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墨子》在汉语史研究中的语料价值

2016-02-15张萍

枣庄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词汇化墨子

张萍

(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 200444)



《墨子》在汉语史研究中的语料价值

张萍

(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

[摘要]《墨子》中保留了多种特殊的句式,如“以……以为”、“何故之以”、“有NP所以VP者”等,它们能够为汉语史语法、词汇研究提供例证及启示;同时,“以为”、“是以”、“然而”等双音词形成或成熟于《墨子》时期,表明《墨子》语料在汉语双音词词汇化研究中具有特殊的时代标志性价值。《墨子》文本在汉语史研究中具有重要语料价值,值得重视。

[关键词]《墨子》;语料价值;特殊句式;汉语史;词汇化

《墨子》一书是研究墨家思想最为重要的文献资料,墨学在众多领域的价值也随着墨学研究的深入得到很好的揭示。其实《墨子》一书除了这些重要的墨学思想价值外,还有着重要的语言学价值,其语言现象能为汉语史研究提供极为重要的语料佐证。然因其篇章内容较为复杂,夹有后人伪书成分,故在汉语史研究中较少将其文本纳入考察范围,其价值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台湾学者謝德三提出:“《墨子》一书文词亦足资代表战国之世虚词运用之特性。”[1](P3)我们对《墨子》虚词“以”的用法做了细致考察,结合多年来对相关语言现象的思考,发现《墨子》语料对于汉语史语法、词汇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姑以我们研究中发现的一些特殊语言现象和得出的特殊结论为例,借此一窥《墨子》语料的特殊价值。

一、“以……以为”结构

(1)若以众之耳目之请(情),以为不足信也,不以断疑,不识若昔者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足以为法乎?(《墨子·明鬼下》)

(2)既以天之意以为不可不慎已,然则天之将何欲何憎?(《墨子·天志中》)

在上古汉语中,“以……为”句式是表达意谓语意最主要的方式,《墨子》上述例子中的“以……以为”所处的语境,与“以……为”相同,完全可以用“以……为”替换。与“以……为”的高频见用不同,“以……以为”在古汉语典籍中极为罕见。此外,“以……以为”在形式上似有重复赘余之嫌。基于这些因素,《墨子》中的“以……以为”形式多被视为“以……为”结构多了一个“以”,如谢德三谈及《墨子》中“以……为”结构时,说“有时重复用‘以’字成为‘以……以为’”,[1](P82)王焕镳《墨子集诂》在例(1)后下案语:“下‘以’字,衡之语法,当是衍文”。[2](P758)然而“以……以为”在《墨子》中并非仅出现一两处,共有8见,这表明不大可能由“以……为”衍出一个“以”而成,故王《集诂》在此案语后紧接着说“惟全书此例甚多,或墨子语言如此”,这就一语道出了《墨子》语料的独特性。

正确认识“以……以为”句式,对汉语语法史、词汇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与“以为”的成词有关,在汉语表达意谓这一功能上,“以为”是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双音词,直至现代汉语中仍在该功能系统中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姚振武《“以为”的形成及相关问题》一文详细论述了“以为”的成词过程,认为“以N1为N2”中N1移至“为”后,N2恢复陈述性,此时“以”和“为”便凝结在一起,构成双音节动词“以为”。[3](P25~32)姚文指出这种后移最早发生在战国中期的《墨子》之中,如:

(3)王公大人怠乎听狱治政,卿大夫怠乎治官府,则我以为天下必乱矣。(《墨子·非命下》)

我们赞同这一判断,“以为”的词汇化完成于《墨子》时期。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以为”从成词到其用法成熟也需经历一个过程,而《墨子》中保留的“以……以为”正是“以为”刚成词用法尚未成熟的一个表现。不同于“以……为”整体结构表达意谓,“以……以为”中“以为”已经是可以独立表达意谓的双音词,其中介词“以”的作用,仅仅是将“以为”的表述对象提前,当“以为”用法发展成熟后,后面接例(3)式的主谓形式复杂宾语成为其主要用法,一直延续至现代汉语。

双音词“以为”由表达意谓的“以……为”结构词汇化而来,于《墨子》时期成词,但用法尚未成熟,当其表述对象在形式上较长时,仍沿用了源结构“以……为”的形式,通过介词“以”将意谓对象保留在“以为”的前面,从而产生了“以……以为”句式。其实战国中期的其他典籍如《国语》中,“以……以为”也偶有用例,但《墨子》保留该语言现象最突出,也最能说明“以为”成词发展的轨迹。

《墨子》“以……以为”句式正是“以为”成词之初,“以为”与其源结构“以……为”在形式和语义上的一个糅合产物,与此类似,“以为……为”也是“以为”成词后在“以……为”基础上产生的另一种新形式,后面的“为”转变为系词,当“以为”用法成熟后,这种系词是非必需成分,当其尚未成熟时,保留源结构框架,形式上却不如“以……为”简洁,当“以”出现在“以为……为”中“以为”位置上时,介词“以”就感染了该位置上动词“以为”的语义,由此我们认为“以”的“认为”义并非其本义或引申义,而是介词“以”在意谓表达语境中感染“以为”的语义而来(关于“以”的“认为”义来源的详细论述,我们有另文专论,此不铺开赘言)。

对《墨子》中独特的“以……以为”句式的正确认识,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汉语中最重要的一个意谓表达双音词“以为”的成词发展过程,也能给我们追溯古汉语中“以”的“认为”义的来源提供合理的启示。

二、“何故以”“何故之以”结构

(4)则是上下相贼也,何故以然?(《墨子·尚同下》)

(5)然昔吾所以贵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者,何故以哉?(《墨子·尚贤下》)

(6)察国君之所以治国而国治者,何故之以也?(《墨子·尚同中》)

(7)方今之时,天下之正长犹未废乎天下也,而天下之所以乱者,何故之以也?(同上)

王海棻《古汉语疑问范畴词典》“原因询问”下收“何故以”、“何故之以”,[4](P204)并特别指出“见于《墨子》”:

何故以:介宾短语。用于原因询问,相当于“因为什么缘故”、“为什么”。见于《墨子》。

何故之以:介宾短语。用于原因询问,相当于“为什么缘故”、“为什么”。见于《墨子》。

上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何”常作宾语,与表原因的介词“以”构成“何以”,直至中古汉语中都是用来询问原因的常见方式。“何故以”中“何”作定语,与“故”构成疑问词组“何故”作介词“以”的宾语,同是询问原因,显然“何以”比“何故以”形式上更为经济,且“何以”构成双音节节奏,比“何故以”更具有韵律上的优势,这正是“何故以”在其他典籍中少见的原因所在。不过据我们考察,“何故以”除《墨子》中有4例外,其他典籍中也偶有所见:

(8)若复旧职,将承王官,何故以役诸侯?(《左传·定公元年》)

(9)康回冯怒,坠何故以东南倾?(《楚辞·天问》)

这两例“何故以”后面均带有VP,这是“何以”常见的用法,“何故以”功能同“何以”,《墨子》中也有此用法,例(4)VP为代词“然”,也是这种用法。不同于此的正是例(5),“何故以”后面的VP隐而不见,仅有句末语气助词“哉”。VP隐含,其实是承上而省,即主语“吾所以贵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者”中“所以”后的VP。由此,我们又可推知《墨子》“何故以”用法的特殊之处,“何以”除询问原因外,还常用于询问方式,当语意强调因果关系时,“何故以”在表意上更为明确,因为“故”正是表示原因的名词。“何故以”的使用能更好地与前文“所以VP”相照应,当然“何故以然”“何故以哉”在音节上组成四音节节奏,这在韵律上达到了新的谐调。

与“何故以”不同,“何故之以”则仅见于《墨子》,如例(6)、(7),共有5见,均在《尚同中》篇,为“何故之以也”,且语境与例(5)一样,均对应于前文“所以VP者”发问。疑问代词本就是句中信息焦点所在,且“何故”作为“以”的宾语,前置已是将其标记为信息焦点的一种方式,这里又使用了一种标记方式,即插入代词“之”,这是对宾语“何故”的双重标记,其语用效果就是强调询问原因。这一语言结构的使用,能够很好地引起关注,进而引出自己的论述观点。由此也足见《墨子》在逻辑推理、论述艺术上不同于同时期其他论说文的特性。

先秦其他典籍中虽无“何故之以”,却有与之相对应的陈述式“A故之以”,如:

(10)鲁朝夕伐,我几亡矣。我之不共,鲁故之以。(《左传·昭公十三年》)

(11)毛得必亡,是昆吾稔之日也,侈故之以。(《左传·昭公十八年》)

此二例“鲁故之以”、“侈故之以”中“以”的宾语“鲁故”、“侈故”为一般名词性成分,将其提前,需有“之”的参与,起到强调语义重点的效果,当然此处四字格式也与语段句式风格相一致,这也是这一结构使用的一个原因。介词“以”可以直接带宾语A表示原因,后加“故”的“A故”式不是汉语中的常式表达,其使用一是强调原因,一是音节因素,故“A故之以”在古汉语中也极为少见。

《墨子》中的“何故之以”,除了体现《墨子》论说语言的独特性,还与其他典籍中所见的“A故之以”构成了疑问式与陈述式的对应,从这一角度而言,《墨子》“何故之以”有其独特的语料价值。

三、“有NP所以VP者”句式

(12)今人处若家得罪,将犹有异家所以避逃之者。(《墨子·天志下》)

(13)今人处若国得罪,将犹有异国所以避逃之者矣。(同上)

以上两句孙诒让《墨子间诂》在“所”字之后读开,并认为“所”当训为“处所”。[5](P209)我们《〈墨子〉校注二例商兑——兼议古书校注中的语法史视角》一文中论证了“所以避逃之者”为一个指称性的“所”字结构,在句法上是一个整体,故不当在“所”后读开,“所”亦不是“处所”义的实词。[6](P86~89)对这两个句子的正确分析,在汉语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它能够为“有以”、“无以”的词汇化源结构提供佐证语例。

关于“有以、无以”的来源,吕叔湘《文言虚字》认为“‘有以’、‘无以’实为‘有所以’、‘无所以’之略”,[7](P67)韩峥嵘《古汉语虚词手册》则认为是“有……以……”、“无……以……”这两个固定格式的简化,省略了“有”、“无”的宾语。[8](P485)我们赞同前一种看法,认为“有/无所以”正是“有以/无以”的源结构,且该源结构在先秦典籍中也有所见,主要有:《墨子》3例,《荀子》1例,《吕氏春秋》1例,如下:

(14)其然也,有所以然也。其然也同,其所以然不必同。(《墨子·小取》)

(15)其取之也,有所以取之。其取之也同,其所以取之不必同。(《墨子·小取》)

(16)今人皆处天下而事天,得罪于天,将无所以避逃之者矣。(《墨子·天志下》)

(17)夫天生蒸民,有所以取之,志意致修,德行致厚,智虑致明,是天子之所以取天下也。(《荀子·荣辱》)

(18)所谓死者,无有所以知,复其未生也。(《吕氏春秋·贵生》)

这几例显然是动词“有/无”带“所”字结构的宾语。其中(14)、(15)、(17)表示原因,例(16)、(18)含有凭借义。这类有“所”的结构在上古汉语中确实很少,但我们推测“有/无所以VP”中“所”省略是有其内在机制的,那就是“有/无”作为表存在性的动词,它们的使用隐含着某种指代性,这与“所”字的功能相似,因此在这样的语境中,“所”就成了并非必要的成分;还有一个是音节方面的因素,单音节“有/无”后面是虚化的成分“所以”,而VP因为是具体的动词,音节上独立性也比较强,“有/无”就有与其后“所以”在音节上自动靠拢结合成双音节奏的自发性,由于“以”在深层语义上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相对羡余的“所”自然会退出。

例(12)、(13)的存在,能进一步佐证上述推理。两例中“有”的后面有具体的名词性宾语“异家”、“异国”,后面的“所以避逃之者”是名词性结构,本可以直接作宾语,如例(16)即作“无”的宾语,但是这两个句子中则是作为名词词组“异家”、“异国”的后置定语,对其进行补充说明。两例中“有”后面出现名词性宾语“异家”、“异国”是为了与前面的“若家”、“若国”相照应,语义上更为明确,因为“所”字结构“所以避逃之者”只能指称某个“用来逃避罪罚的地方”(该“地方”并非“所”字实义,“所”已经虚化成“所”字结构,其作用是表指称,处所义是由句意隐含的)。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所以VP”是对“有/无”的宾语进行修饰的,我们用N来表示这个宾语,则N与VP的关系是“[以N]VP”。由此,我们认为“有/无以V”的源结构当为“有/无所以VP”是确定的。

从上述语例可见,《墨子》语言现象对于论证“有以”、“无以”源结构的重要性,不仅“有/无所以VP”例《墨子》中最多,且保留了独特的“有N所以VP”例,足见其语料的特殊价值。

四、双音词形成的时代标志

近年来,汉语语法化与词汇化研究成为汉语史研究中两个极为突出的内容,对汉语中核心双音词的成词过程和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颇为丰富的成果,汉语语料的检索利用在这些研究中有着重要地位,最为关键的即是给某一双音词形成于何时下结论。诚如上文提到姚振武考察发现“以为”成词的典型用法出现在《墨子》,反过来说,《墨子》语料是“以为”形成的时代标志。我们发现,在这一点上,并非仅“以为”这一个双音词,用法形成或成熟于《墨子》的还有其他一些双音词,典型的有上古汉语中重要的双音节结果连词“是以”以及转折连词“然而”。

我们在《试论古汉语中结果连词“是以”的词汇化》一文中考察了结果连词“是以”词汇化演变的过程,得出结论:结果连词“是以”产生于《左传》,“是以”开始向小句句首前移,但仍呈现既有位于主语前又有位于主语后的过渡状态,至《墨子》中“是以”均表示原因,而表示凭借或对象等则以“以此”为主,语义分工专一化,句式上“是以”位于小句句首基本定型,标志着结果连词“是以”用法成熟。[9](P47~54)

《墨子》中共有115例“是以”,均位于小句句首,引导结果小句。如:

(19)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墨子·兼爱中》)

(20)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墨子·尚贤中》)

刘利考察了从《左传》到《史记》12种上古汉语文献,得出结论:“双音词的‘然而’最早见于成书于战国初期的《墨子》,其后在《荀子》、《韩非子》、《战国策》、《管子》等一系列属战国中、晚期的文献中都有用例出现,到西汉的《史记》,不仅用例数量进一步增加,用法也跟现代汉语更加接近。”[10](P146~151)如:

(21)今有子先其父死,弟先兄死者矣。意虽使然,然而天下之陈物,曰先生者先死。(《墨子·明鬼下》)

(22)子墨子曰:“难则难矣,然而未仁也。”(《墨子·鲁问》)

刘文把“虽”与“然而”的搭配使用视为判定“然而”成词的标志,认为“‘然’所回指的前文中出现‘虽’之后,‘虽’的语义与‘然’的语用值就形成了重合的局面,从而消解了‘然’字回指的必要性,使其成为一个虚设的成分”,而“A则A矣”是由“则”构成的专门表示让步的固定结构,其功能相当于“虽”。[10](P146~151)我们赞同这一结论,也由此进一步佐证我们对《墨子》语料在汉语词汇史上具有特殊价值的判断。

与双音词“以为”、“然而”产生于《墨子》不同,结果连词“是以”则是成熟于《墨子》,它的产生要更早,这是不同双音词演变的特性,“是以”在上古汉语中使用频率极高,成词也早,但在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转型中,它却由于多种因素被“所以”等新兴的结果连词取代而消亡,[11](P214~224)而“以为”、“然而”则一直活跃至现代汉语。“是以”个案为我们发现《墨子》语料的特殊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那就是研究上古汉语双音词成词过程,《墨子》是继《左传》之后具有时代典型性的语料,可以作为战国初期向中期过渡的标志性语料。“以为”、“然而”等汉语经典双音词的形成时代,也给我们启示,《墨子》语料在汉语双音词发展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以上就《墨子》中特有的结构以及在《墨子》中形成或成熟的双音词进行了举例,虽未对《墨子》此两方面现象作全面研究,但亦足以启发我们重视《墨子》语料的特殊性。

《墨子》一书今本53篇,然其内容较为驳杂,多有伪书,加之西汉后尊儒盛行,墨学衰微,治墨者少,直至清代方有较为全面的校订整理。今汉语史研究者对其使用仍持谨慎态度,或至摒而不用。其实晚清以来,对《墨子》进行整理研究的著作颇丰,其中一些成果诚可供我们参考。吴毓江《墨子各篇真伪考》考证得出:“今本《墨子》以卷二至十四为可信,其中尚需除去《节用中》及《非儒下》后半篇。”①[12](P1012~1041)我们认为这一结论可以参考,尤其当我们所考察的用例正处于学界较为公认的篇目中时,更可放心加以使用。正确认识到《墨子》语料的特殊价值,对汉语史语法、词汇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即可信的篇目有:尚贤上中下、尚同上中下、兼爱上中下、非攻上中下、节用上、节葬下、天志上中下、明鬼下、非乐上、非命上中下、非儒上前半篇、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備城门、備高临、備梯、備水、備突、備穴、備蛾傅。其中卷十四《備城门》至《備蛾傅》七篇,仍有学者视为汉代伪书。我们认为这七篇内容为城守方法,其语体与其他论述篇目有异,在汉语史研究中不至混同.

参考文献

[1]谢德三.墨子虚词用法诠释[M].台北:学海出版社,1982.

[2]王焕镳.墨子集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姚振武.“以为”的形成及相关问题[J].古汉语研究,1997,(3).

[4]王海棻.古汉语疑问范畴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5]孙诒让.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

[6]张萍.《墨子》校注二例商兑——兼议古书校注中的语法史视角[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4,(6).

[7]吕叔湘.文言虚字[M].上海:开明书店,1957.

[8]韩峥嵘.古汉语虚词手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9]张萍.试论古汉语中结果连词“是以”的词汇化[J].中国语文通讯,2012,(1).

[10]刘利.上古汉语的双音节连词“然而”[J].中国语文,2005,(2).

[11]张萍.古汉语结果连词“是以”消亡原因探讨——兼论源结构对词汇化所成双音节词的影响[A].《词汇学理论与应用》编委会.词汇学理论与应用(7)[C].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2]吴毓江.墨子各篇真伪考[A].墨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责任编辑:郭震旦]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77(2016)03-0031-05

[作者简介]张萍(1985-),女,江苏溧阳人,上海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汉语语法史研究。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基于现代计算方法的上古汉语介词系统研究”(项目编号:14YS014);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课题“汉语介词连词用法通典”(项目编号:2014EYY004)。

[收稿日期]①2016-04-15

猜你喜欢

词汇化墨子
“武圣人,惟墨子足以当之”——冯友兰武圣观论析
墨子破云梯
墨子教诲青年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墨子》“戮于社”考——兼谈社的文化功能
“V三V四”的构式及贬义色彩形成原因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