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门冬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分析*

2016-02-14赵江李凤荷吴洁群刘庆霜李碧芳姚秀英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6年12期
关键词:甘精降糖药糖化

赵江 李凤荷 吴洁群 刘庆霜 李碧芳 姚秀英

(广东省东莞市石排医院内科东莞 523330)

●诊疗经验●

门冬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分析*

赵江 李凤荷 吴洁群 刘庆霜 李碧芳 姚秀英

(广东省东莞市石排医院内科东莞 523330)

目的:分析经口服降糖药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未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增加门冬胰岛素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90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首先接受口服降糖药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但治疗后发现患者的FBG、2 hPG及HbAlc等指标控制不佳,在此基础上给予门冬胰岛素注射,观察患者受干预前后的FBG、2 hPG及HbAlc等指标变化,体重指数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经门冬胰岛素干预后,患者的FBG、2 hPG及HbAlc等指标均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发生次数低于干预前;体重指数较治疗前低。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经口服降糖药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未达标后,增加门冬胰岛素治疗的效果显著。

2型糖尿病;门冬胰岛素;甘精胰岛素;血糖

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临床多以药物配合饮食、运动来控制血糖,但往往会出现治疗效果不佳的现象。本文回顾性地分析了我院9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旨在探讨口服降糖药物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效果欠佳后,联合门冬胰岛素进行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取开放、自身对照组法,回顾性地分析了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9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男54例,女36例,平均年龄(44.72±5.82)岁,平均病程(6.72±2.24)年,平均体重指数(25.41± 3.24)kg/m2;口服格列美脲的患者3例,占比3.33%,口服二甲双胍的患者33例,占比36.67%,口服糖苷酶抑制剂的患者32例,占比35.56%,口服格列奈类的患者52例,占比57.78%;其中使用胰岛素联合一种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65例,占比72.22%,使用胰岛素联合2种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20例22.22%,使用胰岛素联合3种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5例,占比5.56%。

1.2 纳入标准符合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年龄18~70岁;无意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患者。

1.3 排除标准[1]糖尿病妊娠期、哺乳期患者;肝功能严重不全的患者,其ALT、AST等指标>2倍正常值;肾功能严重不全的患者,其血肌酐在133 mmol/L以上或伴有严重肾脏疾病;患有影响机体内血糖平衡和糖代谢疾病的患者,如甲亢、皮质醇增多等;对治疗药物过敏或不耐受的患者;资料不完整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依据患者糖尿病情况及患者的耐受程度对治疗方案予以精细化管理,采用分期治疗的手段,将0~8周作为该治疗方案的调整期,9~16周作为该治疗方案的稳定期。具体方案如下:0~8周[2]:严密监测患者机体内的血糖指征,并确定血糖最高餐,予以门冬胰岛素(国药准字J20100037)皮下注射,起始剂量为4 U,依据患者餐后的血糖指征,每隔3 d进行1次剂量调整,幅度为2~4 U,将餐后血糖控制在≤8 mmol/L为宜;甘精胰岛素(国药准字J20140052)的注射剂量依据患者的空腹血糖(FBG)水平酌情调整,使其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注:甘精胰岛素可减量或维持,不得增加其用量)。降血糖药物的选择:于餐前门冬胰岛素注射前,停止瑞格列奈口服给药[注:在餐时胰岛素(门冬胰岛素)注射后须对降糖药物的剂量进行维持或酌情递减,不得增加降糖药物的种类及剂量],以判定门冬胰岛素的临床治疗效果。在给予门冬胰岛素注射前须停止短效胰岛促泌剂的使用。9~16周:在治疗方案稳定8周后,如2型糖尿病的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控制不佳,则须酌情调整,因降血糖药物的品种及种类处于维持及酌情减少状况,因此须对餐时胰岛素进行酌情加减。于稳定末期即16周末期,对患者HbAlc进行监测,HbAlc应≤6.50%。

1.5 观察指标观察并统计90例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门冬胰岛素注射给药前后的FBG、2 hPG及HbAlc等指标,记录治疗期间的低血糖发生次数、时间及相关不良反应;依据低血糖判定标准:血糖≤3.9 mmol/L为低血糖,在治疗期间昏迷须静脉滴注葡萄糖为较为严重的低血糖现象。

1.6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90例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门冬胰岛素皮下注射前后的低血糖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率等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门冬胰岛素干预前后的血糖指标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90例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门冬胰岛素皮下注射干预后的FBG、2 hPG及HbAlc等指标均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门冬胰岛素干预前后的血糖指标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表1 门冬胰岛素干预前后的血糖指标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组别nFBG(mmol/L)2 hPG(mmol/L)HbAlc(%)OADS+甘精胰岛素OADS+甘精胰岛素+门冬胰岛素90 90 8.15±0.41 6.81±0.62 10.15±2.35 8.63±2.43 7.57±0.56 6.62±0.42

2.2 三餐接受门冬胰岛素皮下注射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9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给予早餐门冬胰岛素皮下注射的患者27例,占比30.00%,给予中餐门冬胰岛素皮下注射的患者32例,占比35.56%,给予晚餐门冬胰岛素皮下注射的患者31例,占比34.44%,三组受干预后的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餐接受门冬胰岛素皮下注射前的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表2 三餐接受门冬胰岛素皮下注射前的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组别n2 hPG(mmol/L)HbAlc(%)早餐中餐晚餐27 32 31 8.45±0.82 8.78±0.58 8.64±0.52 6.58±0.34 6.62±0.32 6.65±0.39

2.3 低血糖和不良反应发生率9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经门冬胰岛素皮下注射干预前的低血糖发生率为1.34次/年,经干预后(12~16周),其低血糖发生率为0.45次/年,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冬胰岛素皮下注射干预前,发生腹泻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门冬胰岛素皮下注射干预后无不良反应出现,与干预前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5,P>0.05;经治疗16周后,患者的平均体重指数为(24.25±2.31)kg/m2,与干预前的(25.41±3.24)kg/m2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P<0.05。

3 讨论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相关报道指出,1992年国内糖尿病发病率为2.50%,2008年发展至9.70%,近几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有飙升的趋势[3~4];相关学者建议,在患者血糖升高时注射胰岛素;但降糖药相较口服给药更为便捷,已被大多数患者广泛接受,因此,如何给予有效的药物联合治疗,已成为医疗机构关注的焦点。ADA(美国糖尿病协会)及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指出,在生活干预和给予患者口服降糖药也不能维持机体内血糖正常指标的情况下,应联合胰岛素注射治疗,从而平稳机体内的血糖[5~7]。

本研究中,2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OADS(口服降糖药)及甘精胰岛素联合治疗后,其机体内的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数值仍未处于理想状态,因此,酌情于血糖最高餐时予以门冬胰岛素皮下注射,验证了此“1+1”方案的可行性。本研究数据显示,餐前门冬胰岛素的皮下注射后,患者的血糖水平呈进行性下降,与干预前相比较,其空腹血糖,餐后2 h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有显著改善。受干预(16周)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分别为(6.81±0.62)mmol/L、(8.63±2.43)mmol/L及(6.62±0.42)%,较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的体重指数为(24.25±2.31)kg/m2,亦有下降趋势。研究数据也显示,于早餐时进行胰岛素注射,患者的2 hPG的下降值更为显著,但具体原因尚不明确,也许与患者的机体内血糖摄取规律及内环境相关。患者接受门冬胰岛素皮下注射联合ODIS及甘精胰岛素治疗时,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说明该“1+1”方案的安全性高。

相关资料显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治疗,是临床上一种可以有效控制患者自身血糖的方法,在快速控制患者的血糖值之后,还可以有效抑制住患者因为高血糖所引发的血脂代谢紊乱现象,防止患者出现并发症。综上所述,对OADS及甘精胰岛素联合治疗仍未达标的患者,给予餐前门冬胰岛素注射,可平稳患者机体内的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且安全性和可行性较高。

[1]李海滨.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临床应用观察[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6,33(3):16-17

[2]杨丽勤.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在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0):1345-1346

[3]刘方平.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淮海医药,2016,34(2):219-220

[4]楚晓婧.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9):132-133

[5]徐爱花,孙霞,毛皓愉,等.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J].海峡药学,2013,25(4):216-217

[6]吴全能.甘精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对比[J].临床医学,2010,30(7):45-46

[7]黄昭瑄,尹秀英,黄昭穗,等.门冬胰岛素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9,17(12):911-912

R587.1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6.12.027

2016-11-07)

广东省东莞市社会科技发展项目(编号:2015105101219)

猜你喜欢

甘精降糖药糖化
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
两味鲜为人知的降糖药
健康用药:糖尿病患者应掌握好停药日
新型糖化醪过滤工艺
格列美脲与甘精胰岛素联合治疗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甜酒曲发酵制备花生粕糖化液的研究
甘精胰岛素联合赖脯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非糖尿病冠心病中的意义
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患者加用降糖药或胰岛素的疗效及对抑郁情绪的影响
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