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位势主导下的知识状态演化机理研究
——以河南长垣起重机械知识网络为例

2016-02-15

现代情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位势起重机械结点

王 斌

(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网络位势主导下的知识状态演化机理研究
——以河南长垣起重机械知识网络为例

王 斌

(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运用网络位势理论、知识状态理论的分析方法,提出知识网络中知识状态演变机理问题。认为在关系位势和结构位势主导下,整合架构能力和知识存量水平对知识状态产生影响,并以此构建知识状态演变机理模型。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在不同网络位势作用下,知识状态呈现出离散型——收敛型——更高级离散型3个阶段的演化趋势。

知识状态;网络位势;整合架构;知识存量水平

目前,许多企业正通过对外部知识的搜寻、吸收和应用以提升其核心能力。知识网络已经成为知识经济迅猛发展背景下的一种崭新的组织形式[1]。知识网络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Das和Teng[2]阐述了知识网络的定义,即主体间的组织结构关系,这些主体具有共同的目标,且嵌入在集体的与系统的知识中。其后的很多学者对知识网络进行了大量研究,Kogut[3]为知识网络是由结点之间,通过知识发送、接受、融合等知识转移环节,基于一定的价值链构成的网状系统;Maura[4]从治理规范角度,认为知识网络旨在确定每个成员的义务与责任规则,这些规则界定了集体活动的领域。

目前对知识网络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结点主体构成及其治理机制方面[4-5]。而对于网络中知识所呈现出的各种状态并没有做深入的研究,同时缺乏对不同网络位势主导作用下的知识状态演变机理的探讨。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基于企业主体之间的网络位势,本文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提出不同网络位势中,整合架构能力和知识存量水平对知识状态演化的影响作用,为构建知识网络提供了具有实践性的指导建议。

1 知识状态

Jackson[6]定义了知识状态为知识在网络中的存在形式及发展态势。根据知识在网络中的存在形式的变化,可将知识状态分为收敛型和离散型。收敛型知识状态和离散型知识状态交替出现在知识网络中,离散型知识可以规范和调整知识网络中知识的结构,补充和完善知识网络中现有的收敛型知识不足,促进知识网络的发展。

1.1 收敛型

结构位势主导下的知识网络通常是以中心式的结构而存在,即具有较高的网络中心度。作为网络的中心,核心结点通过技术、中间产品等联结与网络内的大多数结点建立集团化组织,从而减小知识势差[7]。收敛型知识状态可分为认知性收敛和功能性收敛。

1.1.1 认知性收敛

核心结点因其自身强劲的技术创新、对市场发展的高度敏感以及与外部强大的网络联系,成为了网络内知识转移的源泉。核心结点可以促使其他结点培养知识模仿、跟进等素质水平,实现知识的转移,并带动整个网络知识存量水平的增长,使网络整体知识存量趋于相似的水平。

1.1.2 功能性收敛

相互依赖的网络一方面是推动网络整体知识存量的增长,但另一方面,徐绪松[8]研究发现由于环境动荡可能使知识网络僵化失去弹性,与其他网络相比,对外界动荡的反应能力变得迟缓,出现网络知识存量的自闭性结构与路径依赖,导致网络知识的“锁定”状态。

1.2 离散型

离散型知识状态表示知识在网络中的分散状态[9]。离散型知识状态可分为自发性离散和探索性离散。

1.2.1 自发性离散

网络自组织耗散特性使结点处在非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结点成员之间的知识创新资源转移依赖于长期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协同创新关系。张可军[9]认为网络结点在与外部联系的过程中,呈现出开放性特征,知识呈现离散状态。1.2.2 探索性离散

伴随着知识网络整体知识存量水平拓展到一定程度时,通常在知识存量深度上需要进行探索性的突变。这种探索性离散的知识状态形成原因是部分结点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淘汰并转变旧的技术与知识,使之成为具有重大改变的新技术或知识[10],形成自觉的创新素质。

2 知识状态的影响因素

收敛型和离散型知识状态中,结点所拥有的网络关系及其在关系结构化分布中占据的位置是不同的,这主要是由网络位势决定的,并由此带动知识整合架构能力和知识存量水平对知识状态的形成产生作用。因此,知识状态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网络位势、整合架构能力和知识存量水平。

2.1 网络位势

网络位势理论来源于物理学,是组织中各种知识聚集并经过组合优化后形成的势能[11]。刘闲月等[12]认为结点在集群企业中的地位决定着其获取知识的数量和质量,这种地位即是结点的集群企业位势。知识网络的位势可分为关系位势和结构位势。在知识网络中,有可能两种位势交替出现,也可能同时出现,但在某一时期,往往以某种位势为主。

2.1.1 关系位势及其影响因素

关系位势来自于企业自身与外部关系的丰富性及关系自身的质量,对关系位势的探讨,许多学者分别从信任、沟通频度等角度展开研究。

第一,信任。信任有助于知识网络成员间建立各种良好协作关系,使网络结点拥有较高的关系位势。Chan和Liebowitz[13]将信任划分可分为3个阶段:①尝试性信任阶段。该阶段是一些具有相似经历或文化的结点聚集在一起,对彼此进行初步认知,为信任的发展做准备。②维持性信任阶段。该阶段知识网络结点各方通过进一步的交流,建立起对各方能力、知识基础的认可。③延续性信任阶段。知识网络结点间达成了多方面的统一认识,通过声誉传递机制或重复合作得以延续。

第二,沟通频率。Musiolik等[10]认为在知识演化过程中,沟通管理不依靠强制性控制手段或规章制度,而将沟通交流逐渐渗透到知识演化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将知识网络管理的关注点从网络结点的工作内容转向其情感,从而提升网络凝聚力,形成较为有利的网络关系位势。

2.1.2 结构位势及其影响因素

结构位势指个体结点占据了网络中的关键位置,以此获得异质性的稀缺知识,并且可以控制知识的分配。结构位势主导下的集群网络具有闭合系统的某些功能,更易发展共同的行为模式,使知识产生聚集效应。结构位势可从网络中心性和网络权利两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网络中心性。郑展[14]将知识网络结构可分为市场型网络结构和中心型网络结构。市场型网络结构是由众多中小企业结点组成的企业间关系,而中心型网络结构是以核心结点企业为中心众多中小企业为外围而形成的网络关系。有研究者发现,网络中结点之间的联结并非一个随机的过程,结点会倾向于与技术先进、社会声望高的结点建立连接[13]。因此,本文所探讨的网络结构是以中心型网络结构为研究对象。

第二,网络权力。从权利机制来看,知识网络权利表现为3个方面:①知识权力。Corsaro等[15]认为知识权力的产生是核心结点在对知识的获取、转移、分享、创新活动中,对知识接受者所产生的知识配置影响力。②位置权力。Maura[4]从约束机制角度分析了高中心度的核心结点可以通过权力和威望对其他结点的非合作行为进行约束,成员结点在知识转移中服从核心企业的指令与安排。③感召权力。感召权力是核心结点的自身的魅力使得其他结点对于核心结点产生的一种认同感以及从属性,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网络权力。

2.2 整合架构能力

知识的整合架构过程可分为分解阶段、解码阶段、整合阶段和架构阶段:①分解阶段。该阶段结点在理解新知识价值的基础上,将其拆分为有可能加以利用的碎片知识。②解码阶段。知识接受者清晰获取、准确掌握所传递信息,以便能够与外部知识处于同一平台上。③整合阶段。知识接收方必须将获取的新知识与过去所积累的知识加以整合,包含对组织成员过去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进行修正。④架构阶段。网络结点理解并应用传输进来的知识,进而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把所获得的知识架构起来,通过设计战略和组织结构来控制知识。

整合架构能力的获得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15],表现为通过不断对知识进行“改造”或变革,知识接受者形成组织内的隐性知识,在更大程度上提升自身知识存量水平,从而带动知识网络的整体升级。

2.3 知识存量水平

知识存量水平是指特定时点某个组织的知识总量,是依附于组织内部人员、设备和组织结构中的所有知识的总和,是组织在运行过程中的知识积累。学者们对知识存量水平的研究主要从其动态性进行的[16]。知识存量水平动态性表现为数量和质量的增加。①知识存量数量。在知识网络中,结点开发出跨专业或跨行业的新产品和提供新的服务,扩大了知识存量的广度。②知识存量质量。Majchrzak和Philip[17]认为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结点对接受到的知识进行整理、整合、编码和应用,创造出更有深度的隐性知识。因此,知识网络的运行过程,也是一个结点和网络整体知识存量质量不断提高、知识效益持续扩大的过程。

3 知识状态演变模型构建

根据以上论述,在不同网络位势的主导下,网络结点通过对知识进行整合、架构,从而改变知识存量水平,使知识状态在网络中呈现不同阶段的交替变化。据此,本文构建了“网络位势——整合架构能力——知识存量水平——知识状态”的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3.1 离散型知识状态阶段(关系位势主导下)

关系位势主导下的知识网络,结点间具有较高的信任度。在相互信赖、开放的气氛下,可降低网络内的机会主义行为。强关系位势有利于培养成员之间的默契度,容易获得知识,最终通过整合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积累,在组织内部进行知识结构的重构,完成初步知识创新。因此,关系位势主导中,在整合架构能力的调节作用下,网络结点自身知识存量水平得以提升,从而获得一定的创新型知识存量,知识状态处于离散型阶段。

3.2 收敛型知识状态阶段(结构位势主导下)

结构位势主导下的知识网络,核心企业作为领导者和协调者,在整个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将技术、信息等各类知识性要素在网络内聚集和进行高效配置,使内外优势资源在合作竞争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极和创新场,实现知识的聚合聚变效应。在一定时期内结构位势促进了网络整体知识存量的增长。但是,随时间推进,关系冗余、知识重叠增多,由此产生的锁定观念会将外界成员排除在外,形成“知识免疫”。尤其是核心企业自身对分工网络的控制力,要求其他中小结点接受一些特殊形式的超市场契约的条款,这将对其他结点产生强烈的行为规范一致压力,结点更关注于模仿、跟进素质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对知识的整合和架构,影响了个体知识的创新。因此,结构位势中,当结点无法跨越整合架构能力界限值时,知识存量的增长仅限于网络内部,知识状态处于收敛型阶段。

3.3 更高级离散型知识状态阶段(关系位势主导下)

当新的知识存量收敛于网络内部,并最终达到知识网络的效率边界时,知识网络也由此达到了成长的极限。在自组织耗散原理作用下,部分网络结点会利用正式或非正式关系,将隐性知识进行再次整合架构,形成更高层次的离散型知识状态阶段。因此,在关系位势和结构位势的主导作用下,知识状态呈现出离散——收敛——更高级离散交替变更的3个阶段,推动了知识网络的发展。

图1 基于网络位势的知识状态演化模型

4 案例分析

河南省长垣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处于中原腹地、黄河西岸的长垣,在没有矿产资源,周边没有大型钢铁企业的情况下,却建立了闻名全国的起重机械产业,形成了庞大起重机械网络群。目前长垣起重装备制造业拥有整机生产企业133家,配套生产企业1 200多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2008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中小吨位起重机销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起重机械生产基地。长垣起重机械知识网络经历了关系位势——结构位势——关系位势主导下的发展过程,使知识状态呈现出离散型——收敛型——更高级离散型阶段的演化。

4.1 离散型知识状态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

长垣起重机行业来自于修锅、修盆等修理匠的游街串村活动中。以韩宪保为代表的一批村民在进行零配件的日常维修、加工活动中,发现维修千斤顶、起重机,仿制电动葫芦可以得到可观的利润,于是建起了一家家手工作坊。这些起步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工厂,店铺规模小,同村亲戚朋友之间的信任及日常交流,带动了更多配套工厂、店铺的出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多依赖于关系位势,多为粗加工技术知识,并分散于各个作坊中,呈低级离散型知识状态。

4.2 收敛型知识状态阶段(2000-2007年)

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企业,由作坊生产开始发展成为管理规范的大企业,拥有了统一的质量标准,当时,取得国家生产许可证和安全许可证的企业有31家。这一阶段,韩宪保建立的卫华集团成为中国起重行业的龙头企业。2000年以前卫华仅能生产30吨以下的中小型起重机械,而现在具备了问鼎600吨以上的大型起重机的实力,且在半自动垃圾吊、冶金起重机、水电起重机、架桥机等特种起重机的制造领域实现了巨大突破。在卫华集团的带动下,2002年长垣县拥有起重机生产企业78家,配件生产企业近900家,起重机产品达到10大系列200多个型号,年产起重机60万台,起重机配件160万台(套),在全国各地设有2000多个销售网点,产品已经出口到了亚洲、欧洲、非洲等地。

2003年长垣县政府开启了长垣起重工业园的建设,聘请国内起重行业知名专家、教授25人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为工业园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形成了长垣起重机械知识网络。该阶段,长垣起重机械知识网络以卫华集团和河南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为核心企业,在网络结构位势主导下,形成了长垣制造模式。网络中各中小企业的技术含量、产品档次均得到提升,但整合架构能力不强,仍属于模仿跟进,知识在网络中呈收敛型状态。

4.3 高级离散型知识状态阶段(2008年-至今)

经历了知识状态的离散和收敛,长垣起重机械知识网络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竞争优势。为占领技术领域制高点,除了卫华等核心企业继续技术创新外,一些中型企业也纷纷追赶,突破原有的网络思维模式,与科研院所建立密切的关系,它们先后和中科院、清华大学、河南机械设计研究院等30多家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形成了关系位势主导下的知识网络。同时,拥有国家级产品检测中心1个、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1个,建立各类技术研发中心68个,拥有专利200多项,知识的整合架构能力得到提高。

2008年河南省东风起重机械有限公司取得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及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2009年河南豫中起重集团有限公司由公司开发研制的32吨地铁盾构工程门式起重机被评为河南省高新技术产品,并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开发研制的BZ型柱式悬臂起重机,填补了河南省的一项空白;2010年河南重工起重机有限公司以先进的起重机焊接技术、机加工能力和热处理能力,制造出造船用的200吨门式起重机,跨度78米,总高度50米,可以经受高温、高湿和台风等恶劣气候的考验。公司生产的集装箱龙门起重机,不但有先进的防碰撞测距报警仪,还装备有国内先进的防摇摆装置,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能。该阶段涌现出了大量知识创新的企业,通过与先进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互动,它们的知识存量增长获得极大地增长,知识出呈现更高级的离散状态。如图2所示。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理论和案例分析,围绕着知识网络中知识状态演变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①根据网络位势理论,将知识网络分为关系位势和结构位势。关系位势表现为网络结点间在信任、沟通等方面的关联位置;结构位势表示网络中心度以及网络权力规则的运用情况;②在网络中知识状态呈现出收敛型和离散型。收敛型知识状态反映了知识在网络中的集中化趋势,离散型知识状态反映了知识的创新性程度;③关系位势能增强整合架构能力,结点知识存量增长水平较高,知识状态呈离散型;在结构位势主导作用下,结点整合架构能力相对较低,结点个体知识存量水平较低,知识呈收敛型状态。因此,在两种网络位势的交替主导下,随着整合架构能力和知识存量水平的变化,知识状态呈现出离散型——收敛型——更高级离散型3个阶段的演化过程。

该演变模型对于我国企业在构建知识网络的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首先,企业要积极搭建知识创新和学习网络,规划企业与不同知识源的联系广度与强度,发展与网络动态性和开放性相适应的合作关系;其次,培养知识整合架构能力,通过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维护等各环节,寻求隐形知识在企业内部转移的有效路径;最后,通过产业重组和流程重组,使中小企业由核心企业的配套商,转变为专注于核心价值模块开发的制造商,进入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区,从宏观上重新定位,形成新的架构模式,从而大幅度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仅假设在知识网络中,有可能两种位势交替出现,且在某一时期往往以某种网络位势为主。但从实际情况看,知识网络位势的变化更加复杂,可能出现两种位势同时主导、强势的情况;同时本文仅对长垣起重机械知识网络进行描述性分析,缺乏大样本定量分析。因此,对于以上存在的不足,还需要后续进一步研究。

图2 长垣起重机械知识网络的知识状态演变

[1]Capaldo A.Network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the leveraging of a dual network as a distinctive relational capabilit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585-608.

[2]Das,T.K.and Teng,B.Instabilities of strategic alliance:An internal tensions perspective[J].Organization Science,2000,(11):77-101.

[3]Kogut,Bruc.The network as knowledge:generative rules and the emergence of structur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1):405-425.

[4]Maura Soekijad.Condi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 in competitive alliances[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4,21(5):578-587.

[5]Bonner,J.M.,Daekwan Kim.Self-perceived strategic network identify and its effects on market performance in alliance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5,58:1371-1380.

[6]Jackson M O.A Survey of models of network formation:stability and efficienc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11-57.

[7]Rank O N.Formal structures and informal networks:structural analysis in organization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8,24(2):146-161.

[8]徐绪松.复杂科学管理(第一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9]张可军.基于知识离散性的团队知识整合阶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6):124-128.

[10]Musiolik J,Markard J,Hekkert M.Network and network resources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Toward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ystem building[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2,79(6):1032-1048.

[11]蔡西阳,张文杰.企业位势理论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8,(8):32-35.

[12]刘闲月,林峰,孙锐.网络位势对集群企业知识扩散与创新的影响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6):90-95.

[13]Chan K,Liebowitz J.The synergy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knowledge mapp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Decision Making,2006,7(1):19-35.

[14]郑展.知识流动与区域创新网络(第一版)[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15]Corsaro D,Ramos C,Henneberg S C et al.The impact of network configurations on value constellations in business markets—The case of an innovation network[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2,41(1):54-67.

[16]Ciabuschi F,Dellestrand H,Kappen P.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mechanisms in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transfer process[J].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2011,51:129-155.

[17]Majchrzak A,Philip H B.Transcending Knowledge Differences in Cross-Functional Team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 Science,2012,23(4):951-970.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Knowledge States Led by Network Potential——From the Case Study of Henan Changyuan Crane Machine Knowledge Network

Wang Bin
(Management School,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450001,China)

Analyzing from the theories of network potential and knowledge state,the article proposed the issue of evolution mechanism of knowledge states in knowledge network.It considered that the model of evolution mechanism of knowledge states is build up with the influence of integrated architecture ability and knowledge stock level led by relationship and structure network potential,By case study,knowledge states appear evolutional trend of three stages along with discrete type-convergent type-advanced discrete types under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knowledge potentials.

knowledge state;knowledge potential;integrated architecture ability;knowledge stock level

10.3969/j.issn.1008-0821.2016.01.008

G203

A

1008-0821(2016)01-0040-05

2015-10-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本体的产品协同设计知识服务研究”(项目编号:71001034)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 斌(1971-),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知识管理、技术创新。发表论文16篇。

猜你喜欢

位势起重机械结点
含Hardy位势的非线性Schrödinger-Poisson方程正规化解的多重性
一类带强制位势的p-Laplace特征值问题
起重机械安全监管问题及应对
起重机械检验常见问题及处置
基于低压供电系统防护特性的起重机械接地要求探讨
Ladyzhenskaya流体力学方程组的确定模与确定结点个数估计
含变号位势的ρ-Kirchhoff型方程组无穷多个高能量解的存在性
含位势的非线性双调和方程解的存在性
基于Raspberry PI为结点的天气云测量网络实现
基于DHT全分布式P2P-SIP网络电话稳定性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