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内容 拓展形式
——品德实践性活动实施策略探索

2016-02-15张建红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实践性品德资源

□张建红

整合内容 拓展形式
——品德实践性活动实施策略探索

□张建红

实践性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全面实施多元化教学目标的保证。学生的实践作业不应局限于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对学习内容的拓展与延伸。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去观察、思考、解释客观事物或现象,从而引导学生善于捕捉信息与交流信息,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实践性活动 整合 拓展 延伸

“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的实践性学习活动是一个由学科、活动、环境等教育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全面实施多元化教学目标的保证。学生的实践作业不应局限于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对学习内容的拓展与延伸。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去观察、思考、解释客观事物或现象,从而让学生善于捕捉信息与交流信息,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课程资源的整合利用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综合课程。它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尊重儿童的兴趣来开展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实践性活动。

(一)依托独特的地域资源

在课程资源建设上,要注重对环境与社会隐性资源的挖掘。如笔者所在区有一所太真乡中心小学,其地处山区,校园四周群山环绕,翠竹掩映,学生家庭主要收入多以毛竹种植为主。教师就依托学区内丰富的“竹资源”,把毛竹带进校园搬上品德课堂。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竹制品的打磨抛光处理。教室里的竹廊桥、畚箕、篮子、竹屋子、斗笠、筛子、道琴、鸟笼等都是学生亲手制作的,虽然看上去有些粗糙,但学生对竹制品制作却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品德教学中把毛竹资源转化成教育资源,一来丰富了学生的品德课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二来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激发了他们的乡情。

另外一所湖南镇中心小学,坐落在风光秀丽的衢江南部山区,毗邻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乌溪江湿地是高峡水库的典型代表,低山区库塘湿地、河流湿地的典型类型。栖息地面积辽阔,湿地植被较丰富,生物类群众多,据综合科学考察,有维管束植物1193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植物红豆杉、伯乐树2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榧树、毛红椿、香果树等7种。有湿地维管束植物93科254属369种,占浙江省湿地维管束植物种数的33.5%;有水生无脊椎动物51种、脊椎动物277种(占浙江省脊椎动物种数的27.9%),其中国家I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云豹、黑麂5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小天鹅、鸳鸯、大鲵、虎纹蛙、猕猴等18种,堪称浙西南的“物种基因库”。

依托这一独特的地域资源,就可以开展一系列实践性学习活动。例如“世界湿地日”“植树节”“爱鸟周”等科普宣教活动,让学生以行动来爱家乡,让学生在品德课堂中真正地成为家乡的小主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家乡的本土文化,享受幸福的童年。

(二)利用丰富的家长资源

品德课涉及历史、地理、人文、科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而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能够给教师提供的参考是非常有限的,困难也很多,仅从学校的角度是难以得到有效改善。此时,不妨整合一下家长资源。

广大的家长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他们对各自工作的领域有着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可以根据教材的设置,适时地邀请一些在相关领域专业知识丰富的家长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分享他们的专业知识与经验。这对学生来说是受益匪浅,对家长来说是人尽其才,对学校来说是资源整合,实乃一举三得。

如家长是交通警察,在讲到要遵守交通法规的时候,可以请身为交通警察的家长到课堂上来给学生讲相关的交通知识。因为他们是干这一行的,对相关的交通知识肯定比教师更丰富、更专业。无论是讲解、示范,都更准确、细致,更有说服力。由于是交警亲自来校上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积极性也会更高,自然教学效果比单纯的教师上课更佳。

再如教学《夏天,我们注意什么》一课时,完全可以请当医生的家长来学校给学生讲一讲“夏天怎样预防疾病”。由于他们身为医生,所以他们的讲解肯定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提高“品德与生活”课的实效性。

请家长参与品德课程的教学工作,不仅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学校品德课程教学“只说不练”“纸上谈兵”“资源单一”等窘况,更是能真切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品德课的实效性。所以只要教师心中有让家长成为教学活动合作者的意识,把家长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就能把教学活动真正从课堂延伸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生活的空间,实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有机结合,学校、社区、家长共同参与,真正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道德认识。

(三)借助充裕的假日资源

构建品德自主实践性学习活动课程,要充分利用节假日充裕的时间资源,同时也要遵循课程开发的科学理念,这样才能做到课程改革倡导的“扩展学习资源、拓展发展空间”。要确保活动的常态实施,必须强调对活动的过程性管理,笔者根据品德课程对活动的方式要求进行学校、年级(班级)、个体三个层面的分类,并提出实施要求,具体如下表。

学校、班级、个体活动载体与实施要求

活动主题的选择,遵循“近”“趣”“行”的原则。坚持做到三点:首先,把学生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作为选题的方向;其次,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去研究;最后,是要充分考虑低段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研究问题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时间等因素,确定内容的可操作性。下面是衢江区莲花小学开展的自主实践性学习活动主题方案。

①利用假期时间:结合春节假期,开展“大眼睛看世界”寻访家乡传统文化活动,如剪纸、插花等知识;结合暑期时间,“走进绿色军营”,到家乡葡萄园、西瓜园、蜜奶瓜园参观,体验采摘的乐趣,进行“基地小导游”活动。

②利用节日时间:结合植树节、三八妇女节,开展“校园环境我美化”“爱在春天里”等活动;结合“世界环境日”,实地考察,了解家乡养殖户废水排放、死猪处理情况,开展“美化生活·你我同行”活动;结合感恩日,开展“感恩于心,回报于行”活动。

二、活动形式的有机结合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特别是一些难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经验、常识等。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来搭建教学情境,借以让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中真正体会、了解品德规则等。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些具有童心、乐趣的生活情境为背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进而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一)在学习方式上,注重与品德学科综合性学习的联系

强调品德学科知识在自主实践学习活动中的综合运用,强调实践性学习能力在品德学科知识学习中的方法迁移,强调课程多元构成的综合、知识多元生成的综合、能力多元发展的综合,将品德学科知识学习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整合在一起。

(二)在展评方式上,注重评价的多样化与过程化

以工艺作品、研究文本等物化的形式展示学生实践性学习活动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注重评价的多样化和过程性,以激励、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看谁的发现多、看谁的方法多、看谁的收获多,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关注学生方法的多样、科学;关注学生过程的收获、思考。

(三)在课程资源建设上,注重对环境与社会隐性资源的挖掘

注重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充分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工艺作品。作品应建立在本土的学生生活源泉中,地方社会性特征鲜明,有利于学生对当地社会历史文化和经济生活获得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激发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实践性学习活动是真正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适合学生的天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为学生建立起有价值的生活秩序和生活方式。如果说每一位学生是一颗闪耀的珍珠,那么教师就是那根串起颗颗珍珠的丝线。如何串起这累累硕果,就需要学校和教师提供更多的广阔平台,以开放的形式,尊重学生的天性,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其中。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教研室 324000)

猜你喜欢

实践性品德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