织,例如合唱队、秧歌队、腰鼓队、健身队、书画社、读书会、摄影俱乐部等等。

2.做好社区民间组织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引导和支持社区民间组织吸纳社区居民广泛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区文化教育活动。(1)做好社区民间组织的登记、备案工作,将社区民间组织纳入社区管理体系。(2)加强社区民间组织的组织建设,引导社区民间组织制定组织章程与活动规范。(3)开展社区民间组织领导人的教育培训工作,增强其公益服务意识和组织领导能力。(4)给予社区民间组织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支持与帮助。(5)建立社区民间组织评优奖励制度,定期开展优秀社区民间组织评选活动并给予优秀的社区民间组织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

3.依托社区学院(学校),积极组建专门化的社区教育志愿者社团组织。(1)广泛联系,积极动员区域内外的专家学者参加社区教育志愿者社团组织,动态更新社区教育志愿者师资库。(2)健全社区教育志愿者社团组织的运行管理机构,设立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秘书处,设专人负责社区教育志愿者社团组织的运行与管理工作。(3)健全社区教育志愿者社团组织的规章制度,建立社区教育志愿者志愿服务登记制度、志愿服务效果考核制度、优秀志愿者评选奖励制度。(4)面向基层社区开放社区教育志愿者师资库资源,促进社区教育志愿服务与社区教育需求的有效衔接。

注释:

①鲁昕.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实现人人成才教育梦[N].中国教育报,2014-01-06。

②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9月特 5 版:1801。

③肖安宝.资源创造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1。

④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2173。

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9月特 5 版:628。

[1]方轮,胡艳曦.城市社区教育资源开发与整合[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2]郑淮,邱玉婷.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资源整合实践战略思考[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4(1).

[3]王晓丽.新经济视野下滨海新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机制探究[J].天津电大学报,2014(4).

[4]李光先.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模式探讨[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

[5]王勇.论社区教育资源开发[J].现代教育管理,2009(12).

[6]许芸.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

[7]关颖.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研究,2001(6).

[8]丁元竹.为什么志愿机制是可能的[J].学术研究,2012(10).

高卫东(1966-),男,陕西佳县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社区教育。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机制研究”(编号:AEA08040),主持人:高卫东。

G720

A

1001-7518(2016)03-0058-06

责任编辑 王国光

猜你喜欢

资源整合教育资源志愿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我志愿……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智慧高速资源整合方式实践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