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荣誉的缺憾

2016-02-16鲁先圣

前卫文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阿拉伯人居里夫人劳伦斯

鲁先圣

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其实,早在2011年9月,屠呦呦就获得了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当时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屠呦呦填补了华人十年未获此奖的空白,也成为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

当时,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就被海外的媒体报道称为“三无”科学家。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即使获得了拉斯克奖,她至今依然连院士都不是,数次申请都落选了。

这让我想起德国的哲学家康德,他是近现代哲学史上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但他只到47岁才成为哥尼斯堡大学的教授,此前也是数次申请而落选。而另一位大哲学家胡塞尔更甚,57岁还是哥廷根大学的编外讲师。这些人,就如法国伟大的文学家莫里哀死后,法兰西学院在提到这位终生未获得院士称号的大文豪时自责的:“他的荣誉中什么都不缺少,是我们的荣誉中有欠缺。”

几乎所有的人都十分看重荣誉,因为它是社会对一个人已经取得的成就或者品格的评价和奖赏。但是,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往往看重的是荣誉带来的名声和地位,以及由此延伸来的利益,甚至为了个人私利,沽名钓誉。

也有用另外的眼光看荣誉的人,他们的行动让荣誉二字变得圣洁而高贵。

居里夫人一生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她被几十家科学组织授予一百多个荣誉头衔。然而她从来不知道自己究竟获得了多少荣誉和奖项。她常说:在科学上我们应该注意事,而不应该注意人。

爱因斯坦非常了解居里夫人,他评价她说:在所有的著名人物里,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荣誉所腐蚀的人。

居里夫人的各种金质奖章拿回家以后总是随意地与孩子的玩具放在一起。就是那个常常把妈妈的金质奖章挂在胸前玩耍的叫伊蕾娜的孩子,后来成为世界知名的化学家,她步妈妈的后尘,在1935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在她领奖的时候,她发言说:这个奖章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佩戴过了,只不过那是妈妈的。她的这句话成为当年世界的美丽佳话。

并不在意荣誉的居里夫人,丝毫没有因为自己对于荣誉的轻慢而有损自己的光芒,反而让人平添了更多的景仰。

还有一个很在意荣誉同样赢得了人们的尊敬的人,他是英国人劳伦斯。

劳伦斯一生致力于帮助阿拉伯人摆脱殖民统治获得民族独立。他当时在英国军队担任高级职务,他率领英国军队帮助阿拉伯人摆脱了土耳其的统治,因而数次获得英国国王颁发的英雄勋章。他认为实现了自己帮助弱国独立获得自由的政治抱负。

但是后来,英国政客又迅速把阿拉伯变成了英国的附属国。劳伦斯感觉自己欺骗了阿拉伯人,至少是给政治骗子做了工具,于是他立即辞去自己在英国军队的所有职务,并回伦敦觐见国王,奉还历次颁发给自己的各种勋章荣誉。他说,看到这些荣誉,就感到羞耻和问心有愧,自己不愿意享受因为欺骗成功而得来的荣誉。在他看来,荣誉是圣洁的光环,是对自己人生追求的奖赏,容不得丝毫的玷污和邪恶。

他对荣誉的敬畏和在意,同居里夫人对荣誉的不在意,本质上异曲同工。荣誉在他们的面前,都不是势利的工具,更不是招摇撞骗的招牌。正因为如此,他们都赢得了人们的由衷崇敬。

我想,在这些人们面前,荣誉已经一文不值,或者正如法兰西学院的表示,是荣誉有了欠缺。

猜你喜欢

阿拉伯人居里夫人劳伦斯
你做得到吗
校有校规
从名言名句中看古代阿拉伯人的求知思想
居里夫人: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
还好他用的不是镰刀
科学奇女居里夫人
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吗
阿拉伯人商业活动与斯瓦希里语的传播
阿拉伯人的头巾
居里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