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石漠化现状及防治措施综述

2016-02-14张红丽

山西水利 2016年12期
关键词:石漠化工程

张红丽,景 峰

(1.北京水保生态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北京,100055;2.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北京,100048)

我国石漠化现状及防治措施综述

张红丽1,景 峰2

(1.北京水保生态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北京,100055;2.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北京,100048)

对我国石漠化现状、成因、防治经验、防治对策以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提出了防治石漠化的应对建议,并提出了适用于我国石漠化防治的研究思路及措施体系。

石漠化;防治措施;我国

1 石漠化现状

石漠化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地表植被受人为活动干扰,遭受破坏,导致严重的土壤流失,使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

截至2011年末,我国石漠化发生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南、贵州、广东、广西、重庆、湖北等8省(市、区),451个县(区),面积约12.96万km2。

我国石漠化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程度严重。按照石漠化演化程度分为重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所占面积分别达3.49万km2、5.91万km2和3.56万km2,分别占石漠化总面积的26.93%,45.58%和27.49%,中度和重度面积占到石漠化总面积的72.51%。二是分布集中。石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在滇、黔、桂三省区,三省区石漠化面积占石漠化总面积的66.20%,分别为2.88万km2、3.32万km2和2.38万km2。三是扩展加快。目前,我国石漠化土地扩展速度和面积增加势头均呈现增长态势。

2 石漠化防治经验

我国各地在强化石漠化区域林草植被恢复,促进生态修复、确保生态建设这一目标的同时,以实施农业工程与水利工程、封山育林与植树种草等相互协调的综合措施,并着重将石漠化治理融合创新项目,实现当地农民增收、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把群众增收放在重要位置。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如农民合作社等投资到石漠化治理的项目中,按照“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强化“公司+农户”、“专家+农户”、“能人+农户”的帮扶模式,大力发展以林为主的衍生产业、林上林下立体种养、绿色食品与特色畜牧业等绿色混合经济型模式。

案例一:贵州省以构建良性生态、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为目的,积极探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石漠化治理紧密结合,加大力度扶持生产高效、市场竞争力强劲的优势产业。贞丰县利用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契机,扩大流域内“贞丰四月李”的种植面积,形成产业。2010年顶岸流域内早期种植的66.67hm2“贞丰四月李”喜获丰收,平均批发价格达到6元/kg,平均产量11 100 kg/hm2,平均产值666元/hm2,总产值约444万元,人均增收1 826元,本年度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将高于4 000元。753.33 hm2“贞丰四月李”进入丰产期后,单位平均产量22 500 kg,届时每年将生产16 950 t,按最低价2元/kg计算,总产值达3 390万元,人均增收20 600元,极大提高了该村农民的收入。

案例二:砚山县是云南省较为贫困的地区之一。2010年度砚山县里干石漠化综合治理区种植油茶面积达341.33 hm2,人均超过0.133 hm2。油茶进入盛产期后,可实现每公顷产油茶籽1 800 kg,茶油(毛油)600 kg,产值达到24 000元/hm2,项目区人均收入将增加2 000余元,使得石漠化地区群众的增收致富能力得到有力加强。

案例三:湖北郧县(现郧阳区)兴旺牧业有限公司以科技为先导,科学选取草种,通过研究石漠化土地土壤特性。在面积达20 hm2的石漠化及潜在石漠化土地上及时播种了黑麦草、红三叶、白三叶、紫花苜蓿、苇状羊毛等优质牧草,在为几百头肉牛提供了充足饲料的同时,减少了石漠化蔓延扩大趋势,有效地防治了水土流失,增加了裸露地表的林草覆盖度。

3 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还未对石漠化治理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研究体系,更没有将石漠化治理纳入综合治理。因此,从我国石漠化治理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措施类型单一。石漠化治理多以特定工程项目的形式开展,由职能部门负责管理和实施,旨在解决某一专项问题。项目缺乏综合配套,难以发挥综合效力和整体作用。二是措施针对性不强,可持续性较差。已有工程主要针对林草植被的恢复或水土流失的治理,没有建立完备、系统的治理体系,治理项目单一;单个工程项目没有综合考虑石漠化治理对群众生产生活的改善和生态效益,石漠化治理的可持续性较差。三是投入严重不足,造成石漠化有效治理速度大大落后于石漠化发展速度。

4 对策建议

4.1 建立石漠化防治组织机构

石漠化治理需联合国土资源、林业、环保、发展改革、水利、财政、农业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仅靠单一部门组织实施,不能实现各部门联动,使荒漠化防治有效实施。涉及荒漠化治理的,部门协同合作,整合资金,推动石漠化治理高效系统地有力实施,应建立专门石漠化防治组织机构。

4.2 提高部分单项工程的建设标准

为使荒漠化治理地区的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荒漠化防治建设工作,并鉴于现行石漠化治理的各项补助标准已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和当前的物价水平,急需提高石山造林、封山育林、生态公益林、沼气池建设等工程建设的补助标准,同时安排足够的工程管理经费。

4.3 细化投资标准,完善投资结构

针对我国石漠化面积大、种类多、危害程度各异的现状情况,应组织专业机构系统分析不同省份和地区影响工程的人力、物料和运输成本,分区分类细化投资标准。各个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的石漠化成因、石漠化程度、地方经济实力各异,石漠化治理的难易程度也大不一样,加快石漠化治理的进程、提高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质量和成效,需要采取分区施策,突出重点的方式,同时应增加补植补造、抚育管护等建设内容。在资金配置方面,配套的地方资金应将规划设计、工程管理、工程监理、检查验收、效益监测等方面纳入资金预算。

4.4 加强科技支撑,完善效益监测和评估

建立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技术和管理支撑系统,应根据对石漠化地区水、土、气、生以及地势地貌的差异,筛选、集成不同区域石漠化地区采取的林草植被恢复措施、困难立地营造林模式、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水土流失治理类型和天然草地保护恢复综合治理模式,总结试验示范经验和亮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可作为改善修复石漠化地区生态系统的科技支撑。

岩溶地区石漠化发育趋势、石漠化治理的成效都需要石漠化监测体系来完成。因此,着力构建石漠化监测体系,落实监测体系建设资金和监测运行费用来源,确保能实时掌握石漠化防治工作的进度并对石漠化防治产生的效益做出准确评估,使石漠化防治决策有据可依。

4.5 完善管理体制,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需联合国土资源、林业、环保、发展改革、水利、财政、农业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部门之间协调合作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益的发挥。健全管理制度和体系,完善管理办法,使涉及石漠化治理各部门的职责明确化。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社会团体、金融机构和个人参与工程治理,引导全社会广泛积极地加入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工作中,使中央投资的带领作用最大化。

4.6 完善治理工程项目管理机制

为给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确保治理工程持续发挥预期效益,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修改、完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管理相关办法和细则,尤其应明确基层单位职能职责划分。在研究岩溶地区生态移民、产业扶持、低保及教育等配套政策措施的同时,对点多、面广、单项工程投资小和农民可投工投劳直接受益的项目,建议在完善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后,可以不执行招投标制。

S157.2

C

1004-7042(2016)12-0018-02

张红丽(1982-),女,2008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工程师。

2016-10-03;

2016-11-15

猜你喜欢

石漠化工程
鲁甸县石漠化发展趋势及综合治理对策
基于RS和GIS的云南石林县石漠化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广西南宁市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及动态变化分析
典型岩溶区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区石漠化特征分析
子午工程
石漠化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以广西为例
工程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