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管齐下促开发区转型升级——以皖江城市带开发区为例

2016-02-17陈华彬袁文祥徐家锐中共宣城市委党校综合教研室安徽宣城242000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转型升级开发区创新能力

陈华彬,袁文祥,徐家锐(中共宣城市委党校综合教研室,安徽 宣城 242000)



多管齐下促开发区转型升级——以皖江城市带开发区为例

陈华彬,袁文祥,徐家锐
(中共宣城市委党校综合教研室,安徽宣城242000)

〔摘要〕为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作为经济发展排头兵的开发区转型升级,必须做好产业规划,消除同质化竞争;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增强产业集聚度;优化要素供给,提高生产保障能力;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意识;深化产城融合,实现良性互动发展。

〔关键词〕开发区;皖江城市带;转型升级;创新能力

转型升级是新常态下的关键任务,开发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平台,理应走在我国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前头,为我国全面转型、创新发展积累宝贵经验。2010年1月国务院批准安徽建立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等8个市全境和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连接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因此,加强对皖江城市带开发区转型升级问题的研究,提出促进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有效建议,对于加快推进我国开发区转型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做好产业规划,消除同质化竞争

研究发现,因为各地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与领导干部的提拔使用、部门年终绩效考核挂钩,所以相同类型的项目有多家开发区在“围猎”,由于项目重复建设和低水平竞争,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形成内耗,降低了招商引资总体效益,导致我国大多数开发区的产业结构趋同〔1〕。比如,皖江城市带8个市的开发区都建立了电子信息、建材、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除铜陵、池州2个市的开发区外,其余6个市的开发区都把汽车及零部件列为主导产业,这表明皖江城市带开发区主导产业趋同,产业分工与协作较弱,还没有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格局。

为了消除开发区的同质化竞争,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开发区要根据国家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结合自身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条件,明确产业发展规划布局,谋划基础条件好、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明显、市场占有率高、盈利能力强的主导产业,实现错位发展,即使产业同构也要做到产品不同构。比如,宣城开发区有以新鸿发为龙头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新鸿发以冲压件和注塑件为主,模具制造是其优势,相邻的新芜开发区以钣金件为主,宁国开发区以密封件为主,这样,宣城开发区就很好地实现了与周边开发区的错位发展。其次,要充分发挥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协调作用,切实履行职责、落实督察机制,如果开发区盲目引进不在产业发展规划目录之内的项目,要严格追责。再次,要积极探索建立开发区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如果遇到不适合自身产业发展定位的大项目,可以把该项目推荐到合适的开发区,引荐开发区与项目落户开发区之间能够共享项目投产后形成的产值、税收等经济效益〔2〕。

二、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增强产业集聚度

缺少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牵动性强的锚项目是多数开发区面临的突出问题,由于项目布局分散、相互配套能力差、产业集聚度不高、整体竞争力不强,所以不少招商引资来的企业很难在本地找到适当的配套企业,生产所需的配套零部件要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购买,相应地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当前,此类开发区的主导产业还没有成型,就面临着转型,还没有摆脱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就面临产能过剩〔3〕。比如,皖江城市带109个开发区中仅有11个开发区初步建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其中,合肥市3个:新站区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高新区智能语音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合肥市、芜湖市共建1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滁州市1个:开发区智能家电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马鞍山市1个:开发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芜湖市2个:鸠江经开区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三山经开区现代农业机械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宣城市1个:宁国经开区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铜陵市1个:开发区铜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安庆市1个:高新区化工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而皖江城市带其余的98个开发区由于产业层次较低,主导产业不强不大、支撑引领作用不明显,暂不具备申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条件。

开发区通过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来增强产业集聚度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建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是指在相对集中的区域,集聚产业配套完备、创新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规模效益显著的产业群体。开发区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的主体,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的同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构建产业合作平台,引导配套企业集聚,推动关联产业发展,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是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也是产业做大做强的根本途径。比如,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智能语音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在技术创新层面,依托科大讯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在智能语音领域的研发成果,在语音合成、语音识别、语音评测、机器翻译等核心技术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产业应用层面,形成了移动互联网、智能家电、智慧教育、智能客服、汽车电子等领域的语音应用产业链,彻底扭转了中文语音产业由国外IT巨头控制的竞争格局,占有国内主流语音市场70%的份额,呈现出涵盖芯片、终端软件、应用和服务于一体的集聚发展势头。以科大讯飞为龙头的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领军企业正在加速成长,要努力把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培育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将合肥智能语音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声谷”。其次,要围绕主导产业采用建链、补链、强链等方式引进项目,对项目的投资密度、每亩产出、地方财政收入贡献、产值能耗、环境污染、产业契合度、科技含量等方面作出严格要求,最大可能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和企业财政贡献,降低企业能耗和环境污染,实现产业链纵向拉长与横向做粗,建成比较完备的产业链与产业集群。再次,要建立健全低端产业的企业退出机制,根据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针对不适宜发展的产业尤其是低端产业的企业,通过强迫退出、自然淘汰等方式使其逐步退出开发区。最后,开发区可以根据产业基础和本地资源优势,打造专业特色园区、产业配套园区,推进特色产业园区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标准化厂房建设,引导小微企业入驻特色园区。

三、优化要素供给,提高生产保障能力

在国内外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下,开发区要素支撑明显乏力。一是表现为开发区空间拓展与土地稀缺性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刚性需求缺口较大,开发空间严重受限。同时,还存在项目无法落地和企业圈地的结构性紧缺矛盾。二是表现为开发区融资过度依赖银行贷款,造成融资难、融资贵、融资规模总体较小,难以满足开发区持续增长的建设投资需求〔4〕。2014年9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强调指出,要逐步划清政府与企业的界限,明确剥离地方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功能,禁止新增政府债务。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幅逐步收窄的背景下,开发区现有融资规模很难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三是表现为开发区企业普遍存在用工难、用工荒问题,人员流动大,尤其缺乏熟练的技术工人。

开发区为破解发展要素瓶颈制约,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充分整合利用闲置土地资源,用足用好每一寸土地,引导中小企业租赁、购买标准化厂房,鼓励企业通过自建多层厂房、改建加层、厂区改造、内部用地整理、推广使用多层货架等途径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同时,还要逐步清理企业圈而未建、多占少用、投资强度不足的项目用地。其次,要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引导各类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等参与开发区建设。鼓励和支持园区企业上市融资,在企业间接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的形势下,企业通过上市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不但可以降低约10%的财务成本,还可以实现轻资产运营,最重要的是上市能够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畅通的融资渠道,促进企业裂变式发展。再次,要加快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开发区企业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破解企业用工难、用工荒问题。

四、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意识

调研发现,皖江城市带开发区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创新服务体系不完善,科技孵化器建设滞后,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发育不健全,金融、保险、法律、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没有配套建立起来,科技咨询、中介、服务、培训活动满足不了企业的科技创新需求,尚未形成从项目研发、孵化到产业化的完备的创新服务体系等。这些问题在全国各地开发区都普遍存在。比如,宣城的14个开发区只有宁国开发区和广德开发区建立了科技孵化器,但还未正常运行;全市没有一家专利事务所,都是由合肥、南京、杭州等外地的专利事务所来代为办理。对开发区的企业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大多数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以生产零部件为主,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叫得响的品牌,处于价值链底端。部分企业产学研用合作仅限于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个别专家教授就某个项目或单个产品进行合作,项目活动结束,产学研用活动则随之结束,政府、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四者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有的企业反映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搞项目是为了申报职称,不愿意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无法解决企业现实的生产技术难题,所以产学研用合作的积极性不是太高〔5〕。

开发区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可从以下方面努力:首先,要加快科技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创客空间的建设,形成功能配套、服务专业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孵化体系。同时,要大力引进和培育专利代理、技术咨询、技术评估、技术转移和技术培训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还要进一步规范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行为、服务标准和服务领域,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效率。其次,要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坚持“技术向企业流动、资金向企业倾斜、人才向企业集聚”的原则,依托龙头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加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长三角、珠三角乃至国外建立研发机构,打造与国内外先进水平接轨的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再次,企业内部要培育“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探索、鼓励冒尖”的创新文化,以此增强企业创新的主体意识,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制定,提高行业的话语权,打造成具有制造、研发、设计、营销能力,占居价值链两端的行业领军企业。最后,开发区要当好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红娘”,引导政产学研各方面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开展有效的产学研用活动。

五、深化产城融合,实现良性互动发展

开发区由于早期过分注重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缺乏对居住和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的统筹考虑,加上部分地段出现工业噪音、废气及废水排放等污染问题,因而难以就近布局住宅和高端生活服务设施,导致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卫生、交通、休闲、金融等服务设施严重不足,造成了普遍的“产城分割、职住分离”问题。因此企业员工流动性明显加快,年均用工成本以约10%的速度上升,限制了开发区城市功能的提升,所以“以产兴城、以城带产”的联动效应发挥不明显。

随着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开发区要坚持“城市发展以产业为支撑、产业发展以城市为依托,实现产城一体、融合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联动效应”的理念,大力推进公寓、公租房建设,搞好教育、医疗卫生、金融、商贸、通讯、邮政、休闲娱乐、警务等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开发区由单纯的生产区向功能齐备的产业新城转型,便于各类人才能够很好地适应开发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汪婷,汪时珍.皖江城市带开发区与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耦合研究——基于马芜铜宜主要开发区样本的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14原15援

〔2〕秦柳.长江经济带背景下皖江地区开发区转型发展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8):64原65援

〔3〕陈华彬.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的思考——以宣城市开发区为例〔J〕.铜陵学院学报,2010(4):41-43援

〔4〕张曦,雷平.《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实施效果评价〔J〕.山东社会科学,2012(12):71-74援

〔5〕王成吉,陈华彬,袁青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支撑体系研究〔J〕.理论建设,2015(1):58-61援

责任编辑梁华林

〔作者简介〕陈华彬(1974-),男,安徽固镇人,中共宣城市委党校综合教研室副教授。

〔基金项目〕安徽省委党校系统重点课题(QS201552)。

〔收稿日期〕2015-员2-09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6)01-0062-03

猜你喜欢

转型升级开发区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挤压还是带动:开发区FDI外溢对无开发区城市经济的影响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以南昌高新开发区为例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