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诗歌艺术性翻译视角对比When You Are Old两种中文译本

2016-02-14

镇江高专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诗歌翻译创造性

柳 妞

(江苏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从诗歌艺术性翻译视角对比When You Are Old两种中文译本

柳妞

(江苏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镇江212003)

摘要:以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诗歌When You Are Old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具体解析诗歌的艺术性翻译策略。译者在追求艺术性风格时要注意以下3个方面:诗歌翻译要追求意义和情感上的本分;诗歌翻译要做到和原作相当而不是和原作相等;在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要运用母语传达原文风格。

关键词:诗歌翻译; 艺术性翻译; 本分; 创造性

“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

可知谁愿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

多少人曾在你生命中来了又还

可知一生有你我都陪在你身边”

这四句歌词是水木年华那首《一生有你》中最引起共鸣的句子,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尔兰诗人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的WhenYouAreOld中的诗句非常相似。

When You Are Old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1两种中文译本

A译本:《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1]。

B译本:《待你到了暮年》

导读与欣赏: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爱尔兰诗人。诗人对这位爱尔兰著名演员莫德·冈(Maud Gonne)求婚不成,便写下此诗表露心曲。诗中充满眷念与关怀,全无一丝怨恨。第三阕中诗人面对现实,表明既然自己的爱不被接受,就让它作为美好的愿望永远潜藏于夜空之中。

待你到了暮年,

头发花白,疲惫困倦;

手捧书本拥炉而坐,

打着瞌睡漫漫翻看;

常常消失字影,

时时落入梦幻;

昔日眼带阴郁或温柔,

不时在脑海中闪现。

不论是虚情假意,

还是真心一片;

多少人把你愉悦的丰姿艳羡,

多少人把你美丽的相貌热恋?

但这世上只有一人,

真正爱你永无改变;

无论是你圣洁的灵魂,

还是你变得忧伤的容颜。

弯腰坐在烧旺的炉前,

哀愁淡淡,低声念念;

青春的爱已离去,

就在转瞬之间!

它跨越高山,

它飞进蓝天;

它在星云中躲藏,

它在夜空里弥散[2]。

先看这两个译本中不同的中文题目。“当你老了”显得过于口语化,而这种口语化的题目会让人以为这首诗有打油诗之嫌。而“待你到了暮年”这样的表达就比较文雅、比较有诗歌的感觉。很多人认为翻译的过程应该像玻璃,完全透明,让译文读者把原文看得一清二楚,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翻译其实更像摄影机的镜头,在特定的情况下要加上不同的滤光镜片,才可以得到令人满意、不至“失真”的效果[3]76-77。诗歌是一种艺术形式,而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所以诗歌的语言必然与生活中的语言不同。如何让一种艺术经过翻译还保存原有的艺术气质呢?这种艺术性翻译在诗歌翻译中如何体现呢?

2诗歌的艺术性翻译

2.1意义和情感上的本分

2.1.1意义上的本分

翻译永远是译内容,而不是译形式。优秀的译文势必经得起推敲,真正负责的译者不会随便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疏漏,要有反复斟酌、锤词炼句的“较真”精神[4]。所以诗歌的艺术性翻译首先要讲本分,即原作者是自由创造,我们是忠实翻译,忠实于他的自由创造[5]。必须把原句的意思不增不减地表达出来。这个标准是翻译的总的标准,对译散文和译诗都适用[6]。

比如原诗第二行的“book”在A译本中被译成“诗歌”,第五行的“moment”被译成了“时辰”,这显然欠妥。既然诗人出于某种考虑选择了较为笼统的字眼,译者似乎没有理由将其译得过于具体。所以B译本中很自然地把“book”进行模糊处理为“书本”。我们只要把当时的氛围交代清楚了,究竟看的是什么具体的书并不会影响读者的思维。原诗的中“pilgrim”在A译本中被原封不动直译为“朝圣者”,显然不如其在B译本中的引申义“圣洁”表达得清楚,且A译本中“痛苦的皱纹”表达不通顺,让人有痛苦的联想,与此时诗人想要创造的意境不符,丢失了诗歌原有的美。相比之下,B译本中“忧伤的容颜”,就通顺、缓和,也幽雅得多。A译本中把原诗最后一行的“face”直译为“脸庞”,显然在上下文中很突兀,叫人费解这是谁的脸庞。诗人在这里是说要把自己的爱情藏起来,“face”指的是上文提到的“love”。B译本对这个词的理解很准确,在前一句提到“爱已离去”的情况下,用代词“它”来指代这个“爱”字。所以在追求意义的本分上,一定要注意对个别抽象或具体的词的翻译,因为这些细微的小词往往会影响对全诗的理解。

2.1.2情感上的本分

诗歌是作者借以寄情的文学艺术形式。虽然有文化差异,但是艺术作品中所抒发的感情往往能引起心灵的共鸣。译诗不仅要表达出原诗文字的意思,还应表达出原诗的诗情。诗情可以算是诗的灵魂。一首诗如果没有诗情,便不成其为诗。翻译时,如果将一首很有诗情的外国诗歌译成一首没有诗情的本国诗歌,这是翻译的失败;尽管文字上很“忠实”,意义也表达得清楚,但决不是成功的翻译[7]。所以在翻译诗歌时,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清楚明白地传达给异域的人们是最重要的。要理解诗人写诗时的心情,就必须了解当时写诗的背景,即了解一个作品背后的故事。

WhenYouAreOld这首爱情诗写于1893年,叶芝当时28岁。5年前,诗人遇见了爱尔兰民族自治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著名的女演员莫德·冈。叶芝对她一见钟情,而莫德·冈一直对叶芝若即若离。尽管如此,叶芝对于她的爱慕终身不渝,因此,难以排解的痛苦充满了叶芝生命中很长一段时间。

既然这首诗的背后有这么感人的故事,译者就有义务和责任让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前体会到诗人这刻骨铭心的爱情。在B译本中,我们便看到了在译文之前的那一小段导读与欣赏。不过短短几十字,便能在读者心中掀起层层波澜,因为在了解了诗人的写作背景之后,再去看这首作品,就更能体会诗中传达的深厚情感。也许有人会反驳,这不是翻译诗歌而是注解诗歌。笔者以为,只要能达到信息传递和情感传递,注解加翻译的做法是很值得借鉴的[8]。对于原诗的第七、第八行的翻译,A译本是“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B译本是“但这世上只有一人,真正爱你永无改变:无论是你圣洁的灵魂,还是你变得悲伤的容颜”。两者一比较,就会发现后者在感情上更为传神,翻译后的诗句透射出令人倾慕的精神美丽,令每位读者都印象深刻。

2.2译作和原诗相当

诗歌翻译的艺术性所在,不是做到和原诗相等,而是做到和原诗相当[5]。诗歌是含有较多音乐成分的一种文学形式,而不同的语言有其不同的达到音韵皆美的办法;一首诗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若机械地保存原来的形式,往往要丧失音韵之美[9]。

以叶芝的这首诗为例。这首诗采用了abba这一中国读者很不习惯的韵式。A译本基本保留了原诗abba的韵式,这一做法值得肯定,但还是免不了“以形害义”。比如把原诗的“book”译成“诗歌”,把“moment”译成“时辰”,把“sorrows”译成皱纹,把“face”译成“脸庞”,这显然是为了押韵的需要,而或多或少破坏了意义的通顺,在上下文中显得突兀又不易理解。A译本诗的行数和原诗一样都是十二行,其结果就是一句中文对应一行英文,句子过长而失去了节奏感。B译本并没有拘泥于和原诗一样的压韵形式,而是以准确表义为前提进行了创造性的处理。该译本一共有二十四行,原诗的一行英文,对应译本的两行中文,句子变短,有了起伏的节奏感。全诗隔行压韵,这才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全诗压“-an”韵,且一韵到底。这样的译法艺术性地利用中文词语组合语音上的抑扬顿挫来传达了英语诗歌无所不在的节奏。

2.3译者风格的体现

翻译要做到在文字上既不“走样”,也能传神,而且读起来像创作而不像译文[6]。译者本人的背景和文化及文学取向,对译作可以造成决定性的影响[3]61。这就是译者“化”,首先是“消化”,即透彻理解和把握原文;其次是“汉化”,即将原意用通顺恰当的汉语表达出来[4]。艺术性翻译本来就是创造性翻译,保持原著的风格也只有通过译本自己的风格。肯定了这一点,有足够修养的译者就可以在严守本分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自由,充分运用自己的创作灵感。

叶芝诗歌在总体风格上是暖色的。本文中的这首诗没有热烈宣泄的激动,只有平静真挚的倾诉;诗的语言朴素而含蓄,却不乏亲切与温馨。于是我们便读到B译本中的“待你到了暮年,头发花白,疲惫困倦;手捧书本拥炉而坐,打着瞌睡慢慢翻看”。这样的译语在风格上同原诗是一唱一和,读起来感情温暖,节奏低缓,犹如一曲从火炉里飘出的大提琴曲。叶芝的作品在意境上似乎都可以与海、天空、星斗联系上,在这久远、空阔的时空里,叶芝在孜孜不倦地构建着自己那跨越时空的爱。于是为了体现这种悲剧美的风格,B译本中出现了“它跨越高山,它飞进蓝天;它在星云中躲藏,它在夜空中弥散”这样的译语。这样的翻译在语言运用上有极大的创造性,但也忠于原著,充分传达原著反映的艺术风格。读起来让人觉得“这些爱尔兰的声音,使我们从远方感受到它的灵魂,幽远而湿润”。

3结束语

本文对比了一首诗歌的两个译本,分析了译者艺术性翻译风格在诗歌翻译中的体现。笔者从3个方面阐述了艺术性翻译风格体现的问题:一是诗歌翻译要追求意义和情感上的本分;二是诗歌翻译要做到和原作相当而不是和原作相等:三是在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要运用母语传达原文风格。

做翻译的人其实身兼双重身份。首先,他是原作的读者,要使用他的源语语言及文化知识来理解原作。当然,译者与一般读者不同,理解原作之后,就以自己的理解为依据,尽自己的能力为译文读者传递原文的信息[3]82-83。

作为诗歌翻译者,在诗歌艺术性翻译的过程中,其实也要积极采用不同的方法,做出各种选择和尝试,才能克服各种主观和客观的问题,在意义和情感上追求本分和风格,并在音、形、神等各方面做到和原作相当,以还原诗歌的艺术性本质,达到合理的艺术性翻译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佐良.英国诗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558.

[2] 吕志鲁.英语爱情名诗选译[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3:257.

[3] 孔慧怡.翻译·文学·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 丁志聪.翻译与翻译之我见:兼详马红军的《翻译批评散论》[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22(1):124-128.

[5] 卞之琳.十年来的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工作[J].文学评论,1959(5):41-77.

[6] 葛传椝.略谈几个翻译问题[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78(1):49-54.

[7] 丰华瞻.略谈译诗的“信”和“达”[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79(1):42-43.

[8] 萧立明.新译学论稿[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83.

[9] 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804.

〔责任编辑: 胡菲〕

收稿日期:2016-01-21

作者简介:柳妞(1982—),女,湖北宜昌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及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8-8148(2016)03-0033-04

Comparison betwee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When You Are O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istry of the poetry translation

LIU Ni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212003, China)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rtistry of poetry translation, the author compares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a poem, and makes a specific analysis of the artistry of poetry translation. While pursuing the artistic style, the translator should focus o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 the version of the translation should be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meaning and emotion; Second, the version of the translation should match with the original rather than be equivalent to the latter: Third, the version of the translation should use native language to express the style of the original.

Key words:peotry translation; artistry of translation; faithfulness; creativity

猜你喜欢

诗歌翻译创造性
公民作为专利申请人的创造性自我初评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
诗意与诗体的“旅行”
从格式塔理论赏析《西风颂》的不同译本
庞德《在地铁站》诗歌翻译的概念整合研究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