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羌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2016-02-13张晓林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6年15期
关键词:羌族文化产业

张晓林

羌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张晓林

摘要:全面梳理与总结地震灾后羌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状况,对于进一步推进羌族传统体育文化可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羌族特色村落为传承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从文化重建、文化认知、文化传播、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对羌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建议抓好灾后羌族传统体育文化重建契机,将传统体育文化纳入到地方政府保护发展羌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规划之中,拓宽羌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渠道,将代际传承、教育传承、媒体传播、产业开发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羌族;传承方式;文化产业

1.前言

羌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呈现出五彩斑斓的光彩。然而,在汶川特大地震的无情灾难巨大破坏下,羌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到了毁灭性的损失,从羌族家园的受灾到传承人的遇难,从物质资源的损毁到发展环境的破坏,汶川特大地震对于羌族聚集地的传统文化近乎于致命性的损毁。随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巨大传递,灾后重建工作在短时间之内取得了令世人震惊的速度与效率,灾区重建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羌族儿女也搬迁住进了新居,传统文化的重建也逐渐步入正轨,在羌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现代文化冲击、地震无情破坏、重建振兴与快速发展进程中,有必要对其进行全民梳理与深入研究,以探究其在继承与传承、保护与发展之中所面临的问题,探寻羌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2.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汶川、理县、茂县和北川县等羌族聚集地区的羌族传统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以汶川特大地震对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破坏后的重建与灾后快速发展为背景,以灾后羌族传统体育文化可持续传承发展为切入点,综合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质性研究、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灾后羌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并结合灾后地震灾区文化产业的开发有效构建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服务、教育、传媒等多元化业态深入融合发展的路径构建。

3.羌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方式的梳理

3.1观念传承

所谓观念,是指人们对某一种事物的主观和客观认识的综合体。观念对于人们认识事物具有意识能动效用,它具有主观性、历史性、实践性以及发展性等特征。羌族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历史的演进与发展中形成了自己民族的观念体系,其成员对本民族的具体认知观念完全体现在族群部落与成员对本民族的信仰和文化体系中。

羌族传统体育作为羌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内容,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在传承方式上首先体现在族群成员之间的观念传承领域。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观念传承主要集中在成员对羌族传统体育的认知、理解、态度、情感、信仰等,观念传承作为一种对客观事物主观认识的意识形态表现形式,对于推动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遭受汶川特大地震灾后,羌族传统体育受到了毁灭性破坏,族群成员失去的是物质性的流失,但更加深了成员对自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在历史长河中得以延续的各种体育物态、形态和非物质体育文化倍加珍惜,借助重建契机以观念传承做基石,提升在青少年成员中的观念意识形成和扎根,为延续族群成员的民族信仰和民族精神提供保障。

3.2物质传承

物质传承作为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种主要传承形式,是羌族传统体育能够在历史长河中面对冲击与腐蚀,以活态形式不断延续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实地考察羌族主要聚集地的传统体育物态传承形式可以发现,羌族传统体育活动主要分为竞技、民俗节庆、娱乐游戏、舞蹈、武术与气功等种类。[1]这些羌族传统体育活动通过多种多样的物质形态传承方式得以在现代文化与社会经济冲击下不断传承与发展。羌族传统体育的物质传承主要表现在传承人、体育器材、体育物件、体育图册、体育传记、传统遗物等,羌族传统体育的物质形态传承主要借助传承人、族群成员、基层机构组织、博物馆、民间团体等个人或组织途径进行传承。物质传承作为最为古老及最有效的传承方式,在羌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作用,虽然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但是羌族儿女与来自全世界的援建者们用三年时间就恢复了灾前的美好家园,让羌族传统体育文化处处生根发芽,得以重生。

羌族传统体育的物态传承在经历了复兴、衰落、重建与发展后,逐步走上了恢复与重生、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之路,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物态传承与发展正在随着羌族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生存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不是羌族自身带来的,也不是在时代变迁背景下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而是在大自然的更替中,自然灾难的降临下所面对的自然变化。物质的传承与发展对于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这种重要性的深化就需有效根植于羌族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之中。

3.3行为传承

任何形式的传承都需要体现在实际的传承行为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各民族文化家园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正是因为各种各样的传承行为共同汇集成了传统体育文化特色传承路径。羌族传统体育的行为传承主要体现在口传心授、身体示范、动作记忆、仪式表演、节庆活动等,【2】在这些行为传承方式中,最直接的当属群体传承、师徒传承与学校传承三中路径。随着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大力开发,羌族主要聚集地已经逐渐城市居民向往与热捧的旅游胜地,在交通、住宿、公共服务、基础建设等领域逐年改善,尤其是大地震之后在各大援建省份的倾心倾力无私援助下,地震主要受灾地区的羌族聚集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显著的飞跃式发展,很多灾前落后的乡村拥有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超越了地震前近五十年,一些主要依靠地理自然资源的传承行为如今能够借助新媒介、新工具、新方法逐步走上了传统与现代的综合性多元行为传承方式。

3.4制度传承

健全的制度是一切事物正常运行的根本。作为传统优秀文化的羌族传统体育在传承过程中需要构建一套完备的运行制度体系这种传承制度体系重点应该包含对羌族传统体育内容的划分、传承发展规划、传承人的遴选、传承评价与管理等【3】。羌族传统体育制度体系是羌族体育传承与发展的保障基础,对促进羌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借助国家现有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相关条例,地方政府结合实际应该构建属于自身发展需求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保护规划管理条例。鉴于羌族聚集地受到历史罕见的大地震破坏,在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中需要构建对地震受损传统体育资源的调查统计,灾后恢复重建中羌族传统体育的重建发展规划,灾后羌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中长期规划,一对一对口援建后续深化发展规划,以及重点特色羌族村寨民族民俗体育文化发展规划等。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要注重两个结合,一个是要把国家政策与地方发展需要充分结合,另一个是把羌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与民族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制度的制定是以高效的执行和成效的体现为直接目的,所以,在制定相关制度时要实时做好监控与评价制度运行的规划,充分体现制度的时效性与目标达成度。

4.羌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面临主要问题

4.1灾后环境重建与羌族传统体育文化根植的问题

汶川特大地震给羌族传统体育带来的破坏难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其背后的文化重建才是羌族聚集地面临的最大问题。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羌民族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民族特质文化在地震瞬间变成灰烬,人财物的重创使得羌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失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失去了代表性的文化传承人,也失去了广大羌民族习以为常的文化传播活动内容体系。【4】虽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个援建省份的大力无私援建下,汶川、北川、茂县与理县等羌民族主要聚集地的生存环境得以快速重建恢复,人民生活秩序逐步进入正轨,但是羌族传统文化的重建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文化的积淀是在漫长的岁月中随着人们认知、观念、情感、知识、行为、信仰等多元汇集逐步形成的,非一朝一夕,灾后羌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也需要赖以时日才能恢复到灾前模样,虽在现代化的基础硬件物质支撑之下,羌族传统文化会得到更多的空间和平台,但是对于在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独特羌族传统文化而言,则尚需时日,走出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4.2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产业化发展的矛盾问题

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中面对着来自各种各样的发展异化诱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生存的根本和群部落民众得以维系民族情感和民族信仰的纽带,总是与民族的个性与特质不可分割,【5】然而,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冲撞之中,羌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其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同样面对着传承与发扬,保护与发展之间的两难问题。文化作为羌族价值观的真正体现,其在发扬与传承中面对着来自全球化、西方文化、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化等多元影响,尤其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对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大力开发,一味地迎合市场经济发展,将传统文化致力于经济产业的浪潮之中,从而让羌族传统体育文化呈现出所谓的传统现代化,让一些固有的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变形为文化展演活动。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体验经济发展趋势下所展现出的是一种以市场为需求,以顾客为至上的发展模式,而忽略了让文化回归百姓,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4.3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凝练与多元传承方式的高效结合问题

羌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其在羌族传统文化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是羌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体现,其在发展中已经形成如羊皮鼓舞、推杆、沙朗、锅庄、射箭、武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6】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扩散,西方文化的冲击越发强烈,加上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增加了更多的新挑战。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更替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以及在文化、经济、旅游、公共服务等多种业态的交叉融合之中找寻到一种平衡态势也是当前羌族传统体育文化所面临的一大难题。长期以来,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重点是放在本地域的传承与发展中,汶川特大地震后才随着世人的援建加深了对其的了解和认识,也正是在大量媒介的持续不断的宣传报道中才深知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璀璨无比与五彩斑斓,也才被羌民族在历史的洗礼中将众多的传统体育项目传承延续下来的来之不易。灾后重建中,人们得以恢复的是家园的重建和发展,可是在灾后快速经济恢复发展过程中文化的多元传承与充分保护羌族特有体育文化之间逐渐产生偏离,如何还原羌族传统体育文化本色与走多远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已经成为羌族传统体育文化乃至整个羌族传统文化的艰难选择。

5.羌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5.1树立正确观念,理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向互动发展的和谐关系

羌族作为中华民族55个少数民族之一,其古老的民族历史积淀与优秀的文化特质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员,在传统与现代的冲击中,面对新媒体的报道效应以及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热情高涨,羌族传统体育文化需要有效根植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浪潮之中,合理树立自己的发展位置,正确定位自身的发展目标,形成自己的独特文化特色发展道路。【7】文化作为一个民族价值观念体现,在面对其自身独特的事业性与产业化双向发展过程中要积极理顺两者的关联和区别,大力促进羌族传统体育文化服务于大众的事业性,以及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化优势特色凝练。一方面,羌族传统体育文化要加大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普及性与普适度发展步伐,尤其是在地震中长期重建过程中要提高民众自主创在与孕育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觉性与创新性。另一方面,要拓宽羌族传统体育文化事业的多元发展道路,有效将传统体育文化的事业做大做强,既有传统文化事业的公益面,又有迎合市场发展需求的产业效能。

5.2坚持自主知识产品开发理念,加大设计生产富有羌族特色体育文化产品

地震灾后的羌族传统体育与灾前的羌族传统体育存在着形式、内容、区位以及发展特色的异同,在来自社会各界的大力无私援助之下,羌族传统体育已经走过地震无情的悲痛时刻,在基础公共设施、社会资源、文化传媒等各种支撑条件下已经形成了合力。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人们对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大势宣传和快速传播,人们纷纷涌进羌族生活聚居地,羌族传统生活的场景步入眼帘,文化的传播与交融更加加速了文化的全球化。要想在新一轮的民族地区大开发进程中不断创立自己的文化特性,有效拉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就需快速构建自主知识产权的羌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创立满足游客文化需求的传统体育产品。在现有羌族聚居地区,呈现最多的是旅游性、娱乐性、趣味性强的适合儿童玩耍的简单式快速消费型旅游产品,一些富含传统羌族体育文化特色、彰显羌民族个性的体育文化产品鲜有问世。因此,大力设计、开发与生产问世符合人们对传统体育文化喜好的,又能突出体验经济时代大众体育消费水平的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产品是羌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产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5.3积极推动传承文化产业的升级转型,加速羌族地区创新创业进程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不如新常态的重要发展方向,同时,也带来社会结果的变迁、人们交往方式和精神需求的深刻变化。在建设文化强国进程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促进我国产业升级转型,有效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活化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产业的升级转型中伴有重要的角色,也是全面提升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化进程的有效手段。羌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升级转型中需要结合自身实际,突出灾后重建的平稳过渡以及百姓生活环境的快速恢复,乃至羌族本民族文化参与性、创造性以及创新性的大力激发。在羌族创性创业发展中要充分借助学校教育的平台实施学校创兴创业教育体系,有效将羌族传统体育文化根植于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之中,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改造与升级,拓宽文化产业发展的渠道和质量。其次,要发展社会公共服务的综合效力,实施基层群众的创新创业工程,文化来源于民众又服务于百姓生活,为百姓所享有。只有激发广大百姓民众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创造性与创新能力,才能让羌族传统体育文化彰显更大的文化魅力和社会影响力,也才能在更深层次的范围促进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

5.4培育与发展羌族民间社会体育组织,强化羌族传统体育的民众基础

文化是来源于民众的生活之中,也是孕育在人们的价值观念体系里,要合理改进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快速健康发展,将羌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就需要大力培育与发展羌族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充分发动体育社会的力量扩充羌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空间,充实羌族传统体育的人力资源和活动内容体系。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体育社会组织是有效带动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和管理全民体育的最为直接方式,也是当前大力发展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着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灾后各个省份对羌族聚居地实施现代化重建,让羌族体育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格局,在推动基层文明健身和灾后羌族地区社会经济大发展进程中,要创建以社区为载体,以特色羌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为龙头,培养体育社会组织为核心的羌族文化进社区系列活动,充分借助羌族特有的节庆活动、重要节日以及地域性的文体活动创办创新符合时代主题深受百姓喜爱的传统体育文化项目。通过人的选拔、活动的策划组织与运行,逐步构建围绕在群众身边的草根体育社会组织,在构建健全的组织运行制度和评价体系中,充分争取政府的扶持和国家政策的保障,加上社会各界的赞助,有效构建起羌族地区社会体育组织的管理运行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洪珅,霍红.羌族传统体育发掘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8:45-47.

[2]杨成,唐建菊,王广俊.羌族传统体育项目震后学校教育重建现状和路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16:39-42.

[3]王珏.羌族传统体育活动推杆的挖掘与整理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4,7.

[4]廖恒.羌族推杆运动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4:46-48.

[5]霍红,王洪珅,蒲红春.震后羌族聚集地传统体育的考察与重建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7(1):40-42.

[6]喇明清.灾后重建中民族文化“发展性保护模式: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7(12):39-42.

[7]唐勇,梅燕,钟洁.羌族聚集区灾后重建中民族文化的传承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29(1):38-41.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普及规划项目(项目编号:SCK020);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羌学研究中心资助课题(项目编号:QXY1517); 绵阳市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体育产业与公共服务研究中心课题(项目编号:TYCG2015Y02)。

作者简介:张晓林(1981-),男,四川绵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与社会发展,副教授,成都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羌族文化产业
羌族古籍瑰宝《刷勒日》图经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点赞首届丝绸之路玉石文化产业博览会
羌族作家谷运龙散文简论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羌族释比图经“刷勒日”的艺术价值解析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几点探讨
阿坝州羌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自强研究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