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朱德长征过贵州革命活动所蕴含的高尚品质

2016-02-14洪涛遵义师范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朱德长征

洪涛(遵义师范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论朱德长征过贵州革命活动所蕴含的高尚品质

洪涛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摘要:朱德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和杰出的国务活动家。长征过贵州是朱德人生革命活动中较为辉煌的一段,也是其高尚革命品质充分彰显的关键时期。具体说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牢记革命宗旨,心系干人疾苦;二是理想信念坚定,筑牢精神支柱;三是临阵冲锋在前,不顾自身安危;四是大是大非面前,始终立场坚定。

关键词:朱德;长征;革命活动;高尚品质

【主持人语】本栏刊发的《论朱德长征过贵州革命活动所蕴含的高尚品质》,通过红军总司令、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在长征过贵州时的实例,从理论上阐述了他牢记革命宗旨,心系干人疾苦;理想信念坚定,筑牢精神支柱;临阵冲锋在前,不顾自身安危;大是大非面前,始终立场坚定的高尚品质。在朱德诞辰130周年、逝世40周年之际发表该文,以寄托我们对朱德的永恒怀念。

红军长征80年来,国内外印刷出版了大量关于长征的书籍和研究资料.本栏刊发的《80年来中央红军长征转战贵州研究资料述论》,将海外、特别是国内关于中央红军转战贵州期间浩繁的研究成果,经过作者精心梳理和深入挖掘,全面、系统地走进研究者和长征文化爱好者的视野,让人们获得和了解更多的有关信息,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学术研究和弘扬长征精神,提供了有益启示和思想升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栏还刊发了《弘扬红军长征精神走好党的群众路线》,从长征精神的内涵,论述与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论证了党的群众路线实践,与长征取得胜利的必然联系,为尔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筑牢了思想基础,成为执政党的宗旨;今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冲刺时,做好群众路线宣传教育工作,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有一定参考价值。

(遵义会议纪念馆研究员:费侃如)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出身佃农之家。朱德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和杰出的国务活动家。朱德从事革命活动近70年,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三个历史时期,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一直到当代的自卫战争,可以说是无役不与,其革命历史被周恩来称为“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1]朱德毕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他的成功除了与其站在时代最前列,把握时代发展大势,与时俱进息息相关外,其高尚品质也是其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是朱德一步步走向人生成功和辉煌的宝贵精神财富。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文化强国”战略,以提升国家软实力,使我国真正由“富”变“强”,而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文化强国”战略题中应有之义。贵州是朱德整个长征中尤为辉煌的一段,是其高尚革命品质充分彰显的关键时期。基于此,笔者不揣谫陋,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刨掘梳理相关史料,揭示朱德长征过贵州革命活动所蕴含的高尚品质,希冀能对促进朱德革命活动研究有所裨益,同时,也希冀能为贵州冲出经济洼地,构筑精神高地略尽绵薄之力。

概而言之,朱德长征过贵州革命活动所蕴含的高尚品质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牢记革命宗旨,心系干人疾苦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中,坚持做人民群众的公仆,是朱德一生恪守不变的信条,且这一点对朱德从事革命活动的确起到了很大作用,他在跟美国记者海伦·福斯特谈到其在滇军时期的军事经历时曾说:“一般来说,我和民众的关系很好,这给我很大帮助。”滇军时期如此,长征过贵州时期更是如此,从以下三点即可窥其端倪。一是心系干人吃饭问题。“民以食为天。”红军长征过贵州时,朱德每到一地首先考虑的是干人的吃饭问题。1934年除夕,朱德到达贵州中部乌江南岸的瓮安县城后,他不仅要求红军战士将所没收的当地土豪劣绅准备过年的鸡鸭鱼肉和糕点分一部分给干人,而且还号召红军战士每人送给干人一件礼物并请他们吃年饭。干人们有的拉着朱老总的手心存感激地说:“红军先生,你们可救了我们的命哟。若不是你们来,我们休想吃上过年饭,你们分给我们那么多东西,又送礼,又请我们过年,你们红军是干人的大救星啊!”[2]P138可见,朱德在开展革命活动中,抓住了干人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吃饭问题。“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为了感恩红军,当朱德所部离开瓮安时,当地不少汉民、苗民中的干人纷纷参加了红军,同红军一道走上漫漫长征之途。在桐梓期间,朱德领导红军先后打了土豪刘以东、杨少虞、马空凡、付恒丰、李三星等几十家土豪。打土豪得来的物资,除部队留用部分外,大部分分给了城内、城郊的干人。[3]P5这样,干人从心底里更加信任红军,真正认识到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为穷人谋利益的军队。二是关心干人思想进步。凡是所过之处,朱德要求红军战士大量书写革命标语,向干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红军的革命宗旨,以唤醒民众。桐梓西街王家房子墙上有这样一则标语:“红军到,干人笑,绅粮叫。白军到,绅粮笑,干人叫。要使干人天天笑,白军不到红军到。要使绅粮天天叫,白军兄弟拖枪炮。打倒军阀,妙!妙!妙!”在桐梓松坎街房木板壁上写有:“打倒土匪王家烈!”“废除一切苛捐杂税,实行合理负担!”[3]P3在习水,红军一进街就到处挥笔书写宣传标语,诸如“打倒土豪劣绅”、“欢迎白军弟兄过来共同抗日”、“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白军弟兄不应打自己人”、“工农弟兄们团结起来,共求翻身解放。”[4]P40这些标语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阶级对比的手法,表达了深刻的革命斗争内容,极大地提高了干人们的思想觉悟。三是关心红军战士的安危和疾苦。红军战士大多数来自于干人,关心红军战士实际上就是关心干人,而感情是可以传递的,如果军官关心爱护士兵,士兵就会关心爱护干人。1935 年3月,中央纵队干部团政委宋任穷率所部奉命承担守护乌江浮桥的任务,他接到上级指示:待殿后主力五军团过江后即可拆桥。不久,宋任穷得知五军团已从另外的渡口过江了,就把浮桥给拆了。宋任穷回宿营地后将此情况如实向朱德作了汇报。朱德听后气愤地说:“岂有此理,为什么下这样的命令!五军团过江了,可罗炳辉同志率领的九军团还在后面,还没有过江呀!”要求宋任穷火速赶回40里外的乌江边,重新架桥,“浮桥架好后,交给九军团,如果等到明天早晨七时九军团还不来,你们再拆桥”。[5]P146宋任穷遵照朱德的指示,马不停蹄,立即动身出发,带领三营和工兵连挑灯夜战,紧急抢修,终于赶在天亮前将浮桥重新架好。对于这件事,宋任穷极为感慨:“我从来没有见过总司令发脾气,这次发怒是我见到的惟一的一次。……此时此地,此事此举,可见胸怀全局的总司令虑事之精细,爱护官兵之心切。”[6]P49此外,红军在遵义期间,在新城丰乐路,设有总卫生部红军医院,当时,医院里住有300多个伤病员,朱德身为红军总司令,心系伤病员的疾苦,曾亲自到这家医院去慰劳,了解他们生活上的困难,同他们亲切攀谈长达半小时之久。[7]P198

二、理想信念坚定,筑牢精神支柱

只有伟大的目标,才能产生伟大的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在1964年出版的《工作与激发》一书中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激励力量=目标价值×期望概率。此公式表明个人拼搏的激励力量与理想之间成正比例关系。当一个人为了具有巨大目标价值的理想而奋斗时,就会产生强大的内在激励力量。反之,如果目标价值不大,或期望值较低,就会因丧失信心而缺乏激励力量。理想所提供的激励力量的大小与理想的层次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理想的层次越高,其所提供的激励力量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古往今来,大凡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或在某领域取得非凡成就的科学家、思想家,通常胸中都会燃烧着崇高理想,为崇高理想所鼓舞、所激励。红军总司令朱德也不例外,红军长征过贵州时,朱德怀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追求,带领红军战士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历尽千辛万苦,经受住了各种危难乃至生死考验,在长期不断的磨砺中使自己一步步走向人生的辉煌。朱德在重大挫折面前,仍旧乐观自信就是最好的证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四天四夜的浴血奋战,虽然渡过了湘江,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伤亡极其惨重,八九万大军只打剩了三万来人。面对红军的巨大伤亡,加之前有阻敌,后有追兵,人的生命时刻受到威胁,就是在如此险象环生的逆境中,朱德不仅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挫折面前,乐观自信,坚韧不拔,而且还以同样的革命情怀鼓舞其同伴要顶天立地,百折不回,永不言败。有一天,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书记博古,由于不堪红军遭受重大挫折之打击,坐在一块石头上,郁郁寡欢,表情麻木,心灰意冷,正用小手枪指着脑袋,准备自杀。朱德见此情景,用略带责备却又饱含激励的话语劝慰道:“博古同志,你的错误指挥已经使党和红军遭受重大损失。你要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如果你是一个懦夫,是一个逃兵,你就开枪吧!”[8]P220朱德的话可谓入木三分,切中要害,冲击着博古最敏感的神经,如醍醐灌顶,使他幡然悔悟,放弃了自杀的念头。接着,朱德趁热打铁,以自己的切身经历继续开导博古:“天塌下来也要革命。南昌起义后,三河坝一仗下来,我身边也没有多少部队了,有的公开走了,有的开了小差。经过整顿,不是又发展起来啦?指挥错了不要怕,有中央领导,还有大家,有3万红军,错过了2、6军团会合,还可以找机会,但不能蛮干。”[9]P212朱德之言情真意切,使博古感动不已,潸然泪下,或许,他是在为自己的懦夫行为而感到羞愧吧!可见,无论革命形势有多严峻、处境有多艰难,朱德始终初衷不改,理想信念坚定,用自己的言行筑牢精神支柱,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风雨过后是彩虹,黑暗过后是黎明”,在天空翱翔的永远是坚强的雄鹰,生命就在一次次坎坷挫折中诠释着精彩。此外,朱德每到一地,抓住一切机会,向干人积极宣传苏维埃红军的主张,将自己的理想信念传递给干人。1935年1月12日下午,在遵义老城第三中学操场上,来自工、农、兵、学、商的近万名代表聚集在一起,举行遵义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朱德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参加了这次大会,并在会上向欢迎的人民群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在讲话中,朱德说:“红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是穷人的队伍,是为穷人闹翻身而战斗的人民子弟兵。”他还当众宣讲了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与欺骗,号召人民群众起来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表示愿意联合国内各界、各党派、各军队和一切力量共同抗日。[10]P324朱德用清楚而通俗的语言道出了劳苦大众的心声,使他们深受鼓舞,散会后,人民群众还沉浸在对革命理想的美好憧憬中,久久不愿离去。

三、临阵冲锋在前,不顾自身安危

《论语·子路》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即是说:当领导者自身行为端正,遇事作出表率示范时,不用下命令,被领导者也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领导者自身行为不端正,而要求被领导者行为端正,那么,纵使三令五申,被领导者也是不会服从的。此言表明作为领导者,其表率示范作用十分重要,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战场上,作为将帅如果能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冲锋在前,退却在后,这对士兵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和激励,往往会成为扭转战局之关键。红军长征过贵州期间,朱德曾引用古人“能身先士卒与士卒共甘苦者为名将”一语作为座右铭,来激励自己,告诫同仁且身体力行。此可从朱德在土城战役中的表率作用得以体现。在土城战役中,川系军阀刘湘深恐红军取道泸州、宜宾北渡长江进入四川,号召全体官兵“抱必死决心,奋勇阻截”,因为他知道“红军参谋长刘伯承、总司令朱德是四川人,足智多谋,地形熟悉,如入川南之后,川局当不堪设想。”[11]P166为了阻止红军北上入川,刘湘一方面调重兵加强泸州至宜宾一线的防务工作,另一方面派精锐之师郭勋祺等抢先占领赤水河东岸之土城。1935年1月28日早晨,战斗打响,虽然红军与川军连续激战了三、四个小时,但却收效甚微。当即发现对敌情判断有误,原来以为敌军是二个旅四个团约六、七千人,实际上是四个旅八个团共一万多人;加之,临战前估计刘湘部队的战斗力和贵州军阀王家烈部队的“双枪兵”(鸦片烟枪加步枪)差不多,但实际上川军武器装备与战斗力均比黔军强许多。敌情发生了变化,敌军越聚越多,他们纷纷抢占有利地形,不断突破红五军团的阵地,一步步向土城进逼。当时,红军后面就是赤水河,缺少周旋余地,如果不能顶住敌人的进攻,势必会陷入背水作战之绝境。在这关乎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朱德当机立断,挺身而出,打算亲临前线,拼杀出一条生路,他语气十分坚定地对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等人说:“打好这一仗,就走活了一盘险棋,我到前线走一趟。”[12]P217朱老总要披甲亲征,让在场所有的人着实吃惊不小,每个人的眼里既流露出信任,又充满着担心:一方面,大家相信朱总司令能率领前线指战员力挽狂澜,化险为夷;另一方面,他毕竟年事已高,已是年过半百之人,前线又极其危险,其安全何以保障。所以,每个人的心里都很矛盾。毛泽东也不例外,他连抽了几支香烟都没有点头。朱德当然清楚毛泽东也在为自己的安全考虑,就把帽子一甩,豪爽地说:“得咯,老伙计,不要光考虑我个人的安全,只要红军胜利,只要遵义会议能开出新天地,区区一个朱德又何足惜?!敌人的子弹是打不中朱德的!”[12]P219毛泽东被朱德的坦率、真诚和坚毅所感动,终于点头同意了。就在刘伯承的陪同下,朱德义无反顾、大步流星地朝着炮火连天的前线飞奔而去。这一惊人之举的确给苦苦鏖战中的红军战士以极大的鼓舞。“总司令来了”的喜讯很快传遍了整个阵地,顿时,红军战士声威大震,勇气倍增,奋勇厮杀,挫败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为西渡赤水河赢得了宝贵时间。随后,朱德仔细观察敌情,寻找渡河最佳时机。当发现时机成熟时,朱德毅然下令后撤,准备西渡赤水河。此时此际,敌人的子弹飞来飞去,情况万分危险。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长萧华担心朱德的安全,再三请求他先走一步,但都被朱德坚决回绝。等到部队全部都从前沿阵地撤下来了,朱德还依然留在那儿稳如泰山,静观其变。就这样,朱德和最后一营人顶住了刘湘的模范师——郭勋祺师一次次的冲击,一直坚持到夜幕降临,才撤出战斗。后来,萧华在回忆中如此写道:“当时,天下着雨,刘湘的模范师向我们阵地压来。朱老总手提驳壳枪,来到我们这里亲临指挥,掩护大部队过河,我很担心朱总的安全,几次劝他赶快撤下去,都被他拒绝了。他一直同我们坚持到天黑,才和我们一起渡过赤水河。”[12]P219-220可见,越是在危险时刻,朱德越是不顾自身安危,真可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冲锋在前,退却在后,从而扭转了战场危险局势。

四、大是大非面前,始终立场坚定

在大是大非面前,朱德从不让步,始终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于担当。在黎平会议和遵义会议上,其态度表现即是明证。一是在黎平会议上,支持毛泽东转兵贵州的战略决策。1934年12月17日,朱德随中革军委纵队进驻贵州黎平。虽说在一个星期前的通道会议上,就提出了转变战略方向的问题,但由于“左”倾错误领导人的极力阻扰,此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为了继续解决好这一悬而未决的问题,翌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了政治局会议,继续讨论红军的进军路线问题,朱德参加了会议。在会上,博古和李德全然不顾敌情所出现的重大变化,仍然坚持去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在那里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与之相反,毛泽东则根据当时蒋介石已在湘西布下重兵正张口以待这一严峻的形势,进一步建议中央放弃原定计划,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黔北遵义地区挺进,建立川黔边新苏区根据地。双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争论十分激烈。在此问题上,朱德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竭力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坚决反对博古、李德的北上计划。后来,遵义会议的当事人伍修权在回忆中称:“周恩来和朱德同志,历来就尊重毛泽东同志,在临时中央打击排斥毛泽东同志时,他们也未改变对他的态度。”[13]P111经过激烈争论,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西渡乌江北上,向贵州西北发展。黎平会议后的第二天,朱德根据黎平会议的决议精神,对红军的行动作出了具体部署,中央红军兵分两路向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挺进,这就使中央红军避免了陷入敌人重围的危险,从长征开始后的被动局面中摆脱出来。二是在遵义会议上,继续支持毛泽东进入中央最高决策层。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历时3天,在遵义召开了中中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会上,毛泽东尖锐地批评了“左”倾冒险主义“消极防御”方针,并指出,正是在军事上执行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主张,才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朱德在王稼祥、张闻天之后发言,始终不改初衷,态度坚决地站在毛泽东的立场上,支持其正确意见,他拍案而起,谴责临时中央“排斥了毛泽东同志对红军的领导,依靠一个不了解中国情况的外国人来瞎指挥,丢掉了全部根据地,……真叫人痛心!”[14]P239与会者对朱德的慷慨陈词,都肃然起敬。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位平时从不发火训人的谦和长者,此时,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竟然如此坚决,毫不含糊,字字千钧,震撼人心。当喝过洋墨水的红九军团中央代表凯丰发言表示支持博古、反对毛泽东时,朱德再一次站起来开宗明义,据理力争:“我们大多数将领都没有喝过洋墨水。我倒喝了一点,喝得也不多。但是,事实胜于雄辩,……李德同志总揽全局以来,一切照搬外国,致使红军节节失利,全局溃败……我不反对学习国外的理论与经验。但是,一定要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与我共事时间长,连敌人也称我们叫‘朱毛’,我对他的了解就是他创造和运用了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事实证明,他具备指挥中国革命战争的杰出才能。所以,我和恩来提议,让他进入到中央领导中来!”[8]P225朱德讲到这里,既有人鼓掌,也有人高喊:“这是反党行动!”朱德拍了桌子,义正辞严地说:“我本来讲,要对事不对人。这次会议只解决一些重大原则性问题。现在看来,你们还有人要坚持原来的领导。好!我就重新声明我的立场:如果由你们继续领导,我就不会再跟着你们走下去!”[9]P218正是由于朱德等人坚持了原则,遵义会议推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进入了中央最高决策层,这样,毛泽东重新回到党和红军的主要领导地位。对此,朱德十分高兴,开完遵义会议后一回到家里,便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情不自禁地对夫人康克清说:“这次会议开得好,你等着传达吧!”

综上所述,朱德一生功勋卓著,他的成功除了与其站在时代最前列,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俱进息息相关外,其高尚品质也是其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这些高尚品质在我们从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仍不乏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恩来同志祝词[N].解放日报,1946-11-30.

[2]康克清.康克清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3.

[3]中共桐梓县党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红军长征在桐梓[M].桐梓:中共桐梓党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1988.

[4]政协习水县委员会.红军在习水[M].习水:政协习水县委,2000.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朱德自述[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

[6]宋任穷.伟哉大宇宙,壮志充其间[A].何静修.回忆朱德[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1992.

[7]朱存福.中央红军在遵义[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

[8]贾雨阳.朱德传[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9]刘学民,王法安,肖思科.朱德元帅(第二版)[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

[10]袁德金.军事家朱德(上)[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11]杨茂东.长征——英雄集团的传奇[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7.

[12]赵鲁杰.朱德兵法与韬略[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13]伍修权.往事沧桑[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14]袁伟.朱德军事活动纪事[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魏登云)

On Zhu De’s Lofty Quality Implied in the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in Guizhou during Long March

HONG Tao
(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

Abstract:Zhu De is a great Marxist,proletarian revolutionist,militarist,strategist and statesman.Zhu De’s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in Guizhou was relatively brilliant in his whole life,the key period in which his lofty quality was fully revealed.And thi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firstly,he kept fresh in his mind the revolutionary principle and the trouble of the poor;secondly,he adhered to the belief and spirit of revolution;thirdly,he was the first one to involve himself to dangers;and fourthly,he took a strong stand before cardinal issues.

Key words:Zhu De;Long March;Revolutionary activity;lofty quality

中图分类号:K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583(2016)-001-05

收稿日期:2015-12-1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遵义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研究项目(15KRIZY011)

作者简介:洪涛,男,四川合江人,遵义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朱德长征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不必要花的钱
卖梦店
特殊的生日礼物
如果让我许一个愿望
聆听东方与西方的朱德群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路上与您同行
一路长征一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