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频率、动机与影响:大学生使用社会化媒体调查

2016-02-15董金权程秀仙舒美平余婷婷裴佳佳

安徽工程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社会化交叉

董金权,程秀仙,舒美平,余婷婷,裴佳佳

(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频率、动机与影响:大学生使用社会化媒体调查

董金权,程秀仙,舒美平,余婷婷,裴佳佳

(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将社会化媒体根据其形式、特点和功能归并为六大类.通过对在全国范围内抽取的943份有效大学生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呈现出大学生使用六大社会化媒体的频率与动机,并揭示了大学生人口统计学特征与其相关性,以及六大类社会化媒体对大学生的不同影响.为规范各类社会化媒体管理和引导、教育大学生正确使用社会化媒体提出分类化管理、差别式利用、针对性教育的方向和思路.

大学生;社会化媒体;影响

安东尼·梅菲尔德在电子书《What is Social Media》中最早将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定义为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最常见的基本形式主要有博客、维基、播客、论坛、社交网站和内容社区六种,具有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六大特征.近年来,社会化媒体超速发展,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也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与行为.世界排名前10位的网站中,有5个是社会化媒体[1],尤其以Face Book、Twitter、You Tube等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网站风靡全球.在国内,以微博、微信、百度贴吧、人人网、土豆网、百度百科等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的网民数量、网民使用社会化媒体的强度以及对社会化媒体的依赖性均在日益加深[2].据中国互联网巨头腾讯公布,旗下的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截止2015年9月30日达到6.50亿,比2014年同期增长39%[3].而大学生正是使用社会化媒体最多也是极易受其影响的群体之一,调查显示,仅就微博来说, 96.6%的大学生每半个月至少使用一次微博,90.2%的大学生每周至少使用一次微博,其中51.6%的大学生每天都在使用微博[4].基于此,尝试将社会化媒体具体形态归并为六大类,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呈现出大学生使用社会化媒体的种类偏好;并通过交叉分析,探讨大学生人口统计学特征与六类社会化媒体的使用频率、动机的相关性;揭示各类社会化媒体对大学生的不同影响;为规范社会化媒体管理,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正确使用社会化媒体提供方向和思路.

1 研究方法

1.1 问卷发收

采取问卷调查研究方法,主要是发送自填式问卷.抽取28所高校(包括985高校、211高校以及普通高等院校,涵盖全国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地区,如华东政法大学、福州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兰州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的930名大学生,通过寄送纸质问卷进行调查.另外,研究还通过问卷星辅以170份的网络在线问卷调查.收回问卷共966份,其中线下纸质问卷796份,线上问卷170份.有效问卷943份,其中线下纸质问卷773份,线上问卷170份,有效回收率约为86%.

1.2 概念操作化

(1)大学生.研究所指大学生特指在校在籍的全日制本科生,不包括专科生、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各类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学生.

(2)社会化媒体.参照对社会化媒体的定义,根据其特点、形式和功能,将社会化媒体操作化为六大类:自我展示类、自由讨论类、社会交往类、内容分享类、集体协作类、即时通讯类,每类对应其具体的媒体形态如表1所示.

表1 社会化媒体种类与形态

(3)社会化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将社会化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操作化为学习、身体健康状况、人际交往、生活方式、社会行为、价值观和心理层面六大维度.分别包括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控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体质;人际沟通、人际合作和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生活作息习惯、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参与公益活动、逃课、使用不文明语言、听信谣言;情感、金钱观、自信心、媒体依赖性、自我保护心理等指标.

1.3 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

在有效样本中,男生397人(42.1%),女生545人(57.8%),缺失值1;文科生535人(56.7%),理工科373人(39.6%),缺失值35;大一212人(22.5%),大二374人(39.7%),大三274人(29.1%),大四81人(8.6%),缺失值2;年龄最小值为17岁,最大值为26岁,众数为20岁,平均年龄为20.5岁,方差为2.058,标准差为1.434,缺失值18.

来自直辖市43人(4.6%),来自省会城市的有87人(9.2%),来自其他类型城市的有172人(18.2%),来自县城的有176人(18.7%),来自乡镇的有118人(12.5%),来自农村的有345人(36.6%),缺失2;受访者认为自己性格非常外向的有49人(5.2%),认为自己性格比较外向的有285人(30.2%),认为自己性格是中性的有377人(40.0%),认为自己性格比较内向的有220人(23.3%),认为自己性格非常内向的有11人(1.2%),缺失值1.

受访者每月生活费为501~1 000元的有438人(46.4%),351人(37.2%)为1 001~1 500元,78人(8.3%)是1 501元以上,67人(7.1%)是500元以下,缺失值9;每月所用的网络流量极大值为50 000兆,极小值为10兆,均值为765.42兆,众数为300兆,缺失值25;婚恋方面,397人(42.1%)从未恋爱过,280人(29.7%)现在未恋爱、但曾经恋爱过,246人(26.1%)正在恋爱中,另有5人已婚,缺失值15.

2 结果统计与分析

2.1 频率

(1)总体偏好:QQ和微信.无论从使用频率还是喜爱程度来看,排在前三位的均是腾讯QQ、QQ空间、微信.在六大类媒体中每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从“从不使用”到“经常使用”设置4个梯极,分值对应为1~4分.社会化媒体使用频率与喜爱程度均值分析表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使用频率最高的分别为腾讯QQ(3.627 7)、QQ空间(3.423 9)、微信(3.213 7),而后由高到低依次为百度百科(3.048 0)、优酷视频(2.940 7)、新浪微博(2.873 7)、百度贴吧(2.563 3)、酷我音乐(2.339 1)、今日头条(1.906 0)、人人网(1.905 1)及天涯社区(1.513 1).

同样,针对以上媒体,设置喜爱程度的1~6个等级,对应1~6分.排在前三位的依然是腾讯QQ (4.570 5)、QQ空间(4.266 7)、微信(4.159 9),而后依次为优酷视频(3.941 9)、百度百科(3.937 3)、新浪微博(3.771 1)、百度贴吧(3.403 3)、酷我音乐(3.270 6)、今日头条(2.728 6)、人人网(2.591 3)以及天涯社区(2.166 3).

由此研究发现,首先,QQ和微信因其较强的实用性及功能的全面性成为大学生中最常使用和最为喜爱的两类社会化媒体;其次,大学生对社会化媒体的喜爱程度与使用频率基本一致,细微的区别仅是使用频率排在第四位的百度百科,其在喜爱程度调查结果中落后了一位,排在了第五位.这是因为大学生使用百度百科并非全部出于兴趣,还有迫于各类需要搜索信息而被动使用.

表2 社会化媒体使用频率与喜爱程度均值分析表

(2)自我展示类:文科类女生高于理工类男生.群体的性别、专业与自我展示类社会化媒体的使用频率存在显著性差异.性别、专业与自我展示类媒体使用频率交叉表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女性群体和文科生群体使用自我展示类社会化媒体的频率分别高于男性群体和理工科生群体.文科生由于其专业的人文性特点,相对于理科生更为热衷于微博等自我展示类社会化媒体;而女生因其性格更为含蓄,相对于男生更愿意选择在网络虚拟社区进行自我展示.

表3 性别、专业与自我展示类媒体使用频率交叉表

另外,年级、户口、来自于不同类型的城市、是否是独生子女、每月生活费、家庭月收入和每月所用流量与自我展示类社会化媒体的使用频率也存在显著性差异,高年级、非农业户口、来自于城镇、独生子女、高生活费、高收入家庭、高数据流量群体分别高于低年级、农业户口群体、来自于农村、非独生子女、低生活费、低收入家庭、低数据流量群体.群体的恋爱状况、性格、恋爱时间与自我展示类社会化媒体的使用频率不存在显著性关系.

(3)自由讨论类:专业性别无差异,独生子女和非农群体受吸引.群体的性别、专业与自由讨论类媒体的使用频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群体的户口、是否是独生子女对于自由讨论类社会化媒体的使用频率存在显著性差异.性别、专业、户口、是否是独生子女与自由讨论类媒体使用频率交叉表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非农业户口的群体使用自由讨论类社会化媒体的频率远远高于农业户口群体,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群体.因此研究认为,非农业户口和独生子女的大学生群体更热衷于通过自由讨论类社会化媒体行使话语权利.

另外,来自于不同类型的城市、性格、每月生活费、恋爱时间、家庭月收入、来源地等与使用自由讨论类社会化媒体的频率也存在显著相关性;而大学生群体的恋爱状况、年级、年龄、每月所用流量对于自由讨论类社会化媒体的使用频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4)社会交往类:性别无差异,高年级文科生较活跃.性别、专业、年级与社会交往类媒体使用频率交叉表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群体的性别与使用社会交往类媒体的频率没有显著相关性.而群体的专业、年级与社会交往类社会化媒体的使用频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高年级和文科生使用社会交往类社会化媒体的频率分别高于低年级和理科生,这可能与高年级学生扩大社会交往的需要和文科生的人文特点及其相对轻松的学习任务有关.

表4 性别、专业、户口、是否是独生子女与自由讨论类媒体使用频率交叉表

表5 性别、专业、年级与社会交往类媒体使用频率交叉表

另外,户口、是否独生子女、来源地、恋爱状况、每月生活费、年龄、家庭月收入、每月所用流量与社会交往类媒体的使用频率也存在显著相关性.非农业户口、独生子女群体、高生活费、高收入家庭群体、高手机使用流量群体使用频率分别高于农业户口、非独生子女、低生活费、低收入家庭、低数量使用流量群体;正在恋爱中和已婚的被调查者高于现在未恋爱但曾经恋爱过的被调查者和从未恋爱过的被调查者.

(5)内容分享类:性别专业无影响,低年级非独生子女更偏爱.性别、专业、是否独生子女与内容分享类媒体使用频率分析如表6所示.由表6可知,群体是否是独生子女、年级与内容分享类社会化媒体的使用频率存在显著性差异.非独生子女使用内容分享类社会化媒体的频率高于独生子女.被调查者的年级越低,使用内容分享类社会化媒体的频率越高.

群体的性别、专业、户口、来自于不同类型的城市、恋爱状况、性格、每月生活费、恋爱时间、年龄、家庭月收入、每月所用流量与内容分享类社会化媒体的使用频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6)集体协作类:文科类女生高于理工类男生.性别、专业与集体协作类媒体使用频率交叉表如表7所示.由表7可知,群体的性别、专业对于集体协作类社会化媒体的使用频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使用集体协作类社会化媒体的频率高于男性,文科生高于理科生,这说明文科生和女生相对更热衷于通过集体协作类媒体搜索与学习生活相关的信息.

群体的年级、每月生活费、恋爱时间、年龄、家庭月收入、每月所用流量与集体协作类社会化媒体的使用频率均无显著性相关关系.

(7)即时通讯类:性别专业无影响,低年级农业户口及非独生子女较喜欢.部分人口统计学特征与即时通讯类媒体使用频率交叉表如表8所示.由表8可知,性别、专业与即时通讯类媒体的使用频率无显著性差异,年级、户口、是否是独生子女与即时通讯类社会化媒体的使用频率存在显著性差异.不仅如此,研究结果同时显示,年级越低的大学生使用即时通讯类社会化媒体的频率越高;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农业户口高于非农业户口.

表6 性别、专业、是否独生子女与内容分享类媒体使用频率分析

表7 性别、专业与集体协作类媒体使用频率交叉表

表8 部分人口统计学特征与即时通讯类媒体使用频率交叉表

另外,群体的恋爱状况、性格、恋爱时间、家庭月收入、每月所用流量与即时通讯类社会化媒体的使用频率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2 动机

(1)自我展示类:高年级男生重实用,低年级女生重情感.性别、年级与自我展示类媒体使用动机交叉表如表9所示.由表9可知,大学生使用自我展示类媒体动机排名前三依次是与好友保持沟通(68.2%)、娱乐(46.7%)、关注社会热点(33.7%).随后依次为寻找学习生活工作方面有用信息(31.3%)、记录自己生活动态(29.3%)、拓展交际圈(22.5%)、分享视频音乐或图片资料(18.0%)、追随大众(4.2%)、打发无聊时光(2.4%).将人口统计学与自我展示类媒体的使用动机交叉来看,高年级学生和男生使用自我展示类媒体相对于低年级和女生更带有工具性特征;而低年级学生和女生相对来说则更带有情感性特征.

由表9还可以看出,性别和获取有用信息、与好友保持沟通、娱乐、追随大众四个动机有显著性差异.相对而言,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获取学习生活工作方面的有用信息,女生则比男生更热衷于与好友家人保持沟通以及娱乐.研究表明男生使用此类媒体更带有工具理性,而女生则更具有情感性特征;年级则与关注社会热点、获取有用信息、保持沟通这些动机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通过此类媒体与好友保持沟通的兴趣逐年降低,而更多地是为了自身的实际需要.大三学生为了考研、考公务员、考编及各类考级考证的需要,更加关注社会热点,大四的学生由于撰写毕业论文以及面临就业的压力,更倾向于获取对学习工作等有用的信息.

表9 性别、年级与自我展示类媒体使用动机交叉表(单位:%)

另外,是否为独生子女和关注社会热点新闻、与朋友保持沟通两个动机有显著相关.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加关注社会热点;而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则更喜欢与好友保持沟通.专业性质、是否为农村户口者、成绩差异和使用自我展示类媒体动机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2)自由讨论类:独生男性群体显示存在感,非独生农业户口群体重视实用性.性别、是否独生、户口与自由讨论类媒体使用动机交叉表如表10所示.由表10可知,大学生使用自由讨论类媒体动机排名前三依次是获取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有用信息(59.0%)、关注社会热点(45.5%)、娱乐(39.3%).而后依次是表达自己的观点(24.3%)、与朋友保持沟通(21.4%)、拓展交际(17.2%)、记录生活动态(10.2%)、无聊(4.7%)、追随大众(4.3%).交叉来看,独生子女、男生、非农业户口者使用此类媒体分别相对于非独生子女、女生、农业户口者更带有一定的自我表现性特征,更有显示自我存在感的动机;而非独生子女和农业户口者则更带有工具性特征,显得更加实在.

由表10还可以看出,性别和记录自己的生活状态、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和方法、追随大众这些动机有显著性相关.男生比女生在使用该类媒体记录自己的生活状态、表达自己的观点、追随大众的倾向更明显;是否为独生子女和获取有用信息、表达观点两个动机显著性相关.独生子女相对于非独生子女更喜欢在自由讨论类媒体里表达观点,而非独生子女相对于独生子女更喜欢寻找学习、工作、生活方面的有用信息,显得更为实在;是否为农业户口者和关注社会热点、获取有用信息、记录自己的生活状态、表达观点这些动机存在显著性相关.农业户口者比非农业户口者更喜欢关注社会热点,寻找对学习、工作、生活有用的信息,记录自己的生活状态.

表10 性别、是否独生、户口与自由讨论类媒体使用动机交叉表(单位:%)

(3)社会交往类:大四求帮助,大二最无聊.年级与社会交往类媒体使用动机交叉表如表11所示.由表11可知,大学生使用社会交往类媒体动机排名前三的依次是娱乐(41.8%)、交友(认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36.5%)、获取有用信息(36.5%),而后依次是保持联系(30.2%)、表达观点(28.7%)、无聊(28.1%)、发布视频(22.9%)、求助(8.2%).交叉来看,年级和求助(寻求建议、关怀、帮助)、无聊这些动机存在显著性相关.大四学生因面临就业、考研等压力,使用该类媒体更倾向于寻求相关方面的帮助.研究还发现,大二学生因为无聊而使用交往类媒体的最多(37.1%),这或许是因为大二学生既已渐渐淡化了大一时的新鲜感,又尚未体会到大三大四时的学习和就业压力,因而打发更多的空闲无聊时光成为他们使用交往类媒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表11 年级与社会交往类媒体使用动机交叉表(单位:%)

(4)内容分享类:男生爱表现,女生图娱乐.性别、户口与社会交往类媒体动机分析表如表12所示.由表12可知,大学生使用内容分享类媒体主要是休闲娱乐(86.5%),然后依次是了解新闻资讯(38.0%)、查找学习视频资料(27.8%)与发布视频(6.7%).交叉来看,性别和纯属休闲娱乐、了解新闻资讯、发布自己制作的视频三个动机存在显著性差异;是否为农业户口者和分享自己制作的视频动机存在显著性相关;相对来说,男生和非农业户口者更有发布视频的表现性特征;女生比男生更持有休闲娱乐的动机.

表12 性别、户口与社会交往类媒体动机分析表(单位:%)

另外,年级、专业、是否为独生子女、成绩和使用内容分享类媒体动机无显著性差异.

(5)集体协作类:女生找答案,男生偏无聊.性别、是否独生与集体协作类媒体动机分析表如表13所示.由表13可知,大学生使用集体协作类媒体主要是为了查找信息以完成学习任务(75.1%),而后依次是浏览信息拓展知识面(63.0%)、娱乐(59.3%)、闲逛(12.0%)、从众(7.7%)和无聊(7.2%).交叉来看,性别和查找信息以完成学习任务、纯属无聊两个动机存在显著性差异;是否为独生子女和查找信息以完成学习任务存在显著性差异;非独生子女和女生倾向于查找答案等信息,以完成学习任务;男生使用此类媒体相对于女生更偏向于打发无聊时光.

表13 性别、是否独生与集体协作类媒体动机分析表(单位:%)

另外,年级、专业、成绩和使用集体协作类媒体动机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6)即时通讯类:高年级独生男性重实用,非独生女性图娱乐.部分人口统计学特征与即时通讯类媒体使用动机交叉表如表14所示.由表14可知,大学生使用即时通讯类媒体动机排名前三的依次是与家人好友保持联系(66.9%)、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生活与经验)(39.6%)、娱乐(36.6%);而后依次是交友(结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32.7%)、获取新闻信息(32.5%)、分享视频图片音乐(22.6%)、无聊(12.0%)、寻找帮助(11.0%).交叉来看,高年级学生、独生子女和男生相对于低年级、非独生子女和女生使用即时通讯类媒体更具有实用性特征;而非独生子女、女生和农业户口者则相对更带有情感性特征.

由表14还可以看出,性别和交友、获取信息、和家人好友保持联系、娱乐这些动机存在显著性相关;男生比女生更热衷于使用该类媒体结交朋友、获取信息.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和家人好友保持联系、娱乐和分享视频、图片、音乐等;是否为农业户口者和娱乐动机有显著性相关,农业户口者更加喜欢通过使用该类媒体获得娱乐;是否为独生子女和获取信息、娱乐呈显著性相关.独生子女更加喜欢关注新闻、事实,非独生子女更倾向于通过该类媒体达到娱乐效果;年级和获取信息、和家人好友保持互动、联系三个动机有显著性差异.随着年级的增长,考研考公务员考编制的需要和就业的压力,使用该类媒体越来越倾向于获取相关信息,和家人好友的联系越来越少.

2.3 社会化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1)自我展示类和即时通讯类:利多弊少.自我展示类媒体和即时通讯类媒体的使用频率与其影响交叉表如表15所示.由表15可知,自我展示类媒体的使用频率与熬夜的可能性、参加公益活动的可能性、逃课的可能性、不使用带来的失落感、与现实朋友关系的亲近性等呈正相关;对学习的敷衍程度、对悲剧性事件的麻木性、金钱重要性的认同程度呈负相关;与其他变量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表明使用自我展示类社会化媒体对于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公益行为、同情心、金钱价值观、人际关系等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对生活规律(熬夜)、上课积极性会产生消极影响,并在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的媒介依赖.但总体来说,还是利多弊少.

由表15还可以看出,即时通讯类媒体的使用频率与大学生熬夜的可能性呈正相关;与对学习的敷衍程度、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可能性、逃课的可能性、对悲剧事件的麻木性呈负相关;与其他变量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表明使用即时通讯类社会化媒体对于大学生的生活规律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对大学生的学习态度、运动习惯、上课的积极性、同情心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总的来说,也是利多弊少.

表14 部分人口统计学特征与即时通讯类媒体使用动机交叉表(单位:%)

表15 自我展示类媒体和即时通讯类媒体的使用频率与其影响交叉表

(2)内容分享类和社会交往类:弊多利少.内容分享类媒体和社会交往类媒体的使用频率与其影响交叉表如表16所示.由表16可知,内容分享类媒体的使用频率与大学生偏爱速食的可能性、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可能性、参加公益活动的可能性、使用不文明语言的可能性、逃课的可能性、与现实好友关系的亲近性呈正相关;与其他变量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表明使用内容分享类社会化媒体对于大学生的饮食习惯、运动习惯、文明素养、上课的积极性均产生了消极作用;对大学生的公益行为、人际关系均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总体来说,弊多利少.

由表16还可以看出,社会交往类媒体的使用频率与大学生偏爱速食的可能性、参加公益活动的可能性、使用不文明语言的可能性、逃课的可能性、对悲剧事件的麻木性、金钱重要性的认同程度、与现实好友关系的亲近性呈正相关;与其他变量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表明使用社会交往类社会化媒体对于大学生的饮食习惯、文明素养、上课积极性、同情心、金钱价值观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极作用;对大学生的公益行为、人际关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总体来说,也是弊多利少.

表16 内容分享类媒体和社会交往类媒体的使用频率与其影响交叉表

(3)集体协作类:作用不明显.集体协作类媒体的使用频率与影响交叉表如表17所示.由表17可知,集体协作类媒体的使用频率与大学生对学习的敷衍程度呈负相关关系,与其他变量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表明使用集体协作类社会化媒体对于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总体来说,对大学生的影响不明显.

表17 集体协作类媒体的使用频率与影响交叉表

(4)自由讨论类:危害最大.集体协作类媒体的使用频率与影响交叉表如表18所示.由表18可知,自由讨论类媒体的使用频率与大学生直接运用百度搜索答案的可能性、对学习的敷衍程度、熬夜的可能性、偏爱速食的可能性、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可能性、参加公益活动的可能性、使用不文明语言的可能性、听信谣言的可能性、体质差、对悲剧事件的麻木性、金钱重要性的认同程度呈正相关;与其他变量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这表明,自由讨论类社会化媒体对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生活规律、饮食习惯、运动习惯、文明素养、理性对待谣言、身体素质、同情心、金钱价值观均产生了消极影响;只是对大学生的公益行为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可见,自由讨论类社会化媒体的危害最大.

表18 集体协作类媒体的使用频率与影响交叉表

3 小结和建议

调查研究呈现了大学生使用社会化媒体频率、动机的大致概貌,揭示了不同人口背景的大学生对各类社会化媒体的不同使用动机和使用偏好,发现了不同种类的社会化媒体对大学生既有某些方面共同的影响,形成共震作用,又有许多方面不同的影响,形成了分散效应.这些为规范社会化媒体的管理,发挥社会化媒体的积极作用以及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正确使用社会化媒体提出一个重要的方向和思路,即分类化管理、差别式利用、针对性教育.

其一,分类化管理.以各类在线视频形式存在的内容分享类社会化媒体和以各类交友类网站形态存在的社会交往类社会化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弊多利少,应是规范和管理的重点目标媒体.而以各类论坛形态存在的自由讨论类社会化媒体是对大学生危害最大的一类社会化媒体,是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及社会力量规范、管理的重中之重;非农业户口和独生子女群体的大学生更倾向于自由讨论类媒体,因而是教育和监控的重点群体.自我展示类、自由讨论类、即时通讯类这三类媒体对大学生的生活规律都产生了消极作用.这要求一方面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另一方面也建议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力量对网络开放时间实行必要限制.

其二,差别式利用.研究表明,自我展示类、自由讨论类、社会交往类、内容分享类这四类媒体对大学生的公益行为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说明这些社会化媒体是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重要平台,应在社会化媒体时代充分利用这些媒体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与公益活动.

其三,针对性教育.不同人口统计学背景的大学生使用社会化媒体有不同的动机和偏好,所以在动机引导和媒体使用倾向方面,要结合大学生的不同性别、专业、年级、户口、是否独生、来源地等人口背景开展针对性的教育.而自由讨论类、社会交往类这两类媒体都对大学生的金钱价值观产生了消极作用;自由讨论类、社会交往类、内容分享类这三类媒体对大学生的文明素养都产生了消极作用;自由讨论类、社会交往类、内容分享类这三类媒体对大学生的饮食习惯都产生了消极作用.这为开展相应的教育指明了重点所在.

[1] 王明会,丁焰,白良.社会化媒体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分析[J].信息通信技术,2011(5):5.

[2] 张茜.社会环境视角下的受众媒介依赖影响因素探究——以社会化媒体“知乎”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5(15):193.

[3] 腾讯公司.腾讯公布2015年第三季度财报[EB/OL].[2015-11-10].http://www.ctsbw.com/article-606.html.

[4] 彭晶.大学生使用微博的行为分析及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6):126-128.

Frequency,Motivation and Influence: Survey of Using Social Media of College Students

DONG Jin-quan,CHENG Xiu-xian,SHU Mei-ping, YU Ting-ting,PEI Jia-jia

(College of Humanities,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

The social media,according to the form,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fall into six categories.Based on the 943 valid sampl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nationwide to carry out empirical analysis,the university students'frequency and motivation of using six social media,are brought forward,which reveals that the students'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correlation.Meanwhile,the six categories of social media also have different influence on the university students,which is of significance to social media management,guidance and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have correct use of social media.The methods for classfied management,differential utilization and individual education are presented.

college students;social media;influence

G206

A

1672-2477(2016)06-0018-11

2015-10-0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资助项目(14YJC840003)

董金权(1976-),男,安徽怀宁人,教授,硕士.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社会化交叉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连数
连一连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