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构建

2016-02-13谢亚军

铜仁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教育机制互联网+互联网

谢亚军

( 贵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550025)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构建

谢亚军

(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互联网+”行动计划是现阶段依据互联网发展现状提出的发展战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意见》明确了网络教学的重要意义,这标志着教育步入“互联网+”的常态化阶段。“互联网+”既给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契机,又提出新挑战,“互联网+”背景下构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是目前推进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举措之一。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机制

当前,信息技术创新再次崛起,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催生新兴产业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推进产业升级,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以往的信息技术发展,网络智能信息系统的普遍运用,为发展“互联网+”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新一轮的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影响将持续扩大,跨界融合将成为新常态。“互联网+”在信息技术革新和产业革命中应运而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1]该会议再一次明确了“互联网+”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因此,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更需要结合“互联网+”的发展来开展新阶段的工作。

一、“互联网+”对我国网络思想文化建设的重大影响

“所谓‘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在社会经济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与深度融合的过程,这将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巨大、深远而广泛的影响。”[2]“互联网+”实质上是信息技术与各个产业之间深度融合的结果,使各个产业尤其是传统产业朝着在线化、数据化方向发展。伴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而来的思想、行为将会对我国网络思想文化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互联网+”将进一步把社会生活各部门融于一体,汇聚社会各种思想尤其是一些先进思想于网络。“互联网+”能整合原有的网络信息资源,推进思想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协调发展,促进我国网络思想文化的现代化。“互联网+”强调与世界的沟通与交流,不断推进我国网络思想文化的国际化。同时西方思想文化随之而来,并与我国网络思想文化不断交汇,增加我国网络思想文化建设的难度。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契机与挑战

“互联网+”是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新阶段,网络之间的融通交互趋向频繁,社会各部门因新阶段信息技术的扩散、应用和深度融合而深受影响。“互联网+”也必然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深刻影响,既有新的发展契机,也带来新挑战。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契机

1.“互联网+”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思路

传统的“理论教育法”、“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极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其中教育主体双方的平等性问题值得反思。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有助于构建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以及达到相应的教育效果。这种平等、自由就体现在教育对话中,而这种对话交流就是教育主体双方之间真正的思想交流。“不能被简化为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灌输’思想行为,也不能变成有待对话者‘消费’的简单的思想交流……对话的双方不能出现一些人代表另一些人命名世界的情况。”[3]处理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两者关系的基本准则就是平等,而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为教育主体双方创造平等的交流环境提供了便利。这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师在交流互动中能了解学生心理问题,及时给予心理辅导,给出自我调节的方法,从而使教育的实效性显著增强。“互联网+”使网络资源深度整合,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网络载体。网络是动态与静态的完美结合,利用网络中丰富的载体资源,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其更直观地领会教学内容,达到深度互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有效拓宽了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

2.“互联网+”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内容

互联网是由多个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它必然承载大量的信息资源。互联网作为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中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已经进入常态化。“互联网+”又将原有的各种网络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使网络资源更加系统化、复杂化。网络之间互通性使不同领域、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之间的思想相互交融,一些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崭新的教学方式、成熟的教育模式都会在“互联网+”中不断地涌现,尤其是国内外优秀的心理思想文化,会进一步丰富我国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及时学习国内外的网络心理教育的科研成果,并通过网络舆情能进一步把握大学生现有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网络中进行自我教育。

3.“互联网+”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增强新效果

互联网信息具有实时性的特点,能给教育者提供丰富的实时性教育资源。教育工作者根据当前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动态,把握他们的网络心理问题,进而实施有效地交流、沟通和引导。提高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是当前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诸多的交流平台,教育主体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增多,在增强教育的实时性的同时,也增加教育的时效性。互联网交流多数是匿名的,这样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受教育者可以在网络中坦陈心理问题,教育者能更真实地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动态和心理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提升教育的时效性。互联网既能提供又能储存丰富的教育资源,网络信息、互动交流的内容都会在网络中储存,大学生在网络中的言论诉求、空间动态等都可以为教育者的教学和研究提供原始素材,有效拓宽教育者的研究空间,也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舆情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

1.“互联网+”使大学生在网络中更加任性

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4]一方面,网络给人们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国外思想文化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再次涌入,这势必会给大学生造成思想上的迷茫,政治上的模糊,民族意识的淡化等不良影响。网络的匿名性也是大学生网络任性的原因之一。“(在网络中)你不仅可以匿名,而且还可以隐匿性别、年龄、种族和社会地位。网络用户可以摆脱现实的不如意,摆脱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困扰,做自己愿意做的事,随心所欲地成为‘大侠’、‘剑客’或者‘流氓’、‘泼妇’;其身份、行为都能得到充分的隐匿和篡改,成为一个完全理想的自我。”[5]“互联网+”背景下的匿名性和动态性会助长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中更加任性,发表缺乏社会责任的言论,不遵守网络道德,自制力差的同学甚至造成行为失范。

2.“互联网+”给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者增加新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其个人素质关系到教育的质量与效果。良好的素质是教育者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职责、充分发挥教育引导作用的前提,也是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网络的开放性、快捷性、隐匿性使得原本复杂的网络文化更加深邃。“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又会再次融入新的外来文化,面对良莠交汇的网络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提高自身的警觉性和洞察力,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要不断加强网络知识技能的学习,提高自己获取、处理、传播信息的能力,拓宽网络知识面,完善教育、教学、研究的知识结构。“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交流具有平等性和互动性,只有强化教育的平等,才能够调动大学生参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互联网+”使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成为新常态

“互联网+”再次丰富网络的信息资源,大学生的选择性再一次增强,但是这对大学生的鉴别接受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怎样能够让大学生主动接受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再次整合,有效地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但是也对其知识的理解力等提出更高要求,比如怎样引导大学生自主而有效地获取优质网络心理课程、如何让大学生在网络中保持良好心态等。“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具有动态性、实时性的特点,网络信息实时更新,这对大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比如怎样能够使大学生有效提取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信息、怎样在网络中把握大学生心理动态。“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也具有现代性的特征,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要从传统转向现代,需要在方法上与时俱进。

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构建

“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面临受教育者更加任性,教育者接受日新月异的学习任务、推陈出新的教育模式等挑战,也给其带来了新思路、新内容和新效果等机遇。“互联网+”背景下构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是新阶段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对教育新模式的探索。

1.构建“互联网+”核心,创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协调互助的机制

首先,成立协调中心部门,以及相应的师资队伍。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1]“互联网+”背景下构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各个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部门之间的工作。“教育工作的规律告诉我们,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相当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发展教育、办好学校的根本大计。”[6]成立协调中心能为构建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机制提供组织保障。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构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师资基础。其次,关注网络教育主体,提高教育的实时性。“互联网+”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网络的融合度,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加迅速。因此要求教育者在良莠不齐、富于变化的网络中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心态问题,这样才能做到教育的实时性。教育者要提高网络技能水平,及时关注网络中大学生的言行,善于发现问题,并根据现阶段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第三,创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组。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不仅需要大学生自身努力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困境,而且也需要他人的人文关怀。高校要充分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学习活动,比如网络心理学习竞赛、网络心理在线考试、网络心理辅导等。辅导员经常关心学生,及时发现其网络心理问题,帮助疏导心理障碍,引导其走出心理困境。

2.把握“互联网+”动向,强化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监管保障的机制

首先,强化学校网络监督机制,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信息氛围。学校网络部门建立、完善网络信息监督机制,防止有害信息肆意传播,及时发现大学生在网络中所表现的心理异常。这种机制通过搜集舆情信息,分析调查舆情,及时预测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把握大学生网络心理动态,并报送相关部门。相关部门要根据舆情分析结果采取应对性措施,及早控制和解决大学生存在的网络心理问题。其次,建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学校要关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要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二级教学管理部门根据不同的学生专业群体制定可行性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培养专业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强化原有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网络技能,引进专业人才,形成专业化、高素质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最后,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包括建设师生互动平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平台、多媒体自助咨询平台等。

3.汇聚“互联网+”思想,构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评估的机制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1]“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更需要建立创新评估机制。首先,建立关于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研究团队,为解决教育创新提供科研支持。教育教学研究需要紧紧结合“互联网+”,比如研究“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的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内容、基本方法;探寻“互联网+”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新契机与挑战等。其次,充分利用“互联网+”新载体,不断地优化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紧紧依靠新媒体。结合新媒体的不同特点,学校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共享资源,适时地共享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第三,结合当前现状,创新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机制。“互联网+”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正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因此,在评估过程中应当把重心放在教育过程中,重在探索教育教学方法,探寻“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央政治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5-10-30(01).

[2]宁家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电子政务,2015,(6):33.

[3](巴西)弗莱雷·保罗.被压迫者的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7.

[4]李克强.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5-03-17.

[5]季丹丹,陈晓东.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72.

[6]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35.

(责任编辑王小聪)(责任校对毛志)(英文编辑田兴斌)

Construction on Education Mechanism of Undergraduate Network Mental Health based on "the Internet +"

XIE Yajun
( School of Marxism,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China )

Abstract:The action plan of“the Internet +" i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Internet at the present stage. “The opinions on actively promoting the‘Internet +’”issued by the State Council displays the significance again, which marks the education into the normalized stage of "the Internet +". "The Internet +" brings not only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undergraduate network mental health but also the new challeng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undergraduate network mental health based on "the Internet +" is one of the current way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metal education.

Keyword:"The Internet +", network mental education, education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G47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39 (2016) 03-0181-04

收稿日期:2016-03-20

作者简介:谢亚军(1992-),男,河南扶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教育机制互联网+互联网
银校协同模式下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机制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