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和”文化底蕴

2016-02-13王士良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生态

王士良

(唐山师范学院 社会科学部,河北 唐山 063000)

哲学经济学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和”文化底蕴

王士良

(唐山师范学院 社会科学部,河北 唐山 063000)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中国的“和”文化具有相契合之处。首先,“和实生物”,这一战略是为了协调区域发展,形成新增长极,这是现代意义上的“生生”,而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即“生态”问题,则是其重要突破口。其次,“以他平他谓之和”,京津冀三地的功能定位、产业结构、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均存在着“以他平他”的关系,各级领导干部亦需恰当处理与群众、制度、自我等“他者”的关系,以实现“和”的状态。

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生态;“以他平他”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是对新时期我国区域发展模式的一种新的探索,对于京、津、冀三地进一步发挥区域优势、促进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开创三地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必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战略的制定,既是党中央针对京津冀三地发展的现实做出的科学规划与决断,亦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蕴,其与中国传统的“和”文化,尤其具有相契合之处。

一、释“和”

“和”字的起源甚早,在甲骨文、金文中亦已出现,春秋时期则已经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概念。如《国语·周语下》记载:“声应相保曰和”[1,p111],是指声音的相互配合与协调。这一含义较为常见,《论语》《左传》中亦有相关记载,如:“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2,p97],“凤凰于飞,和鸣锵锵”[3,p307],则分别指涉人和动物的声音。“和”有时也被用来形容人的身体与气质,如《战国策·赵策四》载:“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4]。《左传·文公十八年》“宣慈惠和”[3,p665],孔颖达的解释是:“和者,体度宽简,物无乖争也”[3,p665],此处乃是形容人的精神气象。

此外,“和”还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使用,如描述自然界的运行与时序,《礼记·乐记》载:“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著万物之理。”[5,p1293]《礼记·祭义》则曰:“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5,p1544],这其实亦已经涉及人与自然相互适应和统一的关系。在社会政治领域,“和”亦有所体现,如《尚书·大禹谟》载:“正德利用厚生惟和”[6,p106],《尚书·周官》载:“庶政惟和,万国咸宁”[6,p568],《管子·君臣下》则曰:“圆者运,运者通,通则和”[7]。这里所描述的是一个安定、有序、祥和的社会政治环境,即我们通常所谓的“政通人和”。

透过上述材料,可以发现:无论是物或者人,无论是自然界或是社会政治领域,“和”的意义具有一致性,是一个表征着关系性的范畴,是一种多样性的统一,其追求的是构成一个整体的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一种有序、协调的关系或状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考的深入,一些思想家开始探寻“和”在具象性事物背后的普遍性价值,其中最为典型且影响深远的即是春秋时期史伯与郑桓公的一段对话,“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1,p470]。这里已经从本体的意义上把“和”视为万物化生的基本原则和方式。

首先,“和实生物”,“生物”是“和”的根本目的,“和”则是“生物”的基本方式。“生”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生命的化生、养护,即“生生”,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二是指生命存在的状态以及生命体之间相互之间的关联,即“生态”,这是一个相对静态的阶段。这两方面的含义,正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落脚点和突破口相契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发展,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并通过寻求发展来解决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这其实正是现代意义上的“生生”。在当前,“生态”问题则正是京津冀三地统筹安排、协调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且极具迫切性和现实意义。“生生”与“生态”的关系即人类发展与其所处的环境的关系,或简而言之曰人与自然的关系,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所面临的和所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其次,“以他平他谓之和”,“他”就是“他者”,是一个统一体内部的不同要素,各要素之间互为“他者”,“他者”之间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以及构成这种关系的过程则是“平”。“以他平他”是实现“和实生物”的必要条件。这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协同”二字的含义。“协”即协调,是一种共时性的区域之间的联动关系。“同”所强调的则是一种时间上的持续性,即注重近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统一,是具有可支撑性与可持续性的绿色发展。在这一战略实施的过程中,除了京津冀三地的整体功能定位之外,还有诸多具体的发展和实施领域存在着“以他平他”的关系,如三地的产业结构与联动机制、城市布局与空间结构、交通网络、市场一体化机制、社会公共服务一体化机制等。这些共同构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贯彻落实的着力点。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亦需树立“他者”意识,恰当处理与群众、制度、自我等“他者”的关系,以实现“和”的状态。唯有如此,才能推动改革和促进发展,才能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实现公平正义。

二、“和实生物”: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生态”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天然地包含着“生态”的含义。“生生”的概念出自《周易》,即“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8,p319]、“天地之大德曰生”[8,p349]。“易”是古人从对天地自然的长期观察中抽象出来的概念范畴,用以描述宇宙存在和运行的基本方式,具有本体论意义。“易”即变化、运动、流转,其最核心的要素即是“生生”,也就是持续的新的生命创生和维系的过程。

对于个体而言,“生”蕴含着自身的否定性环节——“死”,而对于由天地万物构成的整体而言,“生生”的过程从未间断和停止。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生命体甚至非生命体之间还构成一种“共生”关系,日月星辰、土地河流、山川草木、鸟兽、人类共同构成了宇宙的美好图景与秩序。此即“和实生物”的基本含义。因此,“和”是“生生”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亦是“生生”的最终目的和发展趋势。

由天地自然之道落实到社会政治领域,“生生”就体现为“崇德而广业”[8,p321]。“德”即生生之德,“业”则涵括人类社会生产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崇德”是“广业”的前提和要求。也就是说,人类为维持自身的生存发展而进行的生产生活实践必须遵循“生生”的原则和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唯有如此,才是具有可支撑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

目前,京津冀地区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其中最核心和亟待解决,也是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正是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及其反过来所导致的发展瓶颈。如何恰当地处理生生与生态、崇德与广业、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处理的关键问题和重要突破口。对此,无论是中央还是京津冀三地,亦或是三地的企业与普通民众,基本已形成了一致性认识,且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联防联治举措。如何将改善生态环境这一巨大的挑战转化为新的发展契机和动力,正成为全河北省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对此,河北省长张庆伟指出:“生态的建设,环保的建设,已经是河北省全省的共识,全省的行动,全省的自觉。当前河北省正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与京津两市一道,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重大历史机遇,不断深化三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建立京津冀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坚定不移调整产业结构,扎实有效化解过剩产能,鼓励发展环保产业,推动京津冀生态经济协同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效。”[9]

依循“和实生物”的原理,“生生”与“生态”、崇德与广业是一体两面的统一关系,不能顾此失彼。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的落脚点正是发展,当然是一种新型的内涵集约式发展,其核心正是建立在“重究天人之际”——重构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之上。

三、和的实现方式:“以他平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诸领域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时指出:“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10]对此,史书上亦有所记载。北京曾长期作为北方重镇幽州的治所,而“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11]。京津冀地缘相接、气候相近,在古代中国农耕文明时期,恰恰构成了一种“共生”的关系,并由此影响了三地区域间的生产方式、交往模式与文化心理。京津冀历史上的一体化关系为当前的三地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而当前京津冀三地区域发展的形势及其所面临的困境远比农耕时期要复杂,也更严峻。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问题是解决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及其所引起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其次是解决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如前文所述,“以他平他”是实现“和实生物”的基本方式和途径。京津冀三地互为“他者”,共处于一个区域性的统一体中。因此,若要实现三地的协同发展,除了从整体上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外,还有诸多具体的发展和实施领域存在着“以他平他”的关系,如京津冀三地的整体功能定位、产业结构与联动机制、城市布局与空间结构、交通网络、市场一体化机制、社会公共服务一体化机制等。这些共同构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贯彻落实的着力点。这对于发展程度相对落后的河北省,无疑是一个令人充满期待的历史机遇,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和挑战。

在2015年9月举行的河北省委中心组学习会上,以思想大解放促事业大发展,成为大家的共识。省委书记赵克志在会上指出,解放思想要做到“八破八立”[12],对全省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出了要求。毫无疑问,京津冀实现协同发展,还得依赖于三地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思想意识和执行力,而“和”文化中“以他平他”的含义在提升干部修养和执政能力方面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的实现取决于统一体内“他者”之间的内在联动与平衡关系。作为一名领导干部,需要树立一种“他者”意识,更需要恰当地处理其在政治实践中形成的与不同的“他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群众作为“他者”,要求领导干部恰当处理“己”与“群”“一”与“众”的关系。京津冀协同发展应该秉持的一个重要价值导向就是改善民众的福祉,实现发展的成果全民共享。这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在这个过程中,领导干部需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三地而言均是一个新的机遇,会产生很多的利益衍生点,这就为权力寻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在战略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应树立为民众谋福祉的意识,以群众这一最大的“他者”来充实自身的信念。

其次,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制度作为“他者”的力量。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具有可支撑性与延续性的国家发展战略,其发展的势能和动力需要不断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来实现;反过来讲,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本身也是探索区域发展体制机制新途径的尝试,二者是统一的。制度的另外一项重要功能是确立界限和秩序,这是发展良性进行的前提。《孟子·滕文公上》指出:“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2,p238]《汉书》中亦记载:“理民之道,地著为本。故必建步立畮,正其经界。”[13]因此,作为执政者,应该明确自身的职责和权限,不能越界,亦不能踩界。这正是制度之作为“他者”的功能。

第三,“君子必慎其独也”,作为“他者”的自我。慎独是儒家修养论中的重要观念,在《大学》《中庸》中均有出现。如《中庸》载:“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2,p19-20]关于“独”,朱熹曾作解释:“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进而他说:“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2,p20]作为一种修养方式,慎独具有普遍适用性,依然具有其现代价值。而慎独的实质其实亦是在处理一对“他者”之间的关系,即“修道”与“人欲”的关系,也即是“身心关系”。慎独也是一种自我戒惧和自我谨慎,在这里,“自我”同时又是“他者”,也是一种“以他平他”的关系。

群众、制度、自我,均是领导干部需要面临的“他者”。树立“他者”意识,恰当地处理这些关系,做到“以他平他”,应成为领导干部的必修课。唯有如此,才能推动改革和促进发展,才能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实现公平正义。

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诸多社会问题、生态问题不断涌现的时期。需要注意的是,发展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但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如何通过深化改革而转变发展模式以形成新的势能与增长点,并进而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现,是一个重大课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即可以视为其中的一项子课题,可以为大课题的解决而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示范。

[1] 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 杜预,注.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 刘向,集录.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768.

[5] 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 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 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583.

[8] 王弼,注.孔颖达,疏.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 政府官员,专家,企业家聚首廊坊畅议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发展[N].经济参考报,2015-05-20(006).

[10] 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 努力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N].人民日报,2014-02-28(001).

[11] 李贤.大明一统志(第1册)[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1.

[12] 统一思想 凝聚力量 奋力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N].河北日报,2015-09-13(001).

[13] 班固.汉书(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1119.

(责任编辑、校对:郭海莉)

The Implications of “Harmony” to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WANG Shi-liang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corresponds to the Chinese culture of harmony. Firstly, “harmony generates vitality”. The purpose of the strategy is to generate a new growth drive, which is the modern meani ng of living. Ecology is a key factor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econdly, harmony means correlation between each other. There exists a correlation in the functional orient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social public service of the three.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 y, officials at all levels need to tactically handle the relations with common people, various regulations, themselves and others to ensure harmon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harmony; ecology; correlation between each other

B21

A

1009-9115(2016)04-0113-03

10.3969/j.issn.1009-9115.2016.04.02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CZJ002)

2016-04-10

王士良(1988-),男,山东邹城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

猜你喜欢

京津冀协同生态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生态养生”娱晚年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生态
京津冀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