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结构现代化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的 “牛鼻子”

2016-02-15季明明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现代化结构

季明明

教育结构现代化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的 “牛鼻子”

季明明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育结构现代化;终身教育体系支撑教育结构现代化;教育结构现代化是解决诸多全局性教育棘手难题的基础;现代化教育结构是提升我国劳动力总体素质的 “镇山石”;现代化教育结构是培养大批高素质拔尖人才的 “快车道”;现代化教育结构可望釜底抽薪地去除应试教育顽疾。

教育现代化是邓小平同志的殷切期盼,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将其列为我国教育发展三大战略目标之一,十三五规划决定 “推进教育现代化”,这将是今后很长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为了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重要部署,教育部门正在研究制定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深信,新的文件定将重申与部署实现以教育现代化为核心的我国教育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它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事关民生、又事关对实现国家现代化发挥先导性和基础性保障作用。

一、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育结构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影响国家现代化。国家间现代化的竞争,说到底,是教育现代化水平高低的竞争;国家间现代化的差距,说到底,是教育间存在差距的集中表现。国内外有着通过教育现代化促进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案例。例如,邻近一个因发动侵略战争惨败导致经济受到摧残的破落岛国,通过教育现代化的追赶,快速实现了国家现代化。近年来,国家科技领域取得许多突破性成就的背后,也有着我国教育现代化重要成果给予的有力铺垫。说明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国家现代化依赖教育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题中之意。

多年来,国内研讨教育现代化涉及的主要内容往往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学方法现代化、教育手段现代化、教学设施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师素质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各级各类教育现代化等等。这些思路都是对的。但是,似觉得不够。教育现代化还应该包括教育结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提醒,在谈供给侧时不要忘了 “结构性”三个字,这充分说明结构问题的重要性。

教育系统以往较少思考和研究教育整体结构问题,至今教育整体结构尚未理顺,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教育效益与质量,也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易进一步深入的症结所在,是我们与发达国家教育存在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教育供给侧存在的全局性问题。

结构决定功能,教育结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问题。郝克明先生在她的终身学习研究文集中关于 “构建适应21世纪要求的我国教育结构体系”长达60页的一篇文章,谈的全部是教育结构问题,对当前研究教育结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高等教育为例,改革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其结构问题 (包括区域结构、门类结构、层次结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规模结构、科研结构、产教结构、学用结构等等),很少被专门研究,致使影响着目前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也是连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及其就业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又如:新设的高校曾经千人一面、普通高校一窝蜂地追求综合化、高大上目标 (由此也挤压了职业教育的生态环境),导致传统教育资源的 “产能过剩”;曾经大量撤并了培养大国工匠的行业院校、职业院校;许多大学人为地合并等等情况,都加大了教育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不符合需求端的实际期盼。又如,中央早已在教育规划纲要中为民办教育确定了其在国家教育整体结构中的定位,即: “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形成 “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注:什么是 “共同发展”?从字面上理解,就是 “两条腿走路”,而且须 “两条腿一样粗”)。服从于 “两个重要”与 “共同发展的格局”的教育整体结构,是我国制定民办教育政策法规的根本依据。如果真正具有 “教育结构意识”以及真正理解了中央确定上述结构的重大意义,民办教育领域似应早就拿出了服从于这个结构设计的政策高招。再比如,学历补偿阶段与迈向教育现代化阶段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应该避免仅仅从量的角度片面强调缺乏合理教育结构所支持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指标。

由此充分说明,在研究教育现代化战略之际,务必看到教育结构及教育结构现代化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以往确实有些从局部或者从自身教育门类看来,是合理的改革举措,但是,如果因此影响了教育整体结构的合理性而成了其质量不高的“零部件”,这样的 “改革”越 “深入”,随之所付出的代价就会越大。包括在重提教育现代化重大命题时,如果仍然忽略对教育整体结构的研究与设计,则不自觉地在为以后再来一次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留下了 “伏笔”。

应该看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实施至今,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发展的最好时期,各级各类教育 (即教育的各个板块)改革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从上到下所存在条块分割、 “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体制、导致各类教育间缺少开放、融通与衔接,存在着诸多弊端(例如:①过分偏重在教育内部研究教育,忽视经济、产业、科技、工业、农业等部门主动与教育部门的深度联动;②过分偏重普通教育,忽视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③过分偏重应试能力,忽视终身学习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④过分偏重坚持学历本位,忽视能力价值;⑤过分偏重正规教育作用,忽视非正规教育、非正式学习价值;⑥过分偏重已有知识灌输和传授,忽视学习者个性全面发展、潜能发掘和独立思维能力培养;⑦过分偏重选拔性考试,忽视成长性评价与评价模式的多样性等等),虽然有了不断改变,但是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因而继续影响着教育供给质量与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影响着教育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影响着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果没有更合理的教育整体结构,必定会影响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各类教育往往误以为搞好了自身的改革、加在一起就等于搞好了教育的综合改革,导致所分别进行的各种改革同步配套以及进行 “零件总装”的问题,解决得不够理想。以解决应试教育顽疾与高考指挥棒问题为例,各级各类教育并未能够同步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和更好地采取整体、联动措施,经常会出现捉襟见肘的被动 (如少数985高校抢招 “状元”事件)。

缺乏教育结构意识的情况也会影响到学校系统的内部改革。有的985高校综合改革方案如同各项工作叠加成的拼盘,缺少对各要素内在规律的把握与相互间的融合。如果对重要工作只是进行各自关联性不大的推进,达不到真正意义综合改革的程度,则难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当前中央在经济领域重视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维与战略谋定方式,启发我们在研究教育现代化时,务必重视教育自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之,确立 “教育结构”意识致关重要。事实会证明,只有现代化的教育结构,才可能有现代化的教育功能。

二、终身教育体系支撑教育结构现代化

早在2006年,郝克明先生就具体强调了关于教育结构问题的重要性及其基本框架。她指出:“终身学习体系也不是传统的学校教育与成人教育、继续教育、非正式教育等各类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重建具有内在一致性、关联性和持续性,使学校和各种教育机构以及广大学习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开发的新的教育体系,并在终身教育框架下实现各种教育类型、各种教育形式和各类教育资源之间的相互沟通、衔接和共享,满足广大社会成员对终身学习的多种需求。终身学习体系也包括每个人终身都能够获得学习机会的社会制度建设,需要社会制度、机构、组织、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与变革。” (《跨进学习型社会——关于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4-25页)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就此也已作出了专门的规定,指出,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 “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可以认为,这就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结构的基本框架。对此不能小视、不可动摇。

当前,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讲话精神,有利于我们通过把握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理解教育结构现代化的重要性。2013年9月9日,他在 “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贺词中特别要求,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同年9月27日,他在致全国教师节慰问信中要求, “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2015年5月24日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他又进一步提出,“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共同探索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这一系列重要指示涉及:1)关于终身学习理念的重要性;2)关于终身教育体系涉及的 “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要素 (实际是指出了以 “互联网+终身学习”为标志教育的时代特征);3)关于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即学习型社会的重大意义;4)关于终身学习、信息化与社会公平的紧密关系;5)关于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重大任务;6)关于终身教育体系与培养创新人才的关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有利于我们把握教育现代化的时代特征与客观规律,明确构建教育现代化结构的重大意义。

根据上述分析,研究教育现代化结构似应把握如下五个要点:

第一,紧跟时代步伐和顺应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的 “终身学习”理念 (即教育供给的新理念)是教育现代化的思想基础。

1)UNESCO最近发布 《教育2030行动纲领》——核心理念就是强调 “终身学习”。半个多世纪以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从提出到被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鼎力推崇,已经成为不少国家的法定目标与行动指南。去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全体大会发表 《教育2030年行动框架》,重申 “确保包容、公平的优质的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 “以保障人人获得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终身学习机会”。这进一步标志着全球教育正在迈向终身学习的新纪元。2)终身学习理念体现了现阶段人类教育的最高境界。终身学习是人类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受教育的权力是决定人的生存与发展、人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高低的最重要权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最新目标,代表着人类教育民主化、大众化、持续进步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正确方向。半个世纪以来,由 “终身教育”到 “终身学习”,由 “教育”论 “教育”到 “学习”论 “教育”,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教育领域的重大事件,是人类教育观的又一次革命性突破。终身学习已成为人的生存的重要方式;终身学习理念将各级各类教育贯通起来;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个人生存、生活、工作的理想场所;学习型组织将取代传统社会组织,成为个人融入社会、完善自我、提升组织活力的重要平台。3)终身学习代表着人类社会的未来与希望,终身学习的伟大功绩是支持教育公平与优质学习资源普惠共享、进而支持人类的持续创新。由此期盼人类消除贫富差别,减少争端矛盾,人的个性被得到全面和充分地发展,人与大自然进一步和谐,许多思想家设计的理想社会得以实现。因此,这是代表人类进步的一种思潮。4)终身学习理念还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基础。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核心哲学。”终身学习理念的本质是承认世界存在矛盾运动以及事物永远不断地向前发展而不会停滞不前;人们认识的仅仅是相对真理而不是绝对真理,认识真理的实践永远不可能穷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认为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进行不间断地、持续地充电,才能够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政党也是这样”,这是对终身学习理念所含丰富哲学内涵的形象勾勒。

历次工业革命取得辉煌成果的同时,耗费了资源,恶化了环境,破坏了生态,给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类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是 “创新”;支持人类 “创新”的基础是终身学习! “创新”的经济学概念是: “创新及其多种相关形式都对经济增长有着很大的贡献,通常的数值是占到 GDP 总增长的50%左右。实现更好的创新治理需要对目前创新的基本特性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反映在后续的创新政策中。”(《势在必行的创新:致力于生产力提升、经济增长及人类福祉》,OECD, 2015.10,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政策研究中心 《科技政策中心动态》第 93 期)而 “持续创新”是终身学习的根本目的, “终身学习”则是持续创新的必由之路。

为此,终身学习是当代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是否广泛普及、牢固确立与深入实践终身学习理念,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含金量高低的一把重要尺子。

第二, “互联网+” (即教育供给的新技术)所引发的教育大变革,有可能成为人类教育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现代化的最重要推手。

“互联网+”可以理解为对 “云” (云计算)、“物” (物联网)、 “大” (大数据)、 “智” (智慧系统)等信息技术的通俗概括,或者是对第三、第四次工业革命关键特征的集中表述。抓住互联网机会就是抓住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机会。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竞争的本质是:1)通过 “互联网+”把握学习机会及其速度与能力的竞争;2)通过 “互联网+”跨界全面渗透教育领域能力的竞争;3)通过 “互联网+”整合与普惠各种学习资源能力的竞争;4)通过 “互联网+”争夺与把握终端学习者需求的竞争。 “互联网+终身学习”将极大地解放人类的 “学习力”,进而极大地解放人类的创新力、生产力。当前,向教育领域全面渗透所引发的这场教育变革的 “海啸”,快速蔓延,一日千里,排山倒海,势不可挡,呈现出一系列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新特征、新业态,全面挑战着传统教育学理论框架和围墙学校的办学模式。提出这一点,丝毫没有想否定与抛弃传统教育模式的企图。因为,教育信息化变革永远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教育的供给方式。同时,也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到,传统教育理论、管理模式、办学经验、方法手段已经不够用了,需要与时俱进地与教育新供给方式相融合。

第三, “互联网+终身学习” (即教育供给新理念与教育供给新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教育现代化的发动机。

互联网使终身学习理念如虎添翼,有了互联网,已经提出半个多世纪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概念才有了全面物化与 “接地气”的可能性;终身学习则是使互联网大展宏图、大现身手的最佳舞台。 “互联网”与 “终身学习”互相借力,全面开创着人类教育改革创新的新篇章。 “互联网+终身学习”深度融合的结果与水平,既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又是衡量与评价教育现代化程度的一面镜子。

第四,各类教育的融合 (即 “互联网+终身学习”影响了教育供给侧的整体性变革)奠定了教育现代化的整体结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4—2021发展指出的战略目标也包括: “促进所有的成员国发展并完善其教育体系,培养高质量、具有综合能力的终生学习者。”发达国家早已出现高等教育与各类教育各自边际模糊以及逐步走向融合而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情况,奠定了在 “互联网+终身学习”时代世界教育现代化结构理想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一是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的融合;二是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融合;三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融合;四是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融合。由此可望改写人类教育发展的轨迹,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第四个里程碑。

郝克明先生多年前的重要观点与上述发展趋势不谋而合。她指出:“终身学习体系也不是传统的学校教育与成人教育、继续教育、非正式教育等各类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重建具有内在一致性、关联性和持续性,使学校和各种教育机构以及广大学习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开发的新的教育体系,并在终身教育框架下实现各种教育类型、各种教育形式和各类教育资源之间的相互沟通、衔接和共享,满足广大社会成员对终身学习的多种需求。终身学习体系也包括每个人终身都能够获得学习机会的社会制度建设,需要社会制度、机构、组织、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与变革。” (《跨进学习型社会——关于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4-25页)。

第五,学分银行制度是支撑教育结构现代化的重要制度保障。

中央高度重视建立学分认证、累积和转换即学分银行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以及十三五规划,包括先前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都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联合国 《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也指出: “制定统一的办法来承认不同环境下取得的学习成果,并做到在院校、部门和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都可以转换学分。”欧盟决定: “树立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以学习结果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评价理念,推动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以资格框架建设作为推动终身学习发展的突破口,推动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以正规教育标准为基础的非学历教育学习结果识别、记录、评价、认定制度,使学习者在各种学习情境下取得的学习结果都能得到认可认定。”

总之,形成 “四个融合”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面向广大学习者、基于国家资历框架即学分认证制度、四通八达的终身学习 “立交桥”,符合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和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特征,展现教育供给侧的合理结构,是人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理想状态。

三、教育结构现代化是解决诸多教育棘手难题的基础

教育现代化结构即 “四个融合”的终身教育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类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共享,有利于教育均衡化、民主化、个性化、信息化、国际化发展;能够使终身学习不间断地融入人的生命的全过程,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能够统一教育质量与标准,确保学习与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能够使各级各类教育形成整体合力,互相融合、互为补充、互相借力、互利共赢,实现教育与学习效益的最大化。特别是将充分彰显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出解决诸多全局性教育棘手难题的独特功能。

落实十三五规划我国人力资源还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具体地说,是 关于如何有效地解决“普及” (大众化基础性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与“提高” (大批创新型拔尖人才的产出) “两头难”的棘手问题,应该成为研究制定教育现代化文件攻坚战的 “硬指标”。

(一)现代化教育结构

是提升我国一线劳动力总体素质的 “镇山石”。

第一,基本劳动力素质不高直接影响我国劳动生产率提升。

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身份所不相称的是我国劳动力文化层次处于偏低状况。2011年,与发达国家25-64岁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状况比较,其中:初中以下所占比例,OECD国家平均为25%,我国为70.3%;高中文化所占比例,OECD国家平均为44%,我国为16.7%;大学文化所占比例,OECD国家平均为32%,我国为12.9%。我国农业劳动力小学以下者超过55%,初中文化不足40%,高中文化不足5%,大专以上仅占0.2%。多数进城务工人员缺少培训难以成为新市民,建筑行业农民工已占到该行业从业人员的80%以上,其中接受过培训者仅占7%。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培训资源和培训制度,人力资本投入严重不足 (相比较,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大部分是创新型企业)。以往大学办学质量的下降导致我国后续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不高。据媒体报道,2011年,我国有24.4%、约70万大学毕业生处于低就业水平状况,亟待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第二、教育现代化结构有利于整体性提升全国基本劳动力素质。

我国9亿劳动力能否担当使国家经济发展基本面持续向好的重任?毫无疑问,他们首先必须经过教育的有效 “加工”,才能成为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 “新动力”,这既是我国教育的神圣使命又是所面对的严峻考验。

具体地说,应该切实改变各类教育 “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状况,形成教育内部 “四个融合”、具有整体实力的教育现代化结构,可以发挥出完成上述艰巨任务的最佳功能。例如,可以通过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重要地位,在整个教育结构中将它们推向前台,凭借数千所高校、职校包括开大、电大的整体力量,全国一盘棋,大规模、定制式实施人力资源开发专项工程。必要时还可以作为一项惠民工程向特定群体发放“继续教育券”,政府用购买服务方式,向弱势群体均衡配置优质教育资源。

似应提出的是,研制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之际,不能只靠教育部门一厢情愿地为工业、农业、服务业谋划提升劳动力素质供给方案。应该从十三五规划重大工程的字里行间寻找教育的切入点,与产业部门、特大型行业、企业包括农业系统无缝连接、共同制定与其现代化目标相匹配的教育供给方式,使我国教育现代化方案更靠谱。

(二)现代化教育结构

是培养大批高素质拔尖人才的 “快车道”

第一,我国大量缺少高层次拔尖人才影响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大量缺少高端人才,是国家实现十三五规划和 “两个百年梦”的又一个棘手难题。2014年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重要分水岭,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超过外商来华投资,成为对外投资的净流出国,借 “一带一路”战略铺垫,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开始到海外拓展成长空间。但是,由于缺少大量国际企业家和全球化人才,我国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在2013年大概只相当于世界跨国公司13%的水平。例如,在商科领域印度人超过了中国人。哈佛商学院、芝加哥商学院、康奈尔管理学院等世界顶尖商学院现任院长都是印度人。全球顶尖跨国集团如微软的CEO、百事可乐的CEO、德意志银行的联执CEO、花旗银行的CEO也都是印度人。在非源于中国的世界跨国公司的CEO中,没有中国人。全球十大发明型企业中,有八家在人口只占全球2%的日本,其专利发明集中在电子、机械、精细化工、纳米新材料、能源与环保等高科技行业。同样,GDP含金量也会不同。美国、日本的GDP主要不是靠房地产和传统制造业等产品堆砌而成,大量来源于高科技、信息产业,航天产业,航空产业,航海产业,大型机械制造业,生物产业等。这些产业,平时因其具有的对外扩张性而谋取世界的暴利;战时,都华丽转身为国家的军事实力。所以,能否把握第三、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加快科技创新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考量着我国教育所能够供给的高端人才的水平、数量与速度。

第二,现代化教育结构有利于大规模、快速培养高素质拔尖人才。

显然,解决上述全局性急迫性国家级难题,难以光靠某某所学校、某某个专业 “冒尖”就行了。一是需要经过总揽全局地设计和凭借多类教育、多所高校、多学科门类以及多领域导师 “抱团出场”、协同创新才能够奏效。二是根据国内外经验,在科技飞速发展和经济瞬息万变的今天,充满创新活力的拔尖人才,决非靠一次性学校教育所能完成,需要经过实践锻炼后又接受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学历、非学历继续教育才能铸就。毫无疑问,这就需要动用国家力量,构建高等学校与继续教育深度融通的整体结构,方能够展现出在这方面的独特功效。例如,似应调整以世界一流为目标的大学动辄搞成几万人规模的体量结构,彻底改变车水马龙、 “闹市式”景象,回归精雕细琢、 “做学问”、 “育英才”的宁静。为此建议,大大降低其招收由普通高中毕业生培养本科生的比例 (知识延续性很强的少数基础学科除外),将一流大学来校学习者的主体结构转变为已是在高职、本科院校毕业、在工作岗位和相关领域拥有丰富实践经验,或需要提升能力水平、或需要拓展专业领域、或需要取得更高层次学历、学位,而 “回炉”接受学历、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优秀对象。

据介绍,西方有些国家以有实践经验者为主要培养对象的专业型硕士生比例已经占到硕士生总规模的70%-80%(在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已达50%多)。例如,丹麦、挪威、瑞典等国采用灵活的半工半读等制度,已使大学首次入学学生年龄超过22岁者达半数以上。在此背景下,美国继续教育已经成为在高等教育中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部分,几乎每所大学、学院都办有继续教育项目。现在美国大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进一步努力扩大社会成员继续教育机会。奥巴马对继续教育情有独钟,他在金融危机后就发展继续教育特别强调∶“这是美国重新站起来的关键。”

因此,继续教育不是高校的副业生产而是战略任务,不是分外工作而是历史责任,不是低水平累赘而是更容易出彩的大舞台;是高校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是拓展事业的巨大蓝海;是快速出高素质人才的最佳通道;是评价一流大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现代化教育结构

可望釜底抽薪地去除应试教育顽疾

教育理念的落后是教育的最根本性落后。为此,要下决心在全社会普及当代教育领域最具先进性的终身学习理念。

尽管大家就应试教育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扼杀其潜能开发与个性全面发展、危及民族未来创新能力,心知肚明。但是,不少地区、不少学校、不少家庭就此依然束手无策、一筹莫展,成为几十年来我国社会难以根除的顽疾。如果建立了基于学分认证制度、 “四个融合”的教育现代化结构,一旦高考由决定人生命运的一次性 “赌博”,因此而转变为广大学子一生中有了无数次可以获得深造的机会,一旦知名大学都由广大学子梦寐以求被录取的 “卖方市场”,因此而转变为可以自选优质学习资源的 “买方市场”,那么应试教育在社会上还会有市场吗?教育发达国家早已形成了“学习——工作——学习——工作——学习——”良性循环的终身学习社会氛围。只有形成和依赖基于 “四个融合”的现代化教育结构,上述良性循环的社会氛围也才会在我国出现,必定能够成为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和人生发展的新时尚。真如马丁?特罗指出: “高等教育普及阶段的到来,并不是入学的普及化,而是利用高等教育机会的普及化。高等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身学习两个系统的关键接点,必须担负起不可替代的历史重任。”

同样,尽管职业教育 (包括继续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距离最短,最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雪中送炭和及时雨的作用;就人力资源开发与其他类型教育 (如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具有投入少、周期短、见效快的独特优势。因此,职业教育是支持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大力量,大力发展培养大国工匠的现代职业教育是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任务。尽管大家都容易明白这些大道理。但是,其单一的、“低端”的出路仍然难以真正提升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旦从供给端解决了基于 “四个融合”的教育现代化结构问题,可望许多学生也会选择先入职业院校学习,同时伺机对接其他各种优质资源,只要其再想深造, “条条大路通罗马”。延续多少年 “矮化”职业教育、导致其发展滞缓的观念偏差、思想障碍可望被彻底地摈弃。毋庸置疑,现代大国工匠应该具有的光荣地位应际而生。

季明明,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理事长、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咨询指导小组组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资深顾问研究员,北京大学企业与教育研究中心资深顾问,国家教育委员会原处长、机关党委委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国家行政学院原教务部主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党委副书记,研究员。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现代化结构
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边疆治理现代化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论结构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论《日出》的结构
终身教育背景下中职高职的有效衔接探析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
我国终身教育制度建设的创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