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卡斯特罗走了我童年的记忆来了!

2016-02-17孙滢

中国机电工业 2016年12期
关键词:格瓦拉放电影阿尔巴尼亚

卡斯特罗走了我童年的记忆来了!

多少有点意外。

在我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听说卡斯特罗死了,我的心,小小地悸动了一下。

其实,我对卡斯特罗并不熟,甚至都谈不上有多少了解,但他的死,却牵动了我的神经,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我想起了“古巴糖”,我想起了“阿尔巴尼亚”,我还想起了……奇怪!怎么都是“红色记忆”啊。

说起古巴糖,我对它比对卡斯特罗熟。那是一种黄中泛红的糖,颗粒状的,俗称:沙糖。即便知道这些,我其实对“古巴糖”也不算太熟,只是听大人们说这种糖来自古巴,至于这种糖怎么吃,吃了是什么味道,也早记不得了。那时,我好像还不知道卡斯特罗,古巴在哪儿也不大清楚。我比较了解的,是阿尔巴尼亚——当然,按成年人的标准,也不算有多么了解。但对于一个生活在中国农村刚上小学的孩子,能知道欧洲还有一个人叫恩维尔•霍查,也算是了解了。其实,我对阿尔巴尼亚的了解,主要源自一部电影——《第八个是铜像》。这部电影的具体情节早忘了,但观看后沉重的心情,却可清晰回味。我记得,这部片子里有一个游击队员,他牺牲后人们为他铸了一个铜像送回家乡安放。对了,整个故事好像就是围绕着这个线条展开的。我还记得,这部电影好像用的是倒叙、闪回的手法,基调有点阴郁。至于是夏天还是秋天看的,实在是记不得了。不过,一定不是冬天。那时,东北农村放电影都是在大队部门前的空地上,冬天冷的厉害,不会放电影。

说起电影,坐在大队部门前的土地上,望着用两根铁杆撑起的银幕,我还看过反映越南人民抗美斗争的《南方怒火》、反映朝鲜人民解放前悲惨生活的《卖花姑娘》,反映抗美援朝的《渡江侦察记》……

有点扯远了,还是回到卡斯特罗吧。知道卡斯特罗,好像是上大学以后或者是工作以后的事,知道是知道了,但真没多少了解。其实,和他曾经的战友切•格瓦拉相比,卡斯特罗在年轻人中知名度好像并不高。如今,卡斯特罗已经辞世,是非功过自有后人研究、评价,用不着我费力劳神。

只是,看了一些对卡斯特罗的正反评价,我还是忍不住发问:我们真的了解卡斯特罗吗?或者换个问法,我们真的了解切•格瓦拉吗?我们了解的是他本人,还是我们愿意看到的象征性符号?

猜你喜欢

格瓦拉放电影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香蕉进口额大幅增长
“我要当一辈子乡村放映员”
“把他放心里”:古巴人的切·格瓦拉
我就看着不说话
他放映电影两万五千场 ,还收获了一份爱情
重走“格瓦拉之路”
教会学生“放电影”帮助掌握古诗词
阿尔巴尼亚申请加入欧盟
天上放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