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的临床麻醉应用与价值分析

2016-02-15李伟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麻醉监测临床

李伟



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的临床麻醉应用与价值分析

李伟

【摘要】目的 研究呼末二氧化碳监测的临床麻醉应用与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5月~2015年11月行手术采取临床全麻的患者56例作为研究病例,监测其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结果 在整个手术期间,患者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变化比较稳定,全麻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升高,全麻2 h后上升(P<0.05),术中各时间点监测指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 在临床麻醉中应用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对于疾病诊治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临床;麻醉;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

作者单位:青冈县人民医院麻醉科,黑龙江 绥化151600

随着医疗事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健康意识也相应的增强,对于医疗质量的要求也相应的更高[1]。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作为一种无创伤监测技术,其借助于高灵敏度度和无创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2-3]。通过对患者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及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实施了监测,现将报道汇报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3年5月~2015年11月在本院行手术采取临床全麻患者56例作为研究病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2例,年龄20~71岁,平均年龄为(35.28±3.24)岁。10例为胸外科,20例为普外科,15例为妇产科,11例为骨外科。

1.2 方法

手术前指导患者做好排尿和排便等准备工作,根据患者心理情况实施相应的心理辅导。患者进入到手术室后,协助其平卧于手术台上,常规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监测患者的血压、呼吸频率、氧饱和度以及心率频次等情况。完成麻醉诱导工作后,采取手控的方式调节呼吸,并行插管以辅以呼吸,而后与监测仪Y型接口相连接,以动态的方式监测患者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以及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的变化情况。

1.3 观察指标

安排专人收集患者的相关资料,记录麻醉前和麻醉中各时间点的患者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6例患者全麻平均时间(181.32±53.24)min,参照指标监测结果,8例发生异常,发生率为14.3%,5例为低氧血症,发生时间点均为全麻接近2 h,通过CPAP监测以后获得纠正。麻醉前和麻醉后各时间点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情况如下:全麻前(34.6±3.2)mm Hg;全麻0.5 h(35.6±2.4)mm Hg;全麻1 h(37.3±7.1)mm Hg;全麻2 h(33.8±3.4)mm Hg;全麻3 h(34.9±5.4)mm Hg;全麻4 h(36.1±2.9)mm Hg。麻醉前和麻醉后各时间点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情况如下:全麻前(38.1±2.6)mm Hg;全麻0.5 h(42.6±5.5)mm Hg;全麻1 h (45.3±8.2)mm Hg;全麻2 h(50.6±9.5)mm Hg;全麻3 h (46.3±3.9)mm Hg;全麻4 h(44.1±2.7)mm Hg。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在整个手术期间,患者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发生的变化比较稳定,全麻后患者动脉二氧化碳使分压升高,全麻2 h后上升,与麻醉前患者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相比,麻醉后该指标上升情况明显,P<0.05。在手术中各时间点,两监测指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在2 h和3 h时相关性较差。本次研究选择的56例患者中3例出现机械通气不足现象,4例出现机械通气过度现象,通过对症处理均改善。

3 讨论

临床实践表明[4],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操作简单方便且快速,直观性较好,无创,目前在临床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有文献报道指出[5],在健康人群的麻醉中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平均值一般为5 mm Hg,其波动范围在0~10 mm Hg,且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目前,呼气末二氧化碳不仅已经成为继心率、动脉血氧饱和度、呼吸、体温以及血压后的第六个生命体征指标,并且是麻醉期间一项重要的监测指标[6]。呼气末二氧化碳测定方式有红外线法、比色法以及质谱仪法,其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为红外线法[7-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整个手术中患者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发生的变化比较稳定。麻醉后1 h开始,患者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上升。麻醉前和麻醉后的各时间点,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之间的相关性较好,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在临床麻醉中应用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可为疾病诊治提供合理且准确的参考依据,确保诊断结果以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俊哲,张燕辉,吴明春,等. 呼末二氧化碳指导新西兰大白兔机械通气的研究[J]. 局解手术学杂志,2015,24(3):327-329.

[2] 姚泽宇,王洪. 二氧化碳气腹对高海拔地区腹腔镜手术全麻患者血气和呼气末二氧化碳的影响[J]. 高原医学杂志,2013,23(4):32-34.

[3] 林佳鹤,周国庆,陈东升,等. 过度通气正常二氧化碳分压的方式对促进异氟醚麻醉苏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15,31(5):464-466.

[4] 廖婧华,林财珠,高友光,等. 气腹对动脉血-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的影响[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8):767-769.

[5] 刘丽,卢剑华. 手术后期二氧化碳轻度蓄积在全麻患者早期苏醒中的应用[J]. 中外医疗,2012,31(32):47,49.

[6] 郭建彪. 丙泊酚联合小剂量舒芬太尼静脉麻醉对无痛人工流产患者呼气末二氧化碳的影响[J]. 中国卫生产业,2013,10(33):83-84.

[7] 罗中兵,张燕辉,阮剑辉,等. 侧卧位腹膜后气腹对二氧化碳排出量的影响[J]. 中国内镜杂志,2015,21(9):956-958.

[8] 史会建,张国庆. 连续硬脊膜外阻滞麻醉对二氧化碳气腹患者内脏灌注和代谢的影响[J]. 中国内镜杂志,2014,20(12):1259-1263.

Application and Value Analysis of Monitor Carbon Dioxide Expiration in Clinical Anesthesia

LI Wei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Qingga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Suihua Heilongjiang 1516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and value of the clinical anesthesia for the monitoring of the end tidal carbon dioxide. Methods Selected 56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linical general anesthesia from May 2013 to November 2015 in our hospital, the end tidal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 and arterial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 were monitored. Results During the operation, the patients with end tidal carbon dioxide into pressure change was relatively stable,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in arterial carbon dioxide points increase pressure difference and 2 hours after anesthesia increased signifcantly (P<0.05). In different time points during two monitoring indicators has good correlation. Conclusion In clinical anesthesia, the use of the end of the call for carbon dioxide monitoring,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Key word]Clinical, Anaesthesia, Carbon dioxide expiration, Monitor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08(2016)10-0048-02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6.10.033

猜你喜欢

麻醉监测临床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产科麻醉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探究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元胡止痛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
不穿戴也能监测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