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小说的成仙式隐逸结局

2016-02-14朱玉纯

长治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成仙文人现实

朱玉纯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明清小说的成仙式隐逸结局

朱玉纯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文人自古就有隐逸情怀,部分明清小说中的成仙情节即是这种隐逸情怀的体现。以《长生殿》、《西游记》、《红楼梦》、《封神演义》等小说为例,将小说角色成仙的原因背景分为“功成身退”、“迫于无奈”两类,并从传统上隐逸与成仙的联系,成仙式隐逸结局的成因、分类及思想价值四个方面,探讨和分析明清小说中成仙式隐逸结局的现象。

小说;成仙;隐逸;《长生殿》;《封神演义》

隐逸思想古已有之,许由、巢父就是著名的上古时期的隐士。“所谓隐逸,是指古代士阶层中的某些人,与当时的主流文化悖离,或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超然出世,回归自然的行为和心态。”[1]随着这些人逐渐增多,隐逸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甚至在一些时代发展成为潮流,主导这种隐逸行为的思想就是隐逸思想。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离开社会过隐居生活必然不易,于是文人们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文学中实现了精神上的隐逸。部分明清小说中的成仙式隐逸结局,就是这样的体现。

一、成仙与隐逸的联系

(一)隐逸思想传统

隐逸思想是复杂的。隐逸行为本身是消极的,其追求的是心灵的超脱、不问世事的安逸,但不同的人对隐逸有不同的观点,隐逸思想也就产生了分歧,具有了复杂性。例如古代哲学家们:老子大概是最早为隐逸行为提出理论依据的人之一,他主张“功遂身退”[2]31、“功成而弗居”[2]6,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价值是其隐逸的前提条件;庄子无视老子的前提条件,崇尚绝对自由的精神人格,主张人应摒弃万物,“独与天地精神往来”[3]583;孔子则与老子相反,他说“隐居以求其志”[4]159,隐逸是遭遇困境时的权宜之计,其目的正是为了入世。儒道两家思想的结合,让隐逸思想的消极性质有了积极的成分。作为传统的积极进取思想的补充,它在一定程度上让历史上的文人们有了在现实压迫下得以喘息的机会。

(二)隐逸与成仙的相似性

隐逸与成仙有着相似的社会现实背景、场所选择和精神境界追求[5],这使得两者在古人心中有着联系性。

1.相似的社会现实背景

人们对仙境的幻想源于对现实的不满,人们在现实中得不到的种种,都幻想在仙境中可以得到。在世人想象中,神仙脱离人的最基本生存需求,不必吃喝、不知寒暑,寿命更是与天地齐,这样的属性自然可以得到受现实条件束缚的人们的羡慕。士人隐居同样出于对现实的不满①这里不包括以退为进、为士而隐的人。,他们因各种原因难以融入主流社会,或是被社会疏离、或是主动疏离社会,转而隐遁深林。

2.相似的场所选择

古人在面对大山好水时,也会幻想这里会否有神仙居住,如《山海经·西山经》云:

“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6]51

“又西二百九十里,曰泑山,神蓐收居之。”[6]54

《楚辞·远游》表达对神仙居住之地的向往之情:

“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7]180

李白想象自己在泰山遇到仙人,《游泰山》: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8]548

“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8]548

古代隐士的居住之处多为清净美丽的深山,而人迹罕至的山林又常常是人们幻想的神仙居住之地,因此,隐逸经常与修仙联系起来。在许多道家传说里,如葛洪、陶弘景等人,都是成仙的隐士。

3.相似的精神境界追求

神仙道教的种种修仙之法与隐逸有着相通之处。《抱朴子·论仙》讲修仙之法:

“夫求长生,修至道,诀在于志,不在于富贵也……学仙之法,欲得恬愉澹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心”[9]37。

“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9]38。

隐逸同样讲究清静无为,追求心灵上的超脱,抛弃世俗,不为功名利禄所动。可见,隐逸与成仙在行为方式上是非常相似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隐逸与成仙逐渐纠葛在了一起,郭璞的《游仙诗》更是直接将隐遁山林和蓬莱仙山等同起来:

“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10]157

二、成仙式隐逸结局的形成原因

(一)文人对政治生活的厌倦

文人的政治生活经常充满困顿,明清时期也不例外。明代实行高压统治,文人入朝为官,则受东厂监视,动辄就要挨廷仗;不做官却是不行,明代统治者对隐士采取敌视态度,“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其外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11]391到了清代,文人生存条件更加险恶,汉族文人不仅得不到重用,还面临文字狱等文化压制手段。金榜题名是文人的追求,但严苛的社会环境却让文人疲惫不堪,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状态下,文人逐渐对仕宦之途产生厌倦情绪。神魔小说的流行也受此影响,成仙式隐逸表现了作者和读者逃离世俗的共同心愿。

(二)隐入山林,基本生存条件无法保障

自给自足是隐逸生活的前提条件,但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物质生产也在不断发展,这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让一个人或几个人在深山等与世隔绝的地方生活显得越发艰难。隐士与一直生活在深山中的人不同,隐士了解世俗生活,物质对他们的束缚要比从没感受过的人更加强劲,因而更加难以习惯。人终究是社会群体的一员,需要生活在社会中,与他人构成联系,才能保障自身的生存条件。这也是后来产生所谓“中隐”、“酒隐”的原因之一,隐士不再去远离人群的地方,而是选择在生活在市井中,在心灵上保持自身的超脱,或是做一个小官,远离权力斗争的同时保障自身生活质量。在这种隐逸方式和隐逸思想变化的过程中,隐逸之风也在逐渐衰退。

(三)成仙式隐逸,让文人在小说中解放精神

成仙式隐逸,与现实中的隐逸不同,虽然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和文学作品的描写之中,但这种隐逸方式超越了物质束缚。成仙是比引入山林更加彻底的隐逸,隐入山林,虽然人迹罕至,但仍处于人间,仍受人类最基本生存条件的束缚,成仙则不同了。前文说道,神仙的生活状态在人们的想象中是脱离了人类最基本生存需求的,这种状态正是庄子所说的“无待”,是隐逸者的终极追求。

我们知道,这种“无待”的状态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对文人来说却有个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借助文学创作,在文学和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实现这种不受任何拘束的状态。

三、成仙式隐逸结局的分类

以成仙为结局的明清小说,著名的有吴承恩《西游记》、许仲琳《封神演义》、洪昇《长生殿》、李汝珍《镜花缘》、曹雪芹《红楼梦》等。从小说角色成仙的背景来看,可以分为两类:“功成身退”和“迫于无奈”。

(一)“功成身退”一类

这类主要有《西游记》、《封神演义》和《镜花缘》等,小说角色在历经千辛万苦后最终完成了他们的使命和任务,成仙是对他们的奖励。例如《西游记》写师徒四人终于到达西天佛地:

“功满行完宜沐浴,炼驯本性合天真。千辛万苦今方息,九戒三皈始自新。魔尽果然登佛地,灾消故得见沙门。洗尘涤垢全无染,反本还原不坏身。”[12]540

《封神演义》写众人封神:

“濛濛香霭彩云生,满道讴歌贺太平。北极祥光笼兑地,南来紫气绕金城。群仙此日皆登果,列圣明朝尽返贞。万古崇呼禋祀远,从今护国永澄清。”[13]624

“祸福自尔等施行,生死从今超脱,有功之日,循序而迁。”[13]625

成仙意味着尘埃落定的圆满结局。这些小说角色已经通过之前所有的磨难,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抱负、个人理想和社会价值,而这些都已经成为了过去。老子认为: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2]31

继续留在人间,有遭遇恶事的风险,不如趁早遁去,这也是小说对现实世界中为官难得善终的反映。对这些小说角色来说,成为神仙的未来是美好的,且不会再生波澜,他们可以带着这种功成名就和自我满足的心理感受离开,从此以后“也无风雨也无晴”,享受类似退休生活的安稳闲逸。这也是对还在世俗现实中挣扎生存的作者和读者的安慰。再者,这类小说多以神魔小说为主,本就描写神仙鬼怪,成仙结局也是顺理成章的故事发展。

(二)“迫于无奈”一类

另一种成仙式隐逸则是迫于无奈,如《长生殿》、《红楼梦》等为例。由于小说角色和作者都无法为世俗中的矛盾冲突找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就只好以成仙的方式将所有的一切抛开不顾。《长生殿》最后一齣,唐明皇和杨贵妃终于在月宫相见:

“羡你死抱痴情犹太坚,笑你生守前盟几变迁。总空花幻影当前,总空花幻影当前,扫凡尘一齐上天。”[14]223

原来两人都是仙人,“偶因小谴,暂住人间”,现在回到天宫,便可前尘尽忘,“永为夫妇”了[14]223。

《红楼梦》写贾宝玉中了举人又出家当和尚,正是“走求名利无双地,打出樊笼第一关。”[15]1008书中多次表现贾宝玉与贾府、与社会的格格不入,遵循本心要被众人指责和约束,随波逐流又让自己深感痛苦,最后终于以这样的方式让自己解脱:

“尘梦劳人,聊倩鸟呼归去”[15]1025;

“既是假语村言,但无鲁鱼亥豕以及背谬矛盾之处,乐得与二三同志,酒余饭饱,雨夕灯窗之下,同消寂寞,又不必大人先生品题传世。”[15]1025

只有在脱离“尘梦”之后,才有心情将别人悲欢离合的故事当做自己消遣寂寞的谈资,因为这些都已经与自己无关了。

四、成仙式隐逸结局的价值

(一)寄寓作者理想

这主要体现在“功成身退”一类。刘勰说“思理为妙,神与物游”[16]320,作者奇妙的想象活动,是由作者的主观精神与客观外物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弗洛伊德认为,“幸福的人从来不去幻想,幻想是从那些愿望未得到满足的人心中生出来的,换言之,未满足的愿望是造成幻想的推动力”[17]290。

前面提到,成仙意味着尘埃落定的圆满结局。自古文人都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情结,在实现了自己的抱负、赢得社会名誉后潇洒离开,表现自己志行高洁。这种成仙式隐逸结局正是寄寓了作者的“功成身退”的理想和愿望。

(二)个体矛盾在文学中的反映

成仙式隐逸的小说结局也在讽刺社会现实,以成仙结局表达对现实世界的谴责,这主要是“迫于无奈”一类的小说。神魔小说讲虚幻的怪力乱神,同时又映射现实世界。人,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条件,这就注定了人生来就担负了一定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和对社会的责任。当这些责任相互冲突、或是个体感情和责任无法调和时,就会产生消极、叛逆、厌世等情绪,为缓解这样的情绪走向极端,人需要一些恰当的排解途径,在幻想中脱离现实的小说就应运而生了。

作者无法为小说人物提供一个在世俗世界中解决矛盾冲突的办法,就只好让他们以到另一个世界(即成仙)的方式将整个世俗世界抛开,从而脱离矛盾,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长生殿》中,唐明皇作为皇帝对社会和国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战乱爆发后,尤其是他和杨贵妃二人的感情成为战乱导火索的时候,他的社会责任和个体情感就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杨贵妃死后,唐明皇整日思念,然而现实世界中人死不能复生,要想让两人复合,就只能为小说加入魔幻色彩,让他们到天界去,做一对名副其实的“神仙眷侣”。

这类成仙式隐逸结局与其他隐逸结局不同,这不是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等高尚品质的推崇,而是在现实压力下被逼无奈的逃避。

(三)体现文人的思想转变

小说的成仙式隐逸结局表现了明清时期一部分文人不同于过去的思想转变,他们的关注点由家国天下转向了人的个体。

在封建社会,获得功名可以说是每一个文人的毕生追求,“范进中举”故事正反映了这种现实:对没有功名的文人来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对求得功名的文人,就可以名利双收,尤其是出身贫寒的文人,不仅生活水平可以得到大幅度提高,还可以获得名望,受人尊敬。“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其原因就在于此。

然而现实是,大多数文人求取功名的理想难以实现,他们希冀能够摆脱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造成的痛苦,于是在小说中,作者忽略了人的社会责任,突出强调成仙和隐逸的乐趣,将关怀人的个体情感放在首要位置,取代了对家国天下的忧心,这是体现在小说中的文人传统价值观的重要转变。

[1]李绍华.隐逸文化与文学休闲功能[J].广西社会科学,2002,(3):172.

[2](春秋)老子.道德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06.

[3](战国)庄子著,方勇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06.

[4](春秋)孔子.论语[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03第3版。

[5]卢晓河.求仙与隐逸——神仙道教文化对山林隐逸之士的影响[J].宁夏社会科学,2010,7(4): 128-129.

[6]陈成撰.山海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08.

[7]汤漳平译注.楚辞[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10.

[8]黄钧,龙华,张铁燕等校.全唐诗[M].长沙:岳麓书社,1998.09.

[9](晋)葛洪著,张广保编著.抱朴子内篇[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04.

[10]焦泰平著.汉魏六朝诗三百首注评[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04.

[11]杨一凡.明大诰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12](明)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金城出版社,1998.10.

[13](明)许仲琳.封神演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04.

[14](清)洪昇著,徐朔方校注.长生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0第2版.

[15](清)曹雪芹,(清)高鹗.红楼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01.

[16](梁)刘勰著,王志彬译注.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12.06第1版.

[17](奥)弗洛伊德著,王嘉陵,陈基发编译.弗洛伊德文集[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Zhu Yu-chu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nning Guangxi 530001)

(责任编辑 史素芬)

I207.41

A

1673-2014(2016)06-0047-04

2016—07—12

朱玉纯(1993— ),女,黑龙江七台河人,研究生,主要从事先秦两汉研究。

猜你喜欢

成仙文人现实
海绵“成仙”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文人与酒
漫画:现实背后(下)
文人吃蛙
文人与石
寻仙记
明清鼎革之际文人不同出路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