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糜烂性胃炎病理分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2016-02-13安晓霞王振刚龙春莉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糜烂性皮化生分型

安晓霞,王振刚,龙春莉

(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530023;2.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001)

慢性糜烂性胃炎病理分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安晓霞1,王振刚1,龙春莉2

(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530023;2.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001)

[目的]观察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临床病理分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对198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根据权威标准进行中医体质分类,并统计其病理分型,分析病理分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结果]198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中,慢性活动性炎以气虚质、湿热质为主,萎缩以阴虚质、血瘀质为主,肠上皮化生以湿热质、气郁质为主,而不典型增生则以气郁质、阴虚质为主。[结论]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不同病理分型的中医体质分布有差异,二者具有相关性。

慢性糜烂性胃炎;病理分型;中医体质

慢性糜烂性胃炎(chronic erosive gastritis,CEG),又称慢性胃炎伴糜烂,属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临床表现多以慢性上腹部不适或疼痛、腹胀、反酸、嗳气为主要症状,但亦可无任何症状[1]。其特征为胃黏膜上皮完整性受损,糜烂深度一般在1 mm以内,不超过黏膜肌层。内镜下主要特征为黏膜糜烂,黏膜破损表浅,周围黏膜平坦或隆起。本病易反复发作、糜烂黏膜不易修复,且部分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萎缩(CAG)、肠上皮化生(IM)及不典型增生(ATP),甚至有可能癌变。中医体质与疾病发生、发展有直接关系,体质从内因上决定了发病与否及疾病特点、转归预后。CEG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同样与中医体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本研究通过探讨CEG病理分型与中医体质的关系,旨在为从中医体质角度预防、治疗本病及预防癌变提供新的思路。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选取本地区2015年12月~2016年9月于广西中医院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门诊、住院部及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糜烂性胃炎的患者198例,行病理检查,并行中医体质分析。其中男性101例,女性97例,年龄25~70(51.3±6.3)岁,病程1个月~10年(21.4±8.7)个月。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中慢性糜烂性胃炎的诊断标准。中医体质分型标准参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3],分为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特禀质等9种体质。

1.3 排除标准①因文化因素、精神疾患或行为障碍等原因不能较好地理解调查问卷的内容者;②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等全身重要脏器、系统疾病的患者;③合并有消化道肿瘤、消化性溃疡、肝硬化等其他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者;④病理提示为恶性病变者;⑤近期使用过或目前正在使用可能影响本次研究观察药物的患者。

2 研究方法

2.1 体质分型观察对象回答《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4]中的所有问题,每一问题按5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原始分=各个条目的分数相加,转化分数=[(原始分-条目数)/(条目数×4)]×100。依平和质与偏颇体质判定标准[4]进行体质判定。

2.2 病理组织学检查取病变区域2~3块活检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病理分型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中病理诊断内容,分为慢性活动性炎、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4种类型。

2.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见表1。

表1 不同病理类型CEG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例)

从表1可见,参与研究的198例CEG患者中,慢性活动性炎82例,占41.4%;萎缩27例,占13.6%;肠上皮化生57例,占28.8%;不典型增生32例,占16.2%。其中慢性炎症体质分布比例较高者依次为气虚质(23.2%)、湿热质(20.7%)、痰湿质(14.6%)、阳虚质(13.4%),其中气虚质、湿热质比例最高,经同组多个构成比比较的χ2检验,P<0.05,二者与组内其它体质类型有显著差异。萎缩则以阴虚质、血瘀质比例最高,分别占33.3%、29.6%。而肠上皮化生主要中医体质为湿热质(22.8%)及气郁质(17.5%);不典型增生体质分布比例较高者为气郁质、阴虚质、湿热质。四种病理类型体质分布比例较高者,分别与组内其它体质行组内构成比χ2检验,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而各病理类型间体质分布经组间两两χ2比较显示,不同病理分型在不同体质间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不同病理类型CEG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不同。

4 讨论

慢性糜烂性胃炎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反复发作难愈,从病理学角度分析,CEG除炎性反应外,部分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萎缩、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等,有专家学者称其为癌前病变,故临床早期发现、治疗及预防癌变至关重要;

而中医体质学说是一门新兴学科,临床多系统疾病的发生均与体质有密切关系。体质的差异是人体内在的脏腑阴阳气血偏颇和机能代谢差异的反映,机体发病与否,关键在于正气的强弱,不同体质决定了机体是否感邪、感邪轻重及预后转归。目前中医体质与疾病的研究范围较广,涉及到亚健康[5]、肥胖[6]、抑郁症[7]、哮喘[8]等多个领域。

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摄取精微,脾胃是体质后天调养的重要因素,脾胃之气一定程度上是对素体体质状况的判别,故体质差异与脾胃系统疾病密不可分。而作为脾胃病中常见病的CEG,必然受体质因素的影响。目前有众多学者认为CEG伴IM、ATP为癌前病变,胃癌的发生往往会经历CSG(慢性浅表性胃炎)→CAG→IM→ATP的演变过程,故临床上CEG的病理类型对其预后及预防癌变至关重要。病理诊断分型作为CEG病变程度及预后的重要特征,与体质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结果显示:CAG不同病理分型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亦存在差异,湿热质比例偏高,尤其体现在慢性炎性及肠上皮化生类型中,笔者认为原因可能与患者所处地域特点有一定关系,广西地处岭南之地,受湿热环境影响,湿热阻滞中焦脾胃,伤脾碍胃,脾胃气机壅滞,损伤胃络,这亦与本地区慢性胃炎发病脾胃湿热证型多见较为符合。现有文献涉及的慢性胃炎出现频率较高的中医证型中即有脾胃湿热证[9];而曹氏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亦发现慢性胃炎脾胃湿热组胃黏膜更易发生IM或增生[10]。此外,本研究中发现阴虚质与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从中医理论角度分析,机体阴液不足,津液亏虚,胃阴亏虚,失于濡润滋养,容易导致胃黏膜萎缩等一系列黏膜异常病变。再者,脏腑功能不足如气虚、阳虚等虚性体质,在CEG的发病过程中亦有一定的相关性,正气不足,推动温运等机能下降,脾胃的运化失调,生化乏源,同样易致胃黏膜组织形态发生一定的病理学改变。另有相关慢性胃炎的研究报导结果,与本研究结论体质分布特点有一定的相符之处,如鲁香凤等[11]研究报道慢性胃炎虚证或虚实夹杂以虚证为主者腺体萎缩和肠化较多见;毛承飞等[12]研究发现CSG中脾虚气滞型比例最高,CAG中胃阴不足型比例最高,IM中脾胃湿热型比例最高。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中医体质与CEG病理分型的相关性,有助于临床从体质、中医辨证用药方面评估CEG患者病变轻重程度、治疗及预防癌前病变,有望今后从改善中医体质的角度预防、治疗本病及预防癌变。

[1]于皆平,沈志祥,罗和生.实用消化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41.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上海)[J].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5-16.

[3]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09)[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4):303-304.

[4]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5]朱灿,谭达全,徐琦,等.亚健康状态与中医偏颇体质关系浅析[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5):156-158.

[6]朱燕波,王琦,吴承玉,等.18805例中国成年人中医体质类型与超重和肥胖关系的Logistic回归线分析[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11):1023-1028.

[7]杨焕新,于艳红,乔明琦.抑郁症与中医九种体质的关系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6):2048-2050.

[8]王皓,张勇,王晓强,等.支气管哮喘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6,48(5):27-28.

[9]陈扬波,陈勇毅.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9):1657—1658.

[10]曹蕊芸,毛承飞.脾胃湿热、脾虚气滞型慢性胃炎与三叶因子家族表达的相关性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0,42(3):16-18.

[11]鲁香凤,王玉芬,朱建华,等.慢性胃炎不同证型胃黏膜局部组织病理学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J].医学研究荟萃,2008,21(1):17-21.

[12]毛承飞,曹蕊芸,贺盘良,等.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镜病理关系探讨[J].江苏中医药,2011,43(2):32-33.

(编辑 熊 瑜)

R256.33

B

2095-4441(2016)04-0015-02

2016-11-01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编号:GZZC16-09)

龙春莉,E-mail:anxxia@163.com

猜你喜欢

糜烂性皮化生分型
失眠可调养,食补需分型
糜烂性胃炎怎么治?
便秘有多种 治疗须分型
胃镜下LCI诊断肠上皮化生的应用价值
肠化免疫分型,告诉您胃病怎么办
兰索拉唑对Hp引起糜烂性胃炎患者Th1/Th2漂移的影响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非糜烂性食管反流病的临床价值分析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内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关系研究
基于分型线驱动的分型面设计研究
颈椎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影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