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6-02-16邓永军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师生员工规范学校

◆邓永军

(淄博技师学院)

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邓永军

(淄博技师学院)

校园文化是一个不断建设、反思和提高的长期的整体工程,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集中反映,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永久动力。建设好学校文化,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结合学校实际,阐明文化建设对于学校发展来说可谓任重而道远,特别是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自然会有“破”有“立”,勇于“破旧立新”,才能迎来学校文化建设的光辉前景。

学校 文化建设 思考

围绕“创建一流技师学院,打造技能教育品牌”的总体发展目标,学院领导把2012年确定为“校园文化建设年”。应该说,这是学院发展史上可喜可贺的大事情。校园文化是一个不断建设、反思和提高的长期的整体工程,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集中反映,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永久动力。它以学校群体成员为主体,是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共同创造生成的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及其行为规范的综合表现。建设好学校文化,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而作为一所具有50多年建校历史的老牌技术院校,我们也理应具有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要有精细、规范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持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系统。“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精细、规范的规章制度,合理规范师生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才能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学校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和创造意识,搭建教职工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平台,开辟并畅通民主管理的渠道,创造一个相互尊重的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同时,要创造法律法规学习的氛围和条件,引导教职工和广大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制意识,不断提高全校师生的法制素质,严格做到依法办学、信守承诺。特别是在制度实施过程中,要切实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建设好工会和教代会,凡属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关系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和举措都要征求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坚持校务公开,要进一步规范公开程序,提高公开质量,凡是涉及学校改革、发展、建设的重大决策,事关师生员工民主权利、切身利益、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的政策规定等事项原则上都应该公开;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原则,加强上下沟通,广开言路,建立起善纳良言的高效工作机制。

二、要夯实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和必要物质载体。作为向学生渗透教育影响的“隐性课程”,它具有滴水穿石的神奇力量。学校的校园环境要整洁、大方,设计和建设要形象鲜明、造型优美,校园建筑要保持风格的统一和协调,建筑中要设置具有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的图片、景点,使之既能展示学校的历史传统,又能创造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设置黑板报、橱窗、阅报栏、标语牌和广播等文化设施,同时要加强校园的绿化和美化,维护好校园的树木和绿地,保证校园四季长青。另外,还要规范学校形象标识,强化全校师生员工统一、规范、严肃地使用学校形象标识的意识,规范使用校名、校徽、校旗、校牌、校服,规范使用学校的各类指示牌、名片、办公用品、文化宣传材料、学校礼品等,规范校内建筑命名,逐步完善具有本校特点的形象标识体系。在此基础上,具备条件的学校还要加强校史的编撰和整理,建立学校校史陈列室,使其成为学校发展历程的见证,成为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开放的教育基地。

2009年7月,三校合并主校区迁至中心城区以来,学校统一了校名、校徽、校牌和校服,逐步形成了规范的学校形象标识体系;校园设施也有一定的变化,新装修了体育馆,宿舍楼前修建了小花园,食堂前面及学校正门内主道上的橱窗也时常更新,应该说这都是一些可喜的变化。这些小变化正一点一滴地构成向学生渗透教育的“隐性课程”,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身心成长。但是路面坑坑洼洼、操场破旧不堪、宿舍楼设施落后,大多还是十几年前的老面孔,显示出与学校日新月异发展前景的不和谐,亟需改善。

三、要丰富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学校要千方百计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也就是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实施“大教育观”。如果说,优雅和谐的校园环境是所谓教育生态环境的“硬件”的话,那么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包括办学理念、教风、学风等就是“软件”了,二者共同构成一种良好的学校氛围。这种氛围虽然无形,却有着一种滴水穿石的特别力量。犹如春天的“小雨”,虽然“细无声”,却点点滴滴渗透到了“大地”之中。生长在其上的万千物种,也就全部吸吮了雨之精华。正是有了良好的氛围,才有了学生规范的共性和鲜明的个性,才有了这学校与那学校的不同。

近几年,由学生处主导发起的“宿舍文化节”应该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一大亮点。对于人数众多的住校生来说,宿舍是其学校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宿舍卫生洁净、舍友间和睦相处以及融汇了各自的特长爱好而形成的极具个性化的宿舍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通过“宿舍文化节”活动的持续开展,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集体生活理念、倡导同学之间友爱互助的良好风气,有着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

同时还要深刻意识到,在精神文化建设这个框架里面,教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它体现着师生员工经过长期努力而积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与追求,是学校文化的精髓与灵魂。因此加强教师文化建设自然而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最主要的内容。而教师文化建设的重点就在于提升教师教育观念、规范教师教育行为、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1.提升教师教育观念

教育是一个来自内心召唤的职业,是人生最高尚的和最具责任心的行为。教师在教育行为中应表现出更少功利和表演,更多使命和奉献;更少察言观色,更多自我评价;更少行毁于随,更多业精于勤。教师不光是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关注社会。同时,每位老师对学校多年的发展历程所形成的学校文化,不仅要认识、理解,更要内化为能对个人实际的教育行为具有真实的指导意义的理念,从而使学校倡导的理念和价值观成为一种大家共同的自觉追求。教师要充分发挥自我资源的使用价值,并不断学习、提升和充实这份资源,促进自我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学校要精心设计并举行好教师入校仪式、优秀教职工表彰授奖仪式、离退休教师欢送仪式等。特别是评优评先要确保公正客观,找好典型,树立正气。

2.规范教师教育行为

教师的着装要符合职业的特点,以合体、庄重、高雅为标准。教师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要表现出应有的精神风貌、态度和气质,做到举止稳重、姿态端庄,让人感到老师的耐心、尊重和涵养;在课堂教学的管理过程中,教师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根本,在方法上注重学生内心的体验与感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倡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注重“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对问题解决的追求”,突出“对话与交流”。老师要做到能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唤醒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教法的选择和教学设计上,力求科学、严谨,多种方法交替运用;在板书和课件的使用上做到条理清晰、书写规范,能够展示出教师独特的个人魅力。

3.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教学研究是教师的一种重要的行为方式,主要体现在教研活动、各类教师研讨会、座谈会等活动中。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独立思考、各抒己见,进行不同观点的碰撞、比较和鉴别,营造一个自由、宽松、民主的文化氛围;备课组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营造一种教师之间研讨、合作与交流的氛围;各类研讨会、座谈会,营造学校“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文化氛围,赋予教师更多的责任和共同谋划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的机会。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让学识丰厚、业务精湛、综合能力强的教师担当学术带头人,鼓励其发挥专长,带动教师群体整体素质的有效提升。

应该说,文化建设对于学校发展来说可谓任重而道远。因而,它必须有延续性,不能朝令夕改;必须具有人文性,能真正深入人心;必须具有民主性,不武断不专横。特别是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自然会有“破”有“立”,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也正在于此,不合理的东西不管多么根深蒂固都要严格去除,只有这样才能迎来学校文化建设的光辉前景。

猜你喜欢

师生员工规范学校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校长管理要学会“望闻问切”
高校领导干部以群众路线为基础践行“三严三实”的长效机制研究
学校推介
关于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如何全面提高师生员工的道德素质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